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外国古代学前教育

第七章外国古代学前教育


• 入寺、庵修行的儿童要参加一次专门的 入学仪式 : 剪去头发、沐浴净身、着黄色 宽袍 , 向寺、庵主持僧人行礼 , 口中念念 有词 :“我受佛祖之保佑 , 我受大嘛 之保 佑 , 我受善之保佑” 。此后即成僧 ( 尼 ) 徒。寺、庵里的佛教教育更加重视道德 品质教育和言行举止的训练 , 佛教经典、 教义注释等则要天天背涌牢记 , 还要经常 外出化缘行乞 , 求得信徒们的施舍 , 以维 持平日生计。这样经过 12 年的的学习训 练 , 经检验合格者 , 则可留寺、庵充当 “比丘 ”( 即和尚 ) 、“ 比丘尼”( 即尼 姑)。
• 传授时且不许儿童抄写笔录 ,全凭口耳相 传 , 死记硬背 , 牢记心间 ,对于刹帝利、 吠舍种姓的子弟 , 虽然也有学习吠陀等经 典的任务 , 减少学习《吠陀》的数量 , 留 出较多的时间跟随父辈学习有关军事、 农作、手工方面有用的实际知识。至于 首陀罗种姓的孩子 , 则被完全剥夺接受教 育的权利 。
(一)学前教育的形式
• 家庭教育和宫廷教育是古代埃及学前教 育的主要形式。 • 在古王国时期教育事业尚处萌芽阶段, 儿童早期的教育完全出自他们的父母。 家庭就是学校 , 父母就是教师,这就是古 代埃及学前教育形式之一。 • 到了古王国末期和中王国时期 , 皇族子弟 为继承皇权和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除 了年幼时期专有乳母、保姆等精心喂养 外,还要进入宫廷学校学习。
• 古代埃及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祭 司、医学、建筑、军事、农务等。男童 稍能懂事就跟随父辈或长辈,在实际生 活中通过耳濡目染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继而动手试验。女童则限于由母亲教会 缝纫、烹饪等家务劳动,不得参加任何 技艺的学习。从教育方法上看,实行家 长制加体罚,儿童身心倍受摧残。女童 的学习受到歧视。
(二)佛教的幼儿教育
•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为王子 乔答摩•悉达多 ( 即释迦牟尼 ) 所创立。 是当时的反婆罗门教思潮之一。佛教教 育的目的就在于传播教义、广招信徒 , 要 求人们藐视现实、吃苦修行 , 同登虚幻彼 岸。
佛祖
• 佛教的幼儿教育一般均在家庭中进行 , 普 通家庭的孩子从懂事起就在信佛父母的 言传身教和日常生活中接受早期的教育。 主要在信仰方面、公德意识的养成方面 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 , 通过耳濡目 染初步了解有关知识和内容。这些在家 僧称作 “优婆塞 ”, 在家尼称作 “优婆 夷” 。如若终生想当僧、尼者 , 儿童到 8 岁时 , 则分别进入寺院和尼庵去专心一意 地进行 “出家” 修行。也有在 5-6 岁时 就提前申请人院学习的。
斯巴达女子体育锻炼铜像
(二)雅典的学前教育
• 雅典是古代希腊另一个著名的城邦国家 , 作为国家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 。雅典的教 育虽然同样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但 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 使其 展现了一个与斯巴达完全不同的教育模 式。
• 古代希伯来人在长期动荡不定的生活 经历中, 为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既依赖于宗教,又寄 希望于教育,把宗教看作维系种族的灵魂 ;把 教育当作实现民族统一和复兴的神圣事业。希 伯来信奉的是犹太教,奉雅赫维 (Yahven, 即以 后基督教信 奉的“耶和华”) 神为唯一真神。 • 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发展进程,一般可分两 个历史时期来概述 : 第一历史时期为公元前 1300年至公元前 586 年犹太亡于巴比伦;第二 历史时期为公元 前 586 年至公元 70 年罗马帝 国吞并希伯来 , 前者为家庭教育时期 , 后者为 会堂教育时期。
• 种姓制度是印度特有的一种阶级压迫制度,它 把从事当时不同社会分工的人群,划分成4个 等级,也就是构成4种种姓。第一等级是“婆 罗门”, 即掌握宗教事务的僧侣贵族;第二等 级是 “刹帝利”, 执掌行政与军事大权的世袭 贵族;第三等级称为“吠舍”,即名义上具有 人生自由的 , 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农夫、手工 业者和贫民等 , 他们必须向第一、第二等级交 物、纳税 ;第四等级称作“首陀罗”, 即被征 服者或奴隶 , 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前两个 等级与后两个等级由于种姓差别而尊卑极为悬 殊 , 他们之间不得通婚、不得共食 , 世袭相传 , 不得更改。
二、学前教育的内容
• (一)劳动技能教育 (二)生活经验 • (三)原始宗教知识 • (四)军事体育训练
三、学前教育的方法
• (一) 示范与模仿 • (二)讲故事 • (三)奖励与惩罚
四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重要特征
第一,原始社会对幼儿实行公养公育、民 主平等。 第二,原始幼儿教育方式同生产劳动和社 会生活紧密结合,教育内容虽简单粗率, 却涉及许多方面。 第三,原始幼儿教育没有专门的幼教机 构和专职的教师,故十分简陋。
第二节 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
• 1、掌握古埃及学前教育的形式及内容。 2、领会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种姓制与学 前教育的关系。 3、了解古代东方国家学前教育的实践 在世界学前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古埃及的学前教育
• 早在公元前4000年 , 埃及人就已开始使用象形 文字 , 它是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 三部分构成,由此发展成后来的埃及世俗体文 字。 • 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 ,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 • 尼罗河畔的70多座金字塔和巨大的狮身人面像 是埃及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 • 在天文学、历法学、数 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 了重大的成就。
