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理想论文: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

大学生理想论文: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

大学生理想论文:
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

长期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增强教育实效,摸清在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大学生进行了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的调查。

调查共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3070份,回收率76.75%。

内容集中在对当代大学生社会政治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状况进行调研,意在对存在于大学生理想信念上的缺失、迷茫等突出问题进行规整、引导。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
对“理想信念的意义及重要性”的认识正向大学生在对理想信念意义的认识上,一方面认为“大学生不仅应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应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和规划”(42.28%)。

另一方面,在考虑满足自身现实需求的同时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发展与命运紧密相连,认为“理想信念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崛起的脊梁”(37.88%)。

这是一种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的认识。

对于“有无理想意义不大”、“没有理想也是一种超脱”等消极观点的选择率仅分别为8.4%和6.32%。

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对理想信念意义的认识还是比较正面和充分的。

当问到“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在“理想”与“健康、学识、能力、友谊、金钱、名誉、地位,权利、亲情、爱情”等众多人生追求中作选择,认为“理想”最重要的比例仅次于“健康”。

趋于感性和务实的个人理想选择在对个人理想的选择上,认为“个人理想中最重要的”依次是:“生活理想”(42.93%)、“职业理想”(23.52%)、“道德理想”(17.56%)、政治理想(14.14%)。

在问及“你的理想是什么”,排在靠前的依次是:“理想的爱情、家庭、幸福生活”(31.27%)、“体面的工作、成功的事业”(26.55%);而比例最少的则是“回报社会,为实现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4.23%)和“维护世界和平,消灭剥削和压迫”(1.63%)
从调查结果看,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竞争下,学生的个人理想更多的是“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更趋向于务实和生活化,他们追求美好生活、渴望成功,这样使得处于理性层面的道德和政治理想追求在无形中淡化(均在20%以下),特别是对社会、国家、集体、舆论等正面积极倡导的崇高理想更是涉及不多。

政治情感理性,但缺乏信念支撑大学生们政治情感丰富,政治方向坚定。

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思想”的占45.70%,认为“已过时”的占9.87%;对敏感的外交政治现实的评价更为中肯,少了偏执与主观臆断,更为理性和客观。

总体上,同学们在政治立场上与国家的意识形态主流是一致的,但这种较为理性的政治情感缺乏强有力的信念作支撑。

调查显示大学生信仰社会主义的为29.32%,信仰自由主义的为22.35%,信仰个人奋斗的占17.09%,无所谓的占11.07%,信仰宗教的占
10.77%……
大学生中还存在持有“自由主义、宗教”等西方意识形态的观点的群体,说明了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化思想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这为我们“两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艰巨的任务。

辨证对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在对“你慌得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的回答中,认为“先实现个人理想,才会有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的占40.26%,“在实现社会理想中实现个人理想”的占37.59%,回答“社会理想与我无关,也无能为力”的占12.21%,“无所谓”的占9.94%。

可见,尽管大部分同学更关注个人理想的实现,但较之过去盲目追求个人理
想实现的功利主义思想,更多的人认为个人理想只有在社会理想实现的大环境中才能实现,这表明学生能够辩证地对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理想目标的明确程度存在差异在对理想的明确性问题上,年级差异突出,认为自己的理想“很明确”的大一学生所选比例最高,占选该项总人数的29.18%,二年级占20.92%,三年级占27.51%,四年级占22.38%。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理想”的确定程度是不同的:大一同学心中有一番实现宏图大志的激情与信念,理想比较明确和坚定;到了二年级,面临角色转变带来的种种不适和学业、才干、能力、人际等方面困扰,理想会模糊,甚至可能迷茫、动摇;三年级,大学生各方面都相对成熟、稳定,通过自我和修正,理想逐渐清晰明了。

值得深思的是,在“没有,也没有想过”的选项中,四年级同学所选最高(31.58%),这是教育工作中亟须给予帮助、引导的地方。

影响理想信念实现的因素
对个人理想的实现,51.21%的学生认为“自己正在实现的过程中”,45.80%的学生认为“理想距离现实只是一般远”,45.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理想绝对能实现”。

那究竟影响他们对“理想能否实现”持不同态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调查显示,“动力”是理想实现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根源上就是没有强大的信念做支撑。

同学们对于“自己能力、知识欠缺”等涉及智力、才能等方面的因素不愿做选择,这表现了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不甘落后的心态。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信念教育中充分发挥了作用,社会、家庭的力量也在逐渐渗透和加强。

而学生的“内化”过程还应加强,将其主动性调动起来远远要比单纯灌输的方式更有效。

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机制
大部分同学认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一般”(43.94%),认为“没有效果”的占21.11%,认为“微乎其微”的占16.38%,而认为“很好”的仅占14.72。

从同学们的反映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突出,那在他们心目中认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调查显示,31.04%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单调、长效不够,28.99%的学生认为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15.99%的学生认为是自我认知无法上升,12.28%的学生认为是信念教育理论不够系统,8%的学生认为是因为教师水平不高。

因此,如何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引入与时代和现实紧密相连的教育内容,构建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是我们今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总体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