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 六·五“环境日《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里约宣言》(里约大会/1992)第一章2、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简述改变观念、调整行为、控制物流三者的关系和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3、为什么说政府行为在环境管理中起主导作用?4、简析环境管理的思想与方法的形成发展过程。
环境管理的目的与基本任务P16-P20环境问题的产生有三个层次上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层次上的;一是社会行为层次上的;三是物资流动层次上的。
P16-P20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
P17 “改变观念、调整行为、控制物质流”环境管理的三项任务是相互补充、构成一体的。
P19其中环境文化的建设是根本性的,但是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短期内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效用不是很明显,而行为的调整和物质流的控制则可以比较快地见效。
同时,行为的调整和物质流的控制也可以促进文化的建设。
三、环境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演变P26-28环境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大至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把环境问题作为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环境管理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实质上只是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管理成了治理污染的代名词。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环境管理思想和原则就变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即设法将环境的成本内在化到产品的成本中去。
其进步就是认识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性——公共财产理论/ 公平原则。
3.把环境问题提升到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只有改变目前的发展观及由之所产生的科技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消费观等,才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因此,环境管理的思想和原则也应做相应的改变。
P28政府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导性主体——必要性、可行性必要性基于“公共物品理论” 和“公共委托理论”“公共委托”(理论)认为,国家作为全体国民利益的代表,可以从全社会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对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关的社会行为进行管理。
并通过国家机器确保各种社会行为的主体遵守这些规定等。
“公共物品”—“公共委托”由此可见,国家当然应该是环境管理的主体,而且是主导性主体。
可行性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一般的商品和服务(这在我国比较突出);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以及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经营和管理权;政府有权运用行政和政策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引导,其中包括政府对市场的政策干预。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客体要解决政府行为所造成和引发的环境问题,关键是促进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好心不一定办好事(海南/三亚堆肥厂/琼海焚烧厂)。
第二章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定义、要点、措施)?(P32-39)2、简述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要点,以及物资生产、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P39-42)4、简介管理科学发展历史沿革与主要管理理论及其代表人物。
(P48-54)9、什么是共赢原原理,为什么提倡共赢,怎样实现共赢?(P64-69)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点、原则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P32要点: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发展要以生物圈的承受能力为限度。
否则,会影响自然环境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
措施:通过技术进步与管理,对发展进行协调、制约,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原则: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
(一)三种生产理论概述(P39—P45)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
三种交流关系中,物质的流动是基本的,它是另外两种交流的基础和载体。
在物质运动这个基础层次上,它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P39; P36P43 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提供生存条件;消纳废物)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简介P48-52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泰勒、法约尔、韦伯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奥、马斯洛现代管理阶段(管理丛林)——20世纪中期起。
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美国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倡导者,被后人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1841-1925)法国管理学家。
现代管理学——管理职能学的创始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管理学家。
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Model)即行政组织理论的奠基人。
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Mayo)(1880-1947退休)美国管理学家(原籍澳大利亚)。
行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
共赢(双赢)原理P65-P691)基本内涵:P65共赢(双赢)是指在制定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去保障另一方获利。
双赢也是冲突协同理论的具体化。
双赢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结果。
不仅要双赢,而且要“多赢”。
双赢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2)共赢原理主要内容:P66“三生共赢”——从物质流动角度——将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活提高、生产发展、生态改善。
在实现共赢的过程中,规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技术和资金。
P66所谓规则实际上就是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和制度(乃至合同、协议)。
规则是协调冲突,达到双赢的保障,因为共赢并不是各方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而是彼此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的一定程度的妥协。
技术和资金在体现双赢原则时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因此,在环境管理的过程中,要实现共赢,必须依赖法律标准和政策制度等的保障,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环保技术,积极筹措资金。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有那些,各有什么特点?P78-101环境管理的方法、手段特征法律——强制性、规范性行政——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灵活性经济——利益性(引导、激励)宣传教育——社会性、广泛性、导向性科学技术——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绩效管理——合理性、实用性、利益性(激励作用)一、法律手段——命令、强制性1、基本特征: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强制性程度最高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与其他形式的社会行为规范相比,法律的特征在于:由最高权力机构制定。
是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体系,通过国家机器的保障,强制执行。
由国家强制定保证实施——以国家暴力为后盾。
2、基本内容法律规范的构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条件——适用范畴和情形;行为规则——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要求做什么——基本要求;法律责任。
违反法律规定的作为或不作为,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二、行政手段——命令、强制性P811、基本特征行政手段是行政机构以命令、指示、规定等形式作用于直接管理对象的一种手段。
行政手段的主要特征是: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灵活性。
2、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中,行政手段通常包括:P81制定和实施环境标准;颁布和推行环境政策;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其它。
三、经济手段——引导、激励P831、经济手段及特征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补贴、押金、补偿费以及有关的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
经济采取的基本特征是利益性。
2、经济手段主要类型P85现行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类型主要有: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等。
提示:经济手段的运用不能独立于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需以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为载体。
类似的手段还有宣传教育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
四、宣传教育手段——引导、激励性P85意义、特征:环境宣传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社会性、广泛性。
首先,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从我做起,在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在行动中切实贯彻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那么,就会在全社会逐渐形成自觉的环境保护道德规范。
其次,通过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能力。
五、科学技术手段P87-89对于政府:环境管理中的科学技术手段是指国家建立合理的制度,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提高环境保护的科学和技术水平,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技成果的应用。
主要指提高决策科学水平;提高保障公平的管理科学水平;提高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整治生态环境破坏,治理环境污染,提高环境承载力的科学技术水平等等。
P88对于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对于公众:绿色消费;节水、节电,…对于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特殊群体、特殊贡献——荣誉、表彰,…。
六、环境绩效管理手段——激励(制约)P94-1011、概念P94环境绩效——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效果、效益、成就、优异表现的总称。
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环境管理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2、环境绩效管理的内容P94狭义:集中于企业环境绩效;广义:还包括政府、社区、学校等组织在环保及管理中取得的成效。
第四章3、分析并掌握几种基本的风险型和非确定型决策方法4、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由哪几种形式,进行实地研究(考察、踏堪)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第五章1、分别简述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的定义和特点。
P141/ P812、什么是“小城镇”?课件4、分别简述开发区的特点和开发区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
P163- P168/P92一)城市与城市环境管理概述城市与城市环境城市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
P141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与地球物理系统,这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庞大的城市系统(旧P81) 。
城市环境是经过人类充分改造过的人工环境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旧P81) 。
特点是((P81/P141) : 社会经济系统在城市环境中起决定作用;城市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不独立和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二、农村与小城镇环境管理P149-1571农村环境及小城镇环境狭义的农村环境只指乡居和田园、山林、荒野,广义的则还包括小城镇。
它们与城市环境有很大差异。
农村不会产生城市中那样的交通紊乱、废物堆积、污染严重等问题。
但是农村环境,特别是小城镇环境,与纯自然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以农田环境为主体的狭义农村环境,因大量农业生产新技术(比如农药的使用)的不断引入,使其与纯自然环境的差异越来越大。
小城镇虽有明确的行政管理界线范围,但它或与乡村紧密相连,或与田园交错,具有林野、乡居兼有的景观特色,因而具有城镇环境与农田环境间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