• 公元前 6 世纪以反婆罗门为己任的佛教 兴起 , 逐渐取代了婆罗门教并成为印度国 教。 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形成与传 播,无不渗透于古代印度的文化教育之 中 , 其中包括幼儿教育也完全是为培养宗 教意识而展开的。
(一)婆罗门教的学前教育
• 婆罗门教源于印度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 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00 年。以《吠陀》 为最古经典。信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为三大主神,把人分为 4 种种姓 , 主张吠 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 领。这些宗教信条 , 也就是为婆罗门教的 幼儿教育提供了主导思想。
(一)家庭教育时期
• 公元前1200年的希伯来人尚处于原始社 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 虽然百年后建 立统一国家 , 但不久又分裂 , 长期处于战 乱之中直至成为亡国之奴。在这一时期 , 家庭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 按照希伯来的习俗,婴儿一出生后就用 盐水擦洗,还习惯于把婴儿置于襁褓之 中。孩子一般要又母亲哺乳,到三岁才 断奶。
• 古代印度盛行家长制 , 父亲是全家之主 , 一切家庭生活的安排 , 都听命于父亲的意 志。父亲握有子女生死、买卖大权 , 也有 教诲、培养儿童的义务。尤其婆罗门属 最高一级的种姓 , 为保证种姓的世袭和尊 严 , 父亲必须在家里悉心指导子女记诵吠 陀经典。这种家庭教育从儿童幼年开始 , 教育内容除了身体养护和传授生活知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规范和风俗习惯外 , 最主要的是传诵 《吠陀》经。
(二)会堂教育时期
• 在公元前 586 年至公元前 538年前近半个 世纪的巴比伦流放时期 , 希伯来人开始接 触一种更为先进的古代巴比伦文化 , 并逐 步地由一个主要从事农业的民族演变为 城镇的居民 , 这在一定程序上有利于希伯 来文明的进步。面临着被外族文化吞并 与与兼并的危险。希伯来人的首领们意 识到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迫在眉睫 。 这样就在巴比伦国土上出现了犹太会堂。
• 宫廷学校是融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为一 体的一种教育形式 , 是由国王 ( 法老 ) 在 宫廷中专门开设的。邀请富有经验的僧 侣、官吏、文人、学者任教 , 有时法老亲 自传授。
(二)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宫廷学校里的儿童的学习内容除了做游 戏、听故事、习字书写、学习初步知识 外 , 从小就被灌输敬畏日神、忠诚国君的 说教 , 还要模仿成人试行宫廷的习俗和礼 仪 , 以便养成未来统治者所应具备的言行 举止。宫廷学校对这些皇室后代的要求 是相当严格的 , 惩戒和鞭打是常用的方法。
二、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
• 古代希伯来位于现在的西亚巴勒斯坦地区,为 现代犹太人祖先的居住之地。约在公元前1400 年,曾因躲避洪水和寻找谷物而向外迁徙,最 初进入波斯地区,后又移居埃及,沦为埃及法 老的奴隶。约公元前1220年逃离埃及返回西亚, 后定居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010 年 , 由奴隶 主大卫建成统一的希伯来王国。由于民族矛盾 , 国家不久分裂 , 北部形成为以色列 ,南部为犹太 国 ,后公元 70 年,罗马帝国灭了这个神权国家。
斯巴达长老检视婴儿
斯巴达城遗址
• 0-7岁, 婴幼儿就开始接受斯巴达式的家 庭教养和教育。具体实施主要由母亲负 责。培养孩子从小不哭不闹、听话顺从 的习惯 , 儿童稍大些时 , 要他们不计较食 物的品种和好坏 , 不挑剔衣服的颜色和样 式 , 经受艰难生活、吃苦耐劳和锻炼身体 的种种考验 , 提高适应性。此外 , 在品德 和性格方面 , 则要孩子始终保持知足和愉 快 , 还要不怕孤独和黑暗 , 并经常带他们 到公共娱乐场所去观赏和聆听关于英雄 事迹的演出和讲解 , 学习英雄们的伟大言 行。
• 古代希伯来人的早期教育颇受重视,它 是为民族的救亡和传统的继承服务的, 为整个民族教育起着一种先导的作用。 儿童从小就在家庭或会堂中接受严格的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宗教意识 的培养和教育堪称民族史上或教育史上 的一个奇迹。
三、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
• 古代印度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早在公元 前4000到前2500年印度已有相当优越的哈拉帕 文明。但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文没有记载。直 至公元前20世纪开始有史料记载,公元前1500 年左右,印度建立了最原始形态的国家,又经 过1000年之久的历次战争,印度古代典籍《吠 陀经》记述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情形,故习称这 一阶段为古代印度的“吠陀时期”。在这一时 期相继出现和形成的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对 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曾产生过极 大的影响。
第三节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
• 1、识记斯巴达和雅典幼儿教育的异同。 2、了解古代罗马幼儿教育的主要特点。 3、掌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的 学前教育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