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一类是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包括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等。

另一类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等。

[简答]测验法在心理学中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有何注意事项?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通过被试在测试工具上的行为表现,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

第二,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第三,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或称心理测验,其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编制程序有严格的科学规定和参数指标。

除编制过程外,在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过程中,也都有统一的标准必须遵循。

[简答]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哪些变量?第一,自变量。

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

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第三,控制变量。

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

总之,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情景下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简答]什么是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问卷法是指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问卷法可以同时收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

这种方法的问题是:问卷的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谈话法是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

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论述]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各有什么特点。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即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两种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

自然实验条件下,由于被试始终处于自然状态中,不会产生很强的紧张心理,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

但是,自然实验中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

实验室实验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可以获得较精确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

但是,由于实验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在这种情境中,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生物节律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

然而,有趣的是在这种隔离的情况下,周期改为25小时。

催眠诱导是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心理促动药物是指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

[简答]在正常条件下人类意识的几种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在行为的过程中,能够觉知到自己正在做这件事情,并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

这些都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如骑自行车的人,它还是按照一定目的去完成任务,只不过意识的参与成分相对较少,变自动化了。

应该说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

(3)白日梦状态。

是意识的第三种状态。

白日梦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白日梦不是真正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

(4)睡眠状态。

意识的第四个状态就是睡眠状态。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简答]人的不同注意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1)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3)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简答]人的梦境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特征。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总的说,梦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不过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已。

[简答]催眠的原理: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1)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

如果个体相信催眠的可行,又信赖催眠者,他就会主动与催眠者合作,容易接受暗示,反之就很难接受暗示,古语讲的“心诚则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

[简答]催眠状态下人的心理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

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1)感觉麻痹: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感觉麻痹,有的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

(2)感觉扭曲和幻觉: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

(3)解除抑制: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是受到抑制的,人们不可能让被试去做。

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如当众脱衣等。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者的暗示不仅指导着被试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

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从而造成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缺失。

[简答]催眠的理论:现在心理学已经接受催眠的存在,把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现象。

但是这种现象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种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

巴伯尔和斯潘诺斯等人提出了角色扮演理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并且指出,是被试对角色的期望和情境因素,引导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提出催眠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

正是隐蔽观察者的存在,所以,人在催眠状态下也不会完全接受暗示而失去自我。

[论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

(2)注意和意识又是密不可分的。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这时你对反映的对象没有清晰的了解,是注意被分配到其他方向的结果。

在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很低,因此,它才不断变化,不会停留在一个问题上。

至于睡眠状态,我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可以讲,这个时候,注意已经基本停止了活动,只有受到很强的刺激,才会引起你的注意,到这个时候,你也就是醒来了,转入了觉醒状态,或说有意识的状态。

[论述]人的整个睡眠过程:人的整个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脑电波有不同的形态变化。

第一个阶段为过渡期,个体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通常持续l一7分钟。

这个阶段脑电波为α波,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第二个阶段为轻睡期,这时出现频率更慢的θ波。

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以δ波为主。

它的频率很慢,但振幅极大,梦游、梦呓和尿床等现象多在此时出现。

第五个阶段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个阶段存在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快速眼动,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

快速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θ波的轻睡期,如此循环往复,一般一个晚上要经过4~6次这样的循环。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感觉是指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超感知觉是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心理物理学是指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