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张先平 地大武汉解读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张先平 地大武汉解读

题型:一. 选择题(10x2=20)三.简答题(四选三,20)四.论述题(40)选择题1.含油气盆地:是指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工业油气流或者有油气形成过程的盆地。

一个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1)必须具有巨厚的沉积物和丰富的有机物质,这样才能保证含油气盆地有足够的生油母质。

(2)要有一个有机质耐以繁殖、聚集和沉积下来使其避免氧化而向油气转化的古地理环境。

实践证明这就是具有一定水体深度的陆内湖泊和陆棚浅海地带。

(3)要有一个稳定持续下降的大地构造条件。

这样才能使堆积下来的有机质迅速埋藏,并逐渐向利于转化为油气的物理化学条件(如:压力、温度等)方面发展。

(4)含油气盆地必须经历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油气运移和为油气运移创造必要的构造条件,而且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场所。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类型(1)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根据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指地球最外的一圈,即在地面以下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陆壳30-50km 洋壳5-12km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可分为三层:上地幔、过渡带、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包括外核、过渡层、内核三部分。

(2)地球内部的力学分层岩石圈: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厚度20-150Km,大陆地区110-150Km,大洋盆地70—80Km,洋脊裂谷20—50Km。

软流圈(50-250km范围内):岩石圈以下的弱流变区,下界一般认为不超过400Km,顶部约有100Km的地震低速带。

具强度小,粘度低,塑性较高的特点,有局部熔融,易于蠕动变形。

岩石圈板块因软流圈的存在才能运动。

中间层: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大于2000Km,强度大不、易变形。

地核:与成分分界相当,对其力学性质知之甚少。

3.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及其特点(1)大陆地壳1、分布在大陆、大陆架和某些岛屿上2、具有双层结构3、厚度大(30-50km)4、时代老、分布时代长5、地壳成分相当于安山岩类6、地质构造复杂(2)大洋地壳1、分布在大洋盆地、洋中脊和边缘海地区2、具有单层结构3、厚度小(5-12km)4、时代新、分布时代短5、洋壳成分相当于玄武岩类6、地质构造简单4.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1)大陆漂移说提出人物早期法国学者施纳德提出轮廓;后来美国地质学家泰勒等曾经论证过大陆漂移。

一般公认德国气象学家和极地探险家魏格纳是大陆漂移的创始人。

(1912)要点a.假设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泛大陆(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b.由于大陆原来是一大块,所以以前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只有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泛大洋(古太平洋),以后大陆分离,形成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收缩形成现今的太平洋。

c.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就象大冰山一样沉浮在较重的硅镁质岩浆里,大陆就在硅镁层上漂移,当大陆漂移时,前方的洋底被大陆所掩盖,后方的硅镁层洋底不断增生出来。

d.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向西漂移的力(天体引潮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证据a.地形(大陆的拼合)b.古生物的证据c.地层及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d.古气候证据e.古冰川证据f.磁极g.同位素年龄(2)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物赫斯--“开普·约翰逊”号军舰指挥官 1960年提出,迪茨1961要点a.大洋中脊(或中隆)是地幔对流物质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的地带,洋壳在中脊连续产生而把大陆向两侧推开。

b.在地球体积基本不变的假设条件下,必须有一部分洋壳在地表的另一地区等速消亡,洋壳就在贝尼奥夫带重新插入地幔。

c.根据有关证据,海底扩张的速度约为2cm/a,这就意味着占地球表面积2/3的大洋壳是在地球历史5%的时间内(2亿年)内形成的,即大洋是年轻而短命的。

另一方面,大陆尽管永远存在,但却只是被动地被拉开、合拢或彼此滑移,各大陆仿佛坐在传送带上,在对流层上慢慢移动。

d.海底扩张的最主要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证据a.磁异常条带b.海岭、火山岛链c.深海钻探(沉积物、洋壳年龄、热流量)d.转换断层地质学界把转换断层、海底磁异常及深海钻探并列为海底扩张的三大证据。

(3)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人物基本原理是1967~1968年由法国的勒皮雄、英国的麦肯齐确立。

1968年6月法国地质学者勒皮雄根据海沟、扩张脊的分布和转换断层的特征,把整个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1973年,威尔逊把所有这些成果总结成了一个术语--威尔逊旋回。

要点a.固体地球的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

b.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为数不多的刚性板块组成,彼此镶嵌排列,并以每年若干厘米的速度相对移动,其边界有三种类型,地壳变形是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变形性质与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关。

c.板块沿地球表面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符合欧拉几何学原理,可以用一选定轴的简单旋转运动来描述,在全球范围内,新板块的增生和旧板块的消亡总体上应该是相互补偿的。

d.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可能的一种机制是地幔对流。

证据(没找到)5.劳亚、冈瓦纳古陆,特提斯洋劳亚古陆在北,冈瓦纳古陆在南特提斯洋(古地中海) :古特提斯:晚古生代(D)到早中生代(T),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洋盆。

20世纪中期以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带的地质调查,发现了冈瓦纳大陆和古亚洲大陆之间存在的二叠纪和更早时期的洋盆沉积记录。

新特提斯:古特提斯消减后,在冈瓦纳大陆北侧与欧亚大陆南缘之间发育的洋盆。

新特提斯洋盆的开裂主要从侏罗纪开始,并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达到鼎盛时期。

在中国境内,该主洋盆残迹见于雅鲁藏布缝合带。

新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消亡,形成了一条全球规模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

6.板块构造大事件(注意人物、国籍、年份)1912年,魏格纳(德国)提出大陆漂移说;1962年,赫斯(美国)和迪茨(美国)独立地提出了海底扩张说;1963年,瓦因(英国)和马修斯(英国)首次用海底扩张说解释了海底磁异常条带;1965年,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这个天才般的解释一下子就让海底扩张说在地质学界占据了主流地位。

1967年,海底扩张说已经得到了大量资料的支持和全世界地质学家的广泛承认,因而被普遍认为是地质学研究史上的关键转折性一年。

1968年,勒皮雄(法国)的“板块构造论”便自然而然地应声而出。

1973年,威尔逊把所有这些成果总结成了一个术语--威尔逊旋回。

7.板块与板块边界、大陆边缘(1)1968年6月法国地质学者勒皮雄根据海沟、扩张脊的分布和转换断层的特征,把整个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边界:离散边界、聚敛边界、转换边界。

(3)两种类型的大陆边缘A.主动大陆边缘I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火山岛弧与大陆之间有一个或多个弧后边缘海盆或小洋盆,故也称洋内弧沟系。

II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大陆岩浆弧与大陆衔接于一体,故称为陆缘弧沟系。

B.被动大陆边缘也称稳定边缘、不活动边缘、大西洋型或离散型边缘,位于板内,其两侧的大陆与大洋属于一个统一的板块。

8.威尔逊旋回与盆地演化关系定义威尔逊根据古陆的分合演化,把目前见到的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的扩张阶段及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的大洋收缩消亡过程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大洋产生到消亡的洋陆演化模式,称为“威尔逊旋回”。

发展阶段及其性质1. 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当尚未形成海洋环境。

如现代的东非裂谷。

2.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红海、亚丁湾3. 成熟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

如大西洋.4. 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

如太平洋.5. 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

如地中海6. 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与盆地演化的关系9.克拉通盆地基本概念克拉通:大陆地壳上的古老而稳定的部分,在最近至少5亿年内的大陆和超大陆的会聚和分裂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克拉通盆地:在经典大地构造意义上是指近似刚体的大陆板块或稳定的地块内部发育的沉积盆地。

广义的克拉通盆地:包括形成在克拉通内部和克拉通周边环境的盆地。

本课程所描述的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内盆地,包括位于结晶基底之上的简单克拉通盆地和位于早期形成的夭折裂谷或其它