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动力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动力

2008年3月社科纵横总第23卷S OCI AL SCIENCES REV I E W新理论版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动力曹光海*(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在21世纪初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对当前及未来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本文回顾了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及城乡关系,并从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角度,论述了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实施新农村建设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拐点失衡推力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把中国内地的城市化作为21世纪影响全球发展的两大因素之一。

这不无道理。

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水平各异、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显著、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确立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并成功实践,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将对全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我国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城市化道路呢?原有的城乡关系又如何呢?或者说,这其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呢?在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一个重要的/拐点0之际,如何正确认识城乡关系进而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化的/推力0作用呢?一、我国城市化道路及城乡关系的历史回顾城市化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与这一过程相伴而生的是人口的集中、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文化的转型和精神状态的提升,其根本动力是工业化。

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工业为主导、农村支援城市的方针,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这一时期,由于户籍制度、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城乡隔离政策的实施,城乡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我国城市化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现象。

但从根本上说,正是由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大规模优先发展,使我国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业化为主导的负面效应。

工业化成就的取得,是以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

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0的方式从农村掠取了巨额的资金,征调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和农村劳动力投入工业,而农业却长期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效率底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农村面貌并无明显改观,农村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卫生等等社会事业进展缓慢。

一产、二产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格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及时调整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针,城市政策和农村发展相继被提上议事日程,我国城乡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由于仍然实行重工轻农政策,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城乡在社会结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进一步拉大,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了断层。

以城乡收入为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37,1985年有所回落,但自1997年以后这个比例则稳步扩大,2004年达到了1:3.25,如果考虑到城市的隐形收入和福利,这个比例会更大。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初期,要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即联系效应最强的产业中,通过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但是,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时,从工业化和快速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使其保持一定的均衡,因而平衡增长成为必要。

进入21世纪,随着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以及城市化后劲乏力、动力不足的迹象也越发显现出来。

2002年新一届政府执政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0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并于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6中明确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0的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构想。

这些理论和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多多,但对城市化道路和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再认识以及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新农村建设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动力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明确指出:工业化是城市化35*作者简介:曹光海,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6级硕士研究生。

的内在动力;而农业部门的发展则是城市化的外在条件和制约因素。

离开工业化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而缺乏农业部门的支撑城市化也是难以为继的。

二者的协调发展才是城市化稳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般的城市化理论都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而原始动力则是农业的不断发展。

农业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一)农业部门为城市提供产品、要素和资源剩余。

农业产品、资源剩余一方面为城市人口提供了充足、优质的食物,解决城市人口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化尤其是城市工业化提供了生产原料,城市非农生产部门的扩张就是以农产品和资源的剩余为基础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离不开农业的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这个生产要素,尤其是在现代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土地在城市空间扩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农业用地成为城市土地扩张的最主要来源。

(二)农业部门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由于农业技术改造和新设备的采用,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闲置出来,而这些劳动力正是城市工业部门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急需的。

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农村是城市工业品的重要消费市场。

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农村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呈上涨态势,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使得扩大再生产得以进行,城市化的动力不断加强。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开拓农村市场更是具有特殊意义,当农村需求增加时,往往比城市需求扩展得更快,消费得更旺,对工业市场的拉动更大,更能刺激工业的发展。

(四)农业为城市化发展提供资金。

通过农业资本剩余兑换外汇或农产品出口换取外汇,可以为工业发展获得重要的资金来源,这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尤为重要。

例如,我国建国之初,工业化刚刚起步,国家就是通过农产品出口换取外汇的方式,有力地支援了工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了我国的城市化建设。

肇始于21世纪初的我国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0为根本要求,以全面改善和促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等为目的,从整体上规划了我国当前及未来农村发展的基本走向。

而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在强调模式选择和机制构建的同时,也突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0、/统筹城乡发展0的新型城乡关系格局。

二者实为一种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兄弟型0关系。

过去,我们在GDP政绩观的指导下,强调城市发展,强调工业优先,强调农村、农业服从和服务于城市和工业,再加上公共财政投入等/造血0机制不健全,造成农业/失血0过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客观上促成了城乡利益关系失衡、城乡结构关系失衡、城乡消费关系失衡、城乡居民教育和社会保障关系失衡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后腿0。

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提出,是对城乡关系的重新审视和定位。

城市和乡村作为大自然之树上盛开的两朵最美丽的花儿,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农村的推动,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有力支援,只不过所处的阶段不同、支援的方式程度不同罢了。

可以想见,一个经济充满活力、需求旺盛、文化繁荣、政治民主、环境优雅的农村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国际上,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城乡关系不乏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如较早实现城市化的美国、西欧国家、日本以及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由于较妥善地处理了城乡关系,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反面的教训来自于巴西、印度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这些国家片面强调城市的快速发展,忽视农村、农业,导致了乡村的凋敝和城乡的巨大反差,到后来,又不得不回头重建农村。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是在走后者的老路,只是较早发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已。

新农村建设从表面上看,只是就农村论农村,其实不然,其本意是一方面通过更好更快的发展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缩小城乡差距,从而为加速城市化注入新的动力,为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城市病寻找出路,为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农村的富裕当然包涵在这个/共同富裕0之中。

然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绝不是下个决心、表个态,在方法措施上修修补补所能解决的,必须着眼于长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一切能调动的积极因素。

只有农村大发展了,才能为城市减压,城市才能轻装上阵,从根本上讲,新农村建设就是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并逐步与城市衔接。

1.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由于市场的盲目性,资金资源人才会流向配置效率较高、收益较好的城市非农生产部门,而使农村处于劣势地位。

因此,必须发挥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积极引导、加大对农村的公共财政支出、兴建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克服/市场失灵0,促进农村的早日崛起。

2.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金融组织。

由于目前农业银行退出农村领域,农村信用社也成功改制而转变成非农村金融组织,农业农村发展失去了金融保障,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农民只好举债或求助于/地下银行0,藉此来恢复生产和度日,农民处于极度的风险之中。

有学者指出,应该从农村内部寻求农村金融组织的可行出路。

这种方法很有新意,值得研究、实践。

3.完善土地制度。

政府要逐步放开一级市场,退出二级市场。

从物权法上赋予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财产权利,使农民真正享有对土地的收益权、处置权、分配权和经营权。

4.加快推进农村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中带有根本性。

农村不但在政府教育投入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在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入学率甚至在受教育机会等方面都远逊色于城市。

5中国青年报6的一份报告显示,1999年,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机会只相当于城市孩子的1/10。

教育的滞后,是客观上造成农村人口素质低的主因,并由此导致了农村人口在就业、政治参与、意愿表达中的弱势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