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一、引言:人类文化的形成及误解茫茫的宇宙由混沌状态变得“清晰”起来,进而在其内孕育了万千物种,这本就是个讲不清的奇迹。
(偶然中的必然)而人类的出现则与是否讲清无关,即使讲清了也是奇迹中的奇迹!(必然中的偶然)人科动物(Hominidate)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700万年前,那时袖珍的原始人乍得赫人曾经“异常辉煌”。
后来人科动物中又出现了新的物种,就目前可以肯定存在过的就不下9种之多。
智人(Homosapiens,现代人的学名)的出现大大推进了人类的发展进程。
自从距今19.5万年前的智人在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诞生”以来,他们就迅速的在世界各地繁衍拓疆。
到了距今约1万年前,整个地球只剩下南极大陆未被他们“使用”了。
文化的出现并非与人类的出现同步,它至少是滞后的。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它并非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人类出现以后相当漫长的时期内,整个世界是无文化可言的!为什么这样说?的确,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主体永远是人,其他的“环境”(人以外的自然界)居于客体的位置。
人类主体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及一部分非社会性的个体的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来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的同时也逐步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文化应运而生了。
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说文化是人类的“私属品”!但是否可以这样说;凡是人类参与其间的一切与自然界的“互动活动”就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吗?并非如此。
有些学者认为: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的“植立之兽”(《思问录·外篇》)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从而出现了文化。
我认为“人道”的出现只是人类出现文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只有人类超越了本能的、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及其结果才能称之为文化,否则完全可以说其他物种也有自己的文化!(通常人们这样来解释文化:“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指排除的人类社会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它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等。
”如此的解释无疑把文化的出现视为与人类出现是同步的,把人类早期本能的、无意识的“创造活动”也纳入了文化中,这是极不确切的!)正如世间一切事物皆受环境影响一样,文化也不例外!(文化的地域性)以此我们可以将人类文化划分为黄河流域文化、玛亚文化、尼罗河流域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等。
(当然也可笼统划分为中国文化、法国文化、美国文化、德国文化等,按照其他划分标准则会有其他的文化名称。
)就综合而言,在上述的诸多“文化”中,中国文化在对于推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这样的认为并非我对中国文化“夜郎自大”式的“自恋”。
我们如果对某一事物的贡献大小做出评判,可以从此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正面影响中(并非包括负面影响在内的一切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分析讨论。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推动能公式中做了如此的简洁表达:E=MC^2 ,而贡献可以作为对人类有益的E(能量)来看,广度和深度的综合作用可以约略按等价于MC^2来理解。
因此,谈论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就势必要就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正面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上展开。
而《易经》堪称中国文化的源头与主体,(《易经》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这样说: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因此泛泛而论莫如择要而记:论易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二、“易经”实质与内涵1、《易经》并非确指某部不朽著作中国的《易经》确切讲并非是某位贤哲所写的著作,称其为“易学”更为恰当。
根据现存的史料来看,它在最初并非以书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集体智慧(易经思想)被中国人所共享的,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逐步得以完善。
在这一点来看,称“易经”为书是不妥的。
但以《易经》相称也无妨,它作为无形之书早已充盈天地、影响万物。
现在的人们多将《易经》(事实上的易经思想)等同于《周易》,于是原本并非出自一人的智慧便被周文王所独享了!(传说中连山易祖、九天玄女等人作《连山古易》、《归象易》、《归藏易》,伏羲则创八卦等这些都应归入“虚拟存在”的《易经》一书中;圣人修易,经过圣贤们的“接力传递”到了周文王时才出现了《周易》。
而目前所知,《连山古易》、《归象易》、《归藏易》等只有名称记载却无明确的内容所传。
《三字经》:“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所以即使有真实的《易经》存在,现在我们所说的《周易》也只是组成《易经》的“三易”之一。
)《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很大完善,孔子等贤达对易经思想的丰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后,汉代的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的“玄学”、宋明的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功利学派)使得《易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今天仍有不少的人对《易经》做着探索与阐释。
