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整体结构设计是指全面考虑服装艺术与服装工程诸因素后进行的综合设计。
它是联系服装造型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的纽带,是将平面设计图转化为现实作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桥梁。
它既要实现造型设计的意图,弥补造型设计的不足,又要为工艺设计提供合理的方案,为部件的吻合和各层材料的形态配伍提供必要的参考。
服装整体结构设计必须考虑款式造型要素、人体要素、工艺要素、服装面料要素。
1、款式造型要素服装结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款式造型因素,即美感。
结构设计应注重服装各个点、线、面的关系,而且巧妙地与人体结构结合。
如上衣省道可隐藏在艺术性分割线中。
要避免服装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分离的现象。
一些服装款式虽视觉效果优美,但结构不合理,形成“天衣无缝”型的设计;或是只考虑结构方式的可行性而忽略造型,在设计上分割凌乱、比例失调,服装失去整体美感。
所以造型设计的美感是结构设计首要考虑的因素。
1.1 款式造型的审视与分解款式造型的审视与分解是指通过审视服装效果图、平面造型图,来分析款式的外部特征、内分割形式、服装内外结构的组合关系,将服装设计表达不完善的部分进行合理想象并进行结构分解。
这是结构设计的第一步。
首先,判断其设计服装属于何种类型,主要功能是什么,穿着对象的性别、年龄以及季节、区域、用途和穿着方式又如何。
除此之外,还要判断服装是实用类还是表演类,外衣还是内衣,多层还是单层,上下装分离还是连接的,某些部件是附加的还是不可分的。
其次,判断服装款式的外部形态与比例关系(如服装的外廓形状、服装的长短、宽松度)以及内部比例关系及分割形式(如领的横开领大小、直开领的高低、袖的形态、分割线的形状、分割以后服装面积的比例关系等)。
另外,还要判断从效果图上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款式结构(如外造型、部件之间的相连形式,穿脱形式的结构,各部位的舒适量,以及款式的透视结构(即从设计图中难以观察到的款式结构,如掩盖部位的结构、里布结构、面布与里布的结合结构等)。
并非所有款式造型都是合理的。
一些款式设计所表达的结构是不能分解成平面结构形式的,如图1、因而进行结构设计时,除了要体现款式设计特点外,还需将服装设计表达不完善部分的结构合理化,如增加结构线,改变结构线的形状,再进行结构分解。
这也是款式造型审视与分解阶段的一项任务。
1.2 款式造型与规格设计的对应在对款式造型进行审视与分解后,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将服装造型转换为平面结构形式。
服装造型设计分为H 、A 、X 、T 、O 五种服装外廓形。
不同的外形轮廓有着不同的造型特征。
H 型具有安祥、庄重、流畅,不贴身,呈直筒形的特点。
x 型具有窈窕、优美,上下两端宽松,腰部紧束的特点,体现女性体型自然美感。
A 型稳重安定,充满青春活力,具有上紧下松的特点。
T 型具有夸张肩部,收缩下摆的特点,简单、大方。
0 型具有夸张肩部、收缩下摆、中间宽松的特点,夸张而柔和。
从以上造型特点知道,服装的外形轮廓不完全等于人的体型。
其中适应人的体型,直接呈现人体线条、风韵的服装,属紧身合体造型;用夸张和修饰人体的方法,属松身或局部合体的造型。
但是我们不仅要对服装作定性的描述,而且要精确地表达服装的结构,采用数据定量描述服装的规格。
一般可以通过长度设计、围度设计、结构线设计、部件比例等方式来控制。
1.2.1 长度设计服装规格的长度设计是造型设计。
要求按照服装款式设计图的设计,忠实于图中服装各部位长度的比例关系制定长度规格。
1.2. 2 国度设计 服装规格的围度设计是造型和功能相结合的设计。
围度的设计必须考虑三个放松量: 一是静态放松量,如呼吸量、服装所在层次量 ( 内层、中层还是外层 );二是动态放松量,即 满足人体基本运动的放松量; 三是造型放松量。
由于紧体服装与宽松服装造型不同, 其放松 量的差异也非常大,因此具体数据须根据款式而定。
1.2. 3 结构线设计结构线的设计从造型特征来讲就是线条的设计。
线条在人们的视觉中具有感情, 造型 不同的线条表达的感情也不同 (直线、折线具有硬朗的风格,曲线则柔美和浪漫 )。
服装衣片 是由不同的直线与曲线连接而成的, 它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外形轮廓线以及各种省、 缝、拆裥、 减,袋口大小往往以胸围为基准 (如腰节线下面的挖袋袋口大,男装一般为 B / IO+5 厘米左右,女装一般为 13/10+4 厘米左右 ),袋口位置一般位于腰节下 7—8 厘米左右等等。
2、 人体要素 服装因人体而产生,并忠实地服务于人体,因此,服装与人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服装与人体体表形态、 服装与人体活动规律、 服装与人体比例及服装与 体型差异等若干方面。
在一定条件下, 人体的高度和围度控制服装规格的大小; 人体体表的 高低起伏制约收省打褶及工艺归拔的程度; 人体的关节运动影响服装最低放松量的大小; 人 体的和谐比例意味着服装局部规格可按比例推算求得。
人体的体型差异产生了“量体裁衣” 的概念。
