族谱的研究价值
2013172316 林秀琳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宗族制度存在了几千年,一般学者都将宗族看成是传统中国的一种很重要的社会制度。
简单的说,宗族就是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族谱作为宗族制度的三大核心(族谱、祠堂、族长)之一,其修撰和传承,是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族之有谱,所以纪世系,别异同,而传久远也。
”诸多族谱在其序跋中强调修谱的重要性。
一度时期,我们对家族文化不予重视,只注意避免或防止以族谱为象征的家族文化的负面影响,而没有因势利导,致力于发扬家族文化的积极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研究并发挥家族文化的积极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将会大有裨益。
一、族谱的渊源
清嘉庆《梁氏崇桂堂族谱》云:“谱牒之学源于世本,衍于魏晋,盛于齐梁唐,初敕修氏族欧公本之以表率,相世系,海内门阀缨无复遗漏矣。
”这一句话基本概括了学界所普遍认同的谱学起源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豪族势力发展,士族高门和庶族寒门世代相袭,不容逾越。
世家大族为保护自身利益,注重门第、血统和婚姻,谱学遂成为维护他们政治、经济特权的工具。
因此,修谱之风盛极一时。
唐代族谱多为官修,往往出自著名史学家之手,如刘知几先后编撰《刘氏家史》十五卷、《谱考》三卷。
直至宋代族谱逐渐由私家纂修。
清
朝建立以来,非常注重家族在基层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清初族谱的修撰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庶民修撰族谱衍成风潮。
二、族谱的文化倾向
族谱中主要记述了家族的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徙和婚姻状况;家族成员在科举、官封名谥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他们的文化著述;家族的经济情况及其兴衰变化;家族的丧葬、祭祀典礼等社会活动;家族为管理、教化族众而制定的族规家法。
充分反映家族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关系。
为了树立自己的良好名声,在宗族的内部,往往亦注重士绅文化的建设,许多宗族都把发展教育、通过科举跻身仕途作为自己的目标。
大体可以说,强调家族成员的功名是全国各地族谱的普遍现象。
无论这些功名是考来的,还是捐来的,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几乎所有族谱都会为入谱的有功名者保存画像,记录他们的科名和业绩。
这客观上能对族人产生激励作用。
宗族还经常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以及迎神赛会等文化娱乐活动,把族规中的规定落实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而这些族规大多模仿中原传统大家族沿袭儒家说教而制定的族规、家训,具有较强的文化规劝的意味。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对中原文化的一种依归。
三、族谱的文献价值
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度是一种古老的社会存在,是封建宗法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统治者维系封建秩序、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在政治上、抑或思想文化领域内,都对族人强行约
束。
族谱中对封建宗族制度的记载十分全面,包括有关宗族的构成,祠堂的组织、规模、结构、职能、管理范围与官府的关系等;祠产的类型、数量、形成、经营方式和收入用途,族学的规模、收录学生的范围、资金来源、维持方式、奖励内容等,为封建时代宗族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
同时族谱中保留了大量有关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业等的经济史料。
明清时期,宗族占有大量的土地,称为祭田、祠山、尝产、公田、学田、义田、族田等,租佃契约制地主经济急剧地发展起来。
为了凝聚家族成员的力量,使家族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和象征实体存在,对家族共同财产如祭产的管理,既关涉到家族发展和对外事务处理的经济支持,也是家族精神象征存在的保证,需要“严祭祖”,严格管理家族的公共土地———族田。
此外,族谱中保存了不少土地契约文书、分家书及各种合约等文件,对研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户口图甲制、赋役制度以及工农业的经营方式等而言,都是极珍贵而难得的原始史料。
当一个姓氏在某地定居并逐渐繁衍,族谱这种“私家史记”性质的文献内容,就不可避免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因此,研究区域性社会文化,族谱则成为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族谱中如序跋、列传、名宦、行状等部分,记载了大量本族名人事迹、生卒年月日、思想、财产变迁等家庭情况,这些都是研究历史人物的最基本的史料,可以弥补正史传记、地方志书的不足。
世系图中还记载每个家族成员的姓名、字号、婚姻状况、子女等等,比官方的记录要详细而可靠得多,
是研究当地各个时期人口增长、寿命、性别比例、文化构成等极宝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族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历史文献之一,具有“溯源、教化、存史”的功能,对于社会史、经济史、文学史等的研究,族谱都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
下面以潮汕地区的族谱为例。
潮汕地区作为保留古中原宗法制度最全面的地区之一,作为记录潮汕的宗族发展以及功名教化等的族谱也不在少数,其文献价值和研究意义也是巨大的。
从现存族谱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潮州先民的一些迁徙规律:
1.大部分是由闽入潮,而且以福建莆田为集结地和中转站,在族
谱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述:“先祖世居莆田”或“先祖xx公
由莆田客鸟巷(有的是鸟衣巷)迁捉入潮。
”可见,莆田和南雄的
珠巩巷,兴化的石壁村同为历代中原人向广东移民的中转站
和集结地。
2.在族谱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现象:他们先是迁到某村某
地,事业草创,稍可安居,就留下长房经营,其余各房继续向边
远迁徙,那种几房抱守一方的现象较少见。
同时从族谱中还可以发现鲜为人知的地方史料和遗轶历史人物。
如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饶平县志、潮州府志和广东通志皆有传,却没记他生卒年月,只记岁数,而所记各有出入,孰是孰非难定。
查阅·《隆城张氏族谱》,对此记述甚详,隆城张氏把张夔奉为一世祖,生辰忌日均有祭拜。
还有许广平、许崇智、许崇尚等也是通过查阅族谱而确证他
们的祖籍是潮州的。
潮汕地区很多祭祀祖宗的活动以及各地大同小异的迎神拜神活动,保留了古中原的许多传统习俗,这些从族谱中也可窥见。
在许多的潮汕族谱中,记述了宗族祭奠仪式、祭文、祝文、祖先生辰忌日,社日节庆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潮汕地区风俗民情的演变。
长期以来,谱碟被当作“散布封建毒素,维护封建族权的工具”而予以全部否定。
“文革”期间更是大量遭到焚毁。
现在,它的价值逐渐
得到承认。
谭其骧先生说:“谱牒之不可靠者,官阶也,爵秩也,帝王作之祖,名人作之宗也。
而内地移民史所需求于谱牒者,则并不在乎此,在乎其族姓之何时自何地转徙而来……故谱牒不可靠,然唯此种材料,则为可靠也。
”即移动的路线、移动的规模等方面的记载往往是真实的可供利用的资料。
综而言之,对于族谱,我们既可以追问其真实性,依据其真实的资料复原一段一段的历史;亦可以在了解了其必然存在不实的事实后,分析其背后的实际功利需求和文化演变的倾向。
从这两方面看,族谱的研究价值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