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概念的界定1、城市就是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6和镇2、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将他们从农村中转移出去,并不会减少现有的产量,而且很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3、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二、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和现状分析(一)、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1、农村劳动力转移三个阶段农村劳动力身非农产业或者城市地区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方式与一个国家选择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城市化进程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城市化基本上与工业化相互独立、互不相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无法向外转移。
改革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劳动力的流向绝大多数集中在镇、小城市。
当乡镇企业发展受到自身内在条件的限制和政府加大对城市的经济建设投资以后,农村劳动力又开始涌向异地的大中城市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78年以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阻的阶段。
建国后不久,我国的城市经济不发达,失业现象很严重,如果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压力会更大。
为了顺利推行实行的重工业优先的城市工业化发展战略,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建立了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就业制度等一系列的城乡隔离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音和地域上的转移,由此而引发的后果就是农业部门的萎缩,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
据有关资料统计,1978年的农业产值份额比1952年下降22。
4%,而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13%,相比之下,工业的产值份额上升了27。
3%,工业劳动力份额仅仅上升了9。
9%,这说明大量的劳动力积压在农业部门。
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7年,这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就地转移的形式流向县级市他建级镇所在的乡镇企业。
1978年开始进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改革,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的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吐现出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户籍制度和城镇用工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不可能大规模地转移到城市,以农村非农部门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就成为他们的主要去向。
据统计,1978—1983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由2826。
56万人增至3234。
64人,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已占农村总劳力9。
3%;在中央1984年1号、4号文件进一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的系列政策推动下,出现了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乡镇企业数量1983年的134。
64万个,猛增到1984年的606。
52万个,就业人数达到5208。
11万人。
年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高潮期间,1988年全国乡镇企业比1983年平均每年多吸收农村劳力1262万多个,劳力非农化水平达到21。
5%,提高了9个百分点。
经过1989—1990年短暂的治理整顿后,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又开始稳步增长,1991—1996年,乡镇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又开始稳步增长,1991—1996年,乡镇企业人数新增加424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07万人。
这段期间,也有流向到异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但它还不是主要的转移途径。
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到现在,表现为“离土又离乡”的模式逐渐取代“离土不离乡”的模式,农民离乡外出就业平均每年以500万人左右的规模迅速增加,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发生重大的变化,国内市场开始进入买方市场,内需开始减少,各种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国家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扩张的财政政策,大规模的城市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而同时,东南亚经济危机的爆发又极大地冲击了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吸收就业的能力下降。
这样,一方面是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另一方面是乡镇企业就业机会的减少,加上农业收益减少,农村劳动力已不再局限于当地就业,跨地区的转移逐渐成为主要的就业形式。
这也直接导致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工业与城镇化的发展时期.期间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城市化道路可谓蜿蜒曲折.粗略来看,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差异相对明显的时期:1)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期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风起云涌,经济上大起大落,城市化进程缓慢。
(谢文蕙等1996)。
这一时期,城镇化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①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7年),这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的时期。
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从1949――1957年的8年时间内城市化人口增长较快,平均每年增幅达9.07%;城镇化水平由10。
64%提高到15。
39%,平均每年提高0。
6%。
②剧烈波动埋藏(1958――1965),这段时期国民经济大起大落、工业项目大上大下、城市人口大进大出,具体表现为:首先,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许多工业项目盲目上马,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镇,三年内城市化水平急速提高了4。
3%;其次,1961-—1963年调整时期停建、缓建了一大批项目,动员了近2000万城镇人口回到农村去,城镇化水平逐步恢复到17.98%。
③徘徊停滞时期(1966—1978年),主要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及大批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这一时期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处于停滞和缓慢发展状态。
城镇化水平先降后升,12年间仅提高了0。
06% 2)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压化进程得以加快。
1979—2003年的24年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由于18。
96%提高到40。
53%,年均递增0。
9%。
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处于加速期,但是发展的速度在1989年前后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转折。
确切地说,1989年以后的城镇化发展速度要稍快于1979—1988年的速度。
这与城镇化的一般发展规律化发展基本相符的。
2、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原因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式的单调性在流动过程中,乡村农民与外地用工单位的供求联系、中介服务、信用关系的维护等,方式仍然单调而不平衡,主要依托传统的血缘关系等社会关系实现。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依托资料来源:王西玉、崔传义等《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载《管理世界》,2000(5)表达2。
5是1987年以来对民工的5次调查,可以看出,农民外出就业靠乡村亲邻相带方式实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约占60%以上。
个人自创门路呈下降趋势,约15%左右。
政府劳动劳动服务组织和其他非政府正式组织的参与程度很低。
这表明,经过20多年发展,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方式市场化程度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在提高。
这也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体系发展滞后。
劳动力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必会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出去,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其次农村有限的资源负担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必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给农村的生态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三,城市相关行业不能及时获得及时获得动力资源,必会造成发展的延缓。
但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方式的转变,依靠网络找工,然后再转移的现象逐渐增多,也成为以后劳动力转移的一个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高文化层次的劳动者当中尤为明显。
②制度限制就业途径在我国,由于城乡分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基本上不存在,提高了农民工的就业成本,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表现在:政府劳动服务组织尚未转到农民市场化就业服务的轨道上来,再加上市场信息发布不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取就业信息相当难;政府对农民流动就业的政策不明确,一些地方常常实行阶段性外业就业限制,劳动服务组织也参与其中。
农民对其不信任;正式的职业介绍组织在职业介绍、培训中起的作用比较有限,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上的作用更是如此。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低效性虽然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单调的就业方式是他们的理性选择,但必须注意到,这只是他们在劳动力市场机制缺乏公平供给下的理性选择。
在一个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中,劳动力就业应主要通过各种劳动力市场中介来完成的。
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在市场规模、市场管理、信息传递、服务方式、市场规划等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就业方式的单调源于市场就业信息供给的限制。
其次,市场在劳动力的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时,会以劳动力素质高低为标准,进行优胜劣汰,这样就会反过来刺激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
其三,市场管理法规体系不完善,现有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不规范。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性突出1)农村劳动力的兼业状况我国数以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流向发达在城市和沿海地区。
但是,这些流入城市的农民由于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壁垒在阻碍,他们没有改变身份而获得城市户籍的权利,无法融入城市社会经济组织内。
许多农民因而选择兼业、“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
但由于近年很多地方放宽了户籍制度的条件,导致出现了“离土离乡”的现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
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比2000年下降%;工业就业%,比2000年提高%;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比1999年提高%。
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
[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