《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它已从初始阶段以摇卦占筮为主发展成为博大精深、涉及了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变化的永恒经典。
(与《易经》有关》的著作不下千种,较为重要的有京房的《京氏易传》、朱熹的《易学启蒙》、《周易本义》、来知德的《周易集注》、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张载的《横渠易说》、程颐的《伊川易传》、司马光的《温公易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王夫之的《周易外传》、王以雍的《易经解析与致用》等。
)2、《易经》中研究方法及内涵核心易者,变化;经者,永恒。
《易经》作为研究变化、永恒之学,实际上便是研究世间事物的“过程”(宏观与微观兼顾)之学。
《易经》在中国文化史上评价甚高,被称为文化之根,群经之首。
(群经者,《易》、《诗》、《书》、《礼》、《乐》、《春秋》。
(此处六经的《易》实指《周易》,而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则意指《易经》)为什么?因为《易经》从两方面来研究变化:一是从道理、法则上来研究,简称“易(义)理”,思维的着眼点在于抽象、理性、逻辑。
二是从形象、性质上来研究,思维的着眼点在于形象、感性、直觉。
同时,它又辅以象数(比如《易经》中的河图洛书、卦象等)把大致的、模糊的转化为具体的、明确的。
也就是说,易经思想中既有对事物本质内在的研究,也有对事物表象外在的参考。
整体来说,《易经》思想以“智者察同”为主旨、以对事物宏观性、共同性、普遍性的研究为主;以“愚者观异”为补充,以对事物微观性、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为辅。
阴阳观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宇宙间万物不出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
(事实上,阴阳互用,道方产生;阴阳互孤,则无道可言。
)阴阳运行于宇宙,道弥纶于天地。
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包括宇宙自身)的根本规律,即:阴阳和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佳;把握阴阳则统御整体。
在这里必须要指出,阴阳并非确指我们习惯认为上的一个或无数个肉体生命消失后所处的空间(阴)及一个或无数个肉体生命存在时所处的空间(阳);也并非专指物质结构(阴)和功能属性。
阴阳本身具有广义、相对、动态的涵义,对于具体事物而言其含义会随之具体变化。
如此来述并非说“阴阳”可以替代万物、任意变化,而万物则的确是由阴阳相互生发而成。
因此,我认为阴阳是指存在于宇宙间万物的任何对立而统一的两个因素或者是对多个因素的大致归纳后的泛指。
它具有广义、相对、动态的涵义,因所分析事物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具体涵义。
比如,优劣、美丑、大小等。
道者,核心(首)之路(道的左偏旁),隐于事物之中而非显于皮相。
三、易经对人类文化的“指导”与影响(一)、易经与儒、释、道三家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构成。
通常我们有这样的认为:儒、道二家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释家则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们所分享;释、道二家可以冠以宗教相称,而儒则不能。
我谈一点我自己坚持许久的看法:儒、道二家并非为我中国人的“私物”,“儒家”也可以称之为宗教。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还没有表白前,那个无分別的状态是天地的本源;(大意:宇宙初始本无分别,诞生万物后则有了分别。
无分别也罢,有分别也罢,它们是不同而同的。
)这与《易经》中的以“智者察同”为主旨、以“愚者观异”为补充是一致的。
宇宙从何而来?万物的初始阶段有名字称谓吗?世间一切都是“无中生有”的结果!虽然我们对“无”进行穷究时一定会陷入茫然、无措的未知“瓶颈”而不能出。
事物的初始命名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尤其是对于某些“有形”事物的命名更是如此,比如太阳月亮;它们一旦被命名后便具有相当的不易更改性。
而对事物中的一部分客观存在的、“无形”事物的命名在必然性所占的成分更多一些,比如文化宗教。
它们被命名后要经历若干的“验证”,常常在此类事物出现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才能被认可。
此类事物的命名更加强调内在,符合哪些要素,具备哪些特征才能被称之为儒、释、道等。
也就是说儒、释、道等比直观的太阳月亮等更难定义、更难明确化,它们更加看重名称背后所包含的一切。
换句话说,即使名称不同只要本质相同的事物都应该被归入同类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儒、道二家可能也存在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但因它们有而我们不知或者它们有而它们不显,于是儒、道二家被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私物”了。
为什么“儒家”也可以称之为宗教?关于宗教我想略谈一下。
宗教究竟是什么?唯物主义者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信仰,宗教组织,祭礼,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有人根据中国汉字、字母文字的意思作出了如下解释:有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追随者,有一定的仪式为“教”;西方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表示是“再”和“聚集”。
即人们为了某个目的聚集在一起,发展到有同一信仰,为了这一信仰而活着。
宗教如同其他“无形”事物一样是不可能被明确定义的,但有一点被大家所共认:无论无神教还是有神教都是依赖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仰”来维系其在根本上被称之为宗教的。
儒家文化有深信者的“信仰”寄托其中吗?我认为无疑是有的。
只要信仰存在,宗教便不会消失。
只要人类存在,宗教便不会消失。
(伟大的马克思者认为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时宗教将会消失,这是“理想化”、“道理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