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赵志群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然而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目前人们主要聚焦在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

事实上,在中观和微观的课程和教学层面上,我们也有必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

什么是工学结合的课程呢?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

建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

系统化地去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

主要包括:
①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②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③通过职业资格研究确保职业分析的质量;④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门类;⑤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⑥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⑦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⑧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
⑨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整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⑩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1/ 7
一、综合职业能力。

尽管能力本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目前我们对能力这个泊来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技能和绩效:
有的则接受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

不同理解影响了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定位:
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不同选择的教育结果,可能是保证学生实现当前的就业需要,也可能是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对课程的实现方式就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

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

要想让企业对教育质量满意,职业院校学生应当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其前提是在校期间系统化地完成过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

因此,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不再是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专业课程也只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的用于学习的学习领域,即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三、职业资格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过去我们在课程开发工作中,通过专家研讨会找到一些能力点后,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将它们归类并形成新的课程,得出的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高质量的课程开发应当有可靠的职业和工作分析作为保障。

要想培养学生与工作直接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进行整体化的职业资格研究(心理学译为胜任特征分析),即将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结合在一起,同时兼顾生产过程分析、生涯发展和教学设计,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等程序化的方法,确定课程的基本内容,即典型工作任务。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工作要求、职业资格以及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四、典型工作任务。

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由简单的封闭性学习任务引领的学习,就达不到综合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

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还应理清和解决以下问题:
3/ 7
一、基于工作过程。

作为职教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过程目前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但是大家对它的理解却多种多样:
如有的关注生产和服务流程,有的则强调人在工作中的活动程序。

事实上,作为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上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对工作过程的讨论至少应当涉及三个方面,即结构的完整性(获取信息、计划、实施和评价)、要素的全面性(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应满足这三个要求,这与传统基于知识的课程相比有很大区别,也是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最大的困难和关键所在。

二、职业成长规律。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教学主要关注学习的基本规律,而相对忽视了人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

著名学者德莱福斯(S.Dreyfus)等的研究发现:
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共分 5 个发展阶段的逻辑规律,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知识形态。

在此,经验积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过程。

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

---------------------------------------------------------------最新资料推荐------------------------------------------------------ 采用什么方法和载体,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如何设计符合发展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这对课程开发技术和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课业及课业文本设计。

工学结合课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这需要科学和系统组织的学习内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课业。

课业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的物质化表现。

它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关键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传统课程和教材主要呈现和传授显性知识,由于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程度十分有限。

因此,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编写以工作页和引导文为代表的课业文本,包括任务描述、学习日标、内容说明、时间要求和评价标准等等,为任务引领式学习和项目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四、行动导向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行动导向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即让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这里的行动不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
5/ 7
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从各地教学实践看,目前亟需澄清以下问题:
行动导向不是一个或一类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方案(德语 Konzept) ,其基本特征体现在行动过程完整(获取信患、计划、实施与评价)和手脑并用(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两方面。

行动导向教学一般分三个层次,即实验导向、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教学,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讨论、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其关键是:
强调学生是主动、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学习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

在行动导向的教学中,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

五、学习环境与实训基地建设。

工学结合课程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和环境,应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

在此,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些问题需引起注意,特别是盲目追求设备高端化。

与课程建设脱节,许多先进设备缺乏相应的课程支持,无法发挥最佳效益。

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校内理论实践
---------------------------------------------------------------最新资料推荐------------------------------------------------------ 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建设和校外基地的工学整合学习岗位建设。

应特别注意学习岗位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加强相应的、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建设,以保证实习教学不流于形式。

六、课程质量控制。

在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教学空间增大,加大了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

这样,课程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点应当从外部评估转向教学者的自我控制。

应建立全面、系统而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估(ME)体系,其核心任务是发展职业院校的自我质量控制能力,即认清课程运行状况、识别成功潜能、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这里,国际质量控制领域的诸多理论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如 I S09000 的质量因素控制、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的质量控制系统化工具等。

可借鉴经合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 SA)经验,对职业教育进行定期和动态的社会化评估,建立课程领域的决策者提醒机制,以及时纠正任何不利苗头。

7/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