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得到重视与保护,因而信天游作为陕北民间最受欢迎的民歌艺术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通过针对信天游的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进行剖析继而探讨陕北信天游的艺术性及价值性,本文首先对陕北民歌信天游进行概念性阐述,其次,本文依次从传统信天游时期、新民歌时期、“西北风”时期,到现今的多元文化融合时期对信天游进行深入分析,再次,通过针对信天游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最后本文深入探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传承与保护,为我国研究陕北民歌信天游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提供理论性依据。
关键词:信天游,审美特征,人文色彩陕北信天游审美特征及人文色彩引言陕北的民歌独具风韵,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母体,其音乐历史悠久,音乐风格高昂悲壮、慷慨激越、杀伐婉转。
在宋代以前,陕北这种西部的音乐占据了我国音乐界的半壁江山。
陕北民歌在我国的民歌史上跌跌撞撞历经上百个春秋,是我国华夏文明史诗的真实见证。
“信天游”作为我国陕北民歌的代表作,所表现的是生存母题,将“吃”的艰难和“爱”的痛苦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其名字给人的感觉自由洒脱,旋律引人入胜,将人的灵魂带入凄美的境界。
信天游广泛流传于陕西的北部、宁夏和甘肃的东部,是我国民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黄土高原最具文化价值的代表作之一。
信天游中包含许多独特的文化特征,蕴含着陕北农耕与牧游的生活方式、战乱之苦的历史背景、中原欲草原两种文化的结合、宗教信仰等地方特色。
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现代,信天游以别具特色的发展轨迹,演绎着其发展历程,从传统的信天游到新民歌再到现在的流行“西北风”。
一、浅析陕北民歌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独特形式,信天游又称“顺天游”,曲调悠扬、语言淳朴、情感真挚,是陕北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
陕北作为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文化格局中陕北的“黄土高原”文化占据重要位置,而“信天游”作为“黄土高原”土生土长的艺术文化形式,凝聚了陕北文化独特品味与审美情趣。
“信天游”展现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的原创性、多元性、“厚土性”都是不可替代。
二、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一)传统形式的信天游的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陕北的榆林地区和延安地区是信天游的主要流传地,而信天游则是古老的陕北地区人们诉说生活艰难与心中情感的传唱方式①,即兴而作、信口漫唱,是当地人悲苦生活的情感倾诉,是该地区的主流音乐文化,曲调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是当地人们精神风貌、个性气质的充分体现。
传统的信天游采取的是一段或者多段的样式结构,其歌词中“兴”的手法大量存在、显而易见。
在句式结构上,上下句工整,七字句较多,衬词有时也会加入。
传统的信天游采用的主要是“起兴”、“比兴”两种手法。
“起兴”也就是“即物起兴”,意思是先说其他的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属于“借物抒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协调韵律、创造氛围的作用。
“比兴”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意思是“以彼物比此物”,例如“樱桃好吃树难载,朋友好交口难开”就是一种典型的比兴形式。
其次,传统的信天游语言情感真挚,彰显出“悲情”特色,以描述凄苦的生活给予为主,在陕北的高原文化背景下,通过信天游而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宣泄与寄托,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因而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展示出陕北民间文化的“生活化”气息。
信天游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会弄能具有极大的差异。
这也造就了不同时期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独特审美特征与发展方向。
信天游最早出现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娱乐活动,因而信天游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彰显出陕北文化的“厚重感”。
信天游的取材源于生活,所以在语言方面,非常的生活化,带有浓厚的乡土风情、纯朴的生活气息、厚重的黄土地的味道。
例如“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细萝萝滔沙半萝萝金,妹绣荷包一针针,针针都是想那心上人。
哥呀,我前半晌绣后半晌绣,绣一对鸳鸯常相守,沙濠濠水呀留不住,哥走天涯拉上妹妹的手,哥呀……”从歌词中能看出相思之苦,是内心情感的充分表达,将生活的艰苦和爱情这两个部分融合在一起,真情流露,在人物刻画过程中以小人物的悲欢作为背景,彰显出“黄土高原”文化的人文色彩,彰显出黄土高原的夯实的情感。
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当中,可检索出一百多首信天游,题材主要是爱情、亲情等生活题材为主,其中包含着当地人生活的酸甜苦辣,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将信天游作为精神的寄托,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这句谚语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是对穷人内心深处的剖析。
传统信天游的音乐形态有徽调式、商调式、羽调式、角调式,其中徽调式占主导地位,商调①牛冬梅《陕北信天游的人地关系探讨———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民族艺术研究》2006 年第3 期,第56-70 页。
式次之,羽调式再次之。
(二)新民歌时期的信天游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新民歌的信天游产生于红军长征至建国年间,陕北作为我国共产党的根据地之一,大大的促进了当地信天游民歌的发展。
这一时期大量的民间歌手,对信天进行了改编,演唱方式的改变,从不同角度,将各种元素融入其中,演绎成一种新的民歌形式。