因此要充分理解人体结构的特征, 使服装结构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 弥补人体之缺 陷。
要掌握人体造型、结构特点,熟悉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尺寸规律, 对人体知识及其与服 装的关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了解各个部位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差异, 使服装制版中 各个部位尺寸和松量分配更加合理, 使结构设计更具合理性与科学性。
人体因素对服装结构 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放松量的设计上。
前面我们提到的三个围度放松量中, 静态放松量和动态 放松量就是与人体相关的设计,它们对于服装舒适性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工艺要素结构设计虽然是在生产工艺的前期, 但工艺要素对结构设计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服 装结构设计不仅要符合唯美、 时尚、个性化的要求, 还要适合工厂缝制的可操作性、 工业化、 经济性的要求,要降低工艺难度,尽量使工艺简便、缝制简单,提高生产效率。
服装结构设 计中结构线的形态能影响服装加工的外观质量,影响加工的难易性 (例图 2) ,因而需要我们精心地处理服装结构,减少制作工艺的复杂性,把工艺的问题尽量解决在结构中。
另外, 在服装结构设计过程中, 不同的制作工艺与设备也影响着服装结构设计。
如不 规则底摆采用不同的设备与缝制方法所放的缝份量、折边量是完全不同的;在袖的制作中, 采用肩压袖或袖压肩的工艺,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 必须考虑不同的吃势。
常用的衣缝结构有 分缝、来去缝、内外包缝等,缝份量是完全不同的。
折边的不同处理也影响服装结构制图。
装饰线迹、 衣身分割线等。
除线本身的特性以外, 应但也有区别。
人体上的结构线是立体形态的, 面立体的相互转换。
1.2. 4 部件比例 服装往往是不同的衣片进行组合而成的。
衣服长度, 往往以腰节、 臀围线、身高等为基准, 人体上的结构线和平面上的结构线相互对 具有透视关系。
结构线设计时应合理想象这些衣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对于 肩宽往往以实际肩宽为标准进行相应的增对于袖窿、无领领口,—般可以采取贴边、翻边、滚条三种形式,缝份量也完全不同。
对于肩部需装垫肩的服装要减小肩部倾斜度;对于需要加衣里的服装,在配制里样板时应比面样板稍大,以免夹里牵制面料,影响服装的外观造型。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在绘制服装结构时并不是单纯地绘制服装结构图,而是需要把各种因素融汇贯通。
只有这样,才能使最后的成品服装既符合设计者的意图,又能保证服装制作的可行性。
4、服装面料要素4、1 面料对造型的影响由于面料的原料种类、组织结构、后整理方式的不同,不同面料的重量、厚度、剪变性、悬垂性、弹性也会不同;同一种面料由于长度的不同,服装成型效果也会形成差别,从而直接影响服装的造型效果。
比如悬垂性和弹性好的轻薄面料能够产生完美的贴片效果,并能产生柔和的垂线条;悬垂性好、剪变性大、结构相对紧密的中等重量的梭织面料具有良好的斜纱裁剪表现力,同一种面料长度越长意味着重量越大,其悬垂性比长度较短的好一些。
所以在服装造型设计里,我们要充分利用面料的特性进行设计。
4.2 面料与结构设计的对应面料的特性包括手感、硬度、厚薄、悬垂度、组织结构、毛向、色泽、光泽。
不同的服装面料由于采用的原料、纱线、织物组织、加工手段、面料受热后的可塑性等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能,不仅影响服装造型,同时也影响着结构设计。
不同的面料质地所具有的性能不同,在板型处理上也截然不同。
柔软下垂感好的面料,如真丝双绉、真丝绢纺等面料,在胸省量的处理上相对要稍微大一些,侧缝下摆处起翘要多一些,否则,下摆前后不呈现水平状而是波浪状。
挺括的面料,如近几年较流行的复合涂层面料,胸省量相对要小一些。
天然织物具有可塑性,如真丝类、纯毛类、纯麻类织物在受热后通过归拢、拔开等工艺处理后变为立体的形状,更加符合人体的外形,从而达到服装的外表美观。
化纤类织物面料具有不可塑性,所以制板时不能考虑归拔处理这一环节,必须要通过结构处理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同一面料的经、纬丝绺伸缩弹性不同,斜向富有弹性,易弯曲延伸,因而不同的衣片应采用不同的丝绺方向来体现优点。
材料的缩率也影响服装结构。
材料的缩率包括水洗缩率、熨烫缩率、热烫缩率。
所以在服装结构设计时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在纸样上加水洗缩率、熨烫缩率等。
合适的面料形成合适的效果,不同的面料对服装结构的缩率、经纬丝绺、放松度有着较大的影响。
结构设计的目标是在不影响设计完整性的前提下,按材料性能进行慎重的改变,以改善服装样板的实用性,提高服装材料的利用率和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