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如何在保护旅游目的地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沿革与发展,都可以从这个民族的文化中显示出来。
可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精神纽带,有了完整的文化,这个民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民族。
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事业迅速兴起,各种主流非主流文化争先涌入,这对于各个景区的特色的文化传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首先,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足半个世纪,发展时间相当短,在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都没有保护文化传承的意识,更有甚者,甚至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怀疑,这个现象非常危险。
其次,现而今大力搞旅游开发与游览的多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没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但这些地区大多属自然风景非常优美以及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所以,原则上只能靠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如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区。
因为没有其他产业经济来源,在现今的经济浪潮之下,只能不顾当地的精神文化而疯狂发展经济(毕竟,一定意义上来说,短时间内,文化还是不能当饭吃,不能解决贫困问题)。
再次,不论是游客还是旅游业的开发者与经营者,均没有注意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毕竟,而今中国政策的大前提是“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而人们在这个大环境中重视经济效益
远远超过重视文化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是没有意识也好,正常现象也罢,这并不代表一切都无所谓。
实际上,现在,许多景区的文化都已被异化或同化掉,没有了当地的特色,只是空有取悦游客的空壳。
旅游者们之所以会游览,或许就是奔着那个特色才去,那么试想,如果这个“特色”已经不存在了,那还搞什么旅游开发;这还是小,一个“特色”就这样被生生断层,那是多么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因此,保护文化传承,是有多方面的意义的。
那么,在这个旅游业大力开发与发展的洪流下,该如何使文化传承下来而不发生文化的断层或不正当变异并且又使得当地的旅游开发与发展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呢?
对此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据我所了解的相关资料,我有以下几个想法和建议。
首先,要大力宣传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使人们拥有保护文化传承的意识;在教育上也可以着重加强文化传承的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培养起保护文化传承意识。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使这个意识在社会上普及。
虽说这是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我认为,这确实不失为一个虽慢但却最有效的措施。
其次,提高相对较落后地区景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使其文化的承载者——当地居民有较良好的自身文化传承的保护作用。
一个地区,往往是如果经济落后,那么,当外来的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文化习惯一旦进入,就会有一个文化大爆炸的现象发生。
例如,新中国在
改革开放初期,外来的所谓“洋文化”大量涌入,随即引起了中国人们的盲目追捧,甚至产生了一种民族自卑心理,这不利于文化的传承。
但是,如果本地区居民素质相对较高的话,那么,这个现象发生的几率那就非常小了。
英国,是世界理想的旅游目的地,但其文化依旧保持了她的特色,并且也相连续。
再次,对旅游区的开发要谨慎。
不是所有拥有旅游资源的地区都适合开发,有些地区的文化还是相当脆弱的,例如乌镇,相对于周庄来说,乌镇没有周庄开发的程度深。
在我开来,而今的周庄早已失去了其特有的江南水乡的风韵,只空剩了河两岸的古建筑在苟延残喘;但乌镇还算是有那种气质,但我认为,一旦对其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不论你怎样小心翼翼,那种气质还是会改变,所以,一些类似的地区还是要以保护为主。
最后,我认为,中国毕竟才发展了不到半个世纪,所以,一些事情还是不要操之过急,最好做到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这才是解决一切矛盾最根本的方法,在这个大前提下,文化传承的保护才不会让我们束手无策。
以上的一些观点,是我自己对旅游事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保护的看法,相信在中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有适当的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