在音乐的形态方面,这一时期的信天游主要采用的是旧的曲目填入新的歌词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风格调整,例如《东方红》、《妇女自由歌》等都是旧曲填词的结果。
在传统的信天游时期,歌曲的创作大多是即兴创作,这些作者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歌曲的创作比较随性。
随着生活的改变,原有的歌曲内容显得与现在的生活格格不入,因此在新民歌时期信天游的创作者,在曲调、节奏等方面仅仅是随着内容的改变做出微小的调整。
此外,信天游音乐的演唱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曲调也多样化起来,在情感的表达中掺入了对比的成分,歌曲风格也从传统的悲壮、凄凉、高亢转向了乐观、敞亮、清新成为新民歌时期信天游的审美特征。
新民歌时期信天游展现出时代与文化的特色,将思想解放、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文精神通过这一时期的信天游作品集中体现,彰显出新民歌时期的人文色彩。
在作品中处处渗透着对爱情、婚姻的自由的向往,同时原有的小农经济、压迫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存在,传统信天游的悲情色彩也在新民歌时期发生颠覆性变化。
与此同时,新时期的信天游承载了重要的政治文化宣传任务,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与世界观,打破传统中思想、文化的糟粕,因而社会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天游的发展,为信天游提供成长的文化空间。
同,在此时期信天游演唱歌手地位有了显著提高,精神面貌大为改善,为了我国的民族独立与解放大业,生活在陕北的底层的农民、群众踊跃参军,改变了以生活悲情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信天游的歌曲内容,开了对积极乐观生活的描述。
因而“新民歌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新民歌在继承与发扬传统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优良传统,又进行了艺术形式上的改进与创新,为新民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②(三)“西北风”时期的信天游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西北风”时期的信天游主要是产生月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音乐史上的转折点。
最为出名的就是在1987年的春节晚会上,一首《信天游》带来了全国“西北风”的盛行。
80年代中期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在这一期,西方的文化开始涌入我国,这带给信天游的既是②王耀华等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福建教育出版社[M],2006 年5 月第1 版,第190页机遇也是挑战。
在这一时期,信天游歌曲虽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但是还保留了原有的歌词结构,如信天游的上下句结构依然是传统的模式,但是在原则与结构手法上发生了一些改变,与传统的“起兴”、“写实”的手法已不再相同,歌词内容也是当前时代文化的真实写照,与现实的话语方式和生活场景结合紧密。
信天游的场景中虽然描述的还是陕北当地的风景,如“山沟”、“小河”、“白云”、“黄土”等自然风光,但是歌唱的场景已不同于以往的形式,给人的感觉更是一种久别故乡、风景依旧,从前与现在两种社会现实的距离。
“西北风”时期的信天游继承了我国传统信天游的音乐元素,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新,将西方的音乐元素与我国的乡土民歌进行有机的结合,无论是在曲调还是旋律上都有一定的改变,继承了传统的调式,并进行对比变化,加以丰富,情感的表达更倾向于城市化,集文化性与粗犷豪迈的演唱风格于一体。
基于“万变不离其中”的原则,传统的信天游始终是其变化的灵魂。
(四)多元文化融合时期的信天游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现今随着世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也开始重新审视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信天游作为反映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观的展现,浓缩了陕北高原文化的特征。
然而多元文化融合成为信天游文化发展与传承重要方式,如在《米脂婆姨绥德汉》以信天游演唱方式为主的秧歌剧中,展现出高原文化中的人性美与时代感,在该剧中融合了西方歌剧、陕北戏曲与陕北民歌信天游,将中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构建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出对陕北艺术文化形式的活体保护,实施“造血”式扶住,使极具陕北特色的信天游艺术形式得到发展与延续。
同时在《米脂婆姨绥德汉》中以劳动人民、小人物的情感作为切入点,通过“人文”视角继而塑造出具有陕北文化符号特色的“米脂婆姨”与“绥德汉”这样的鲜活、生动的人物,继而展现出“人性美”。
作为该剧的作者陈薪新提出“歌颂人性,让美永恒。
”的观点,使信天游更加符合现代人对生活、情感的理解与阐述,让信天游增添具有时代化的审美特色。
总而言之,信天游作为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劳动方式与社会形态的变化,其审美特征与人文色彩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传统民歌时期信天游具有劳动性、诉苦性、排忧性;而新民歌时期信天游展示出浓厚的宣传性、歌颂型与记事性;而现今的信天游彰显出娱乐性、文化性、人文性的重要特色;信天游在不断发展中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形式特征,彰显出以人为本的人文色彩。
三、信天游的文化价值(一)语言文化价值信天游作为陕北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信天游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民众性,以陕北高原的生活作为独特视角,是歌曲语言塑造出的音乐形象鲜活而生动,继而展示出陕北原生态的生活状态。
陕北是在古代的不断的迁徙而形成,因而陕北语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展现出语言的多元性。
在陕北民歌信天游中大量运用陕北地方语言,因而为我们展现出信天游厚重的陕北文化特征,提升了语言魅力,完整的、原生态的展现了陕北的语言文化特征。
(二)民俗文化价值我们认真的体会信天游的艺术魅力是,会从信天游作品中挖掘出丰富的陕北民俗文化特征。
这些民俗从方方面面展现出了陕北的社会生活,如《过年歌》、《结婚喜歌》、《夯歌》、《打场歌》、《铡草歌》等。
“民俗,简称为民间风俗,具体内涵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域在民众生活中所创造、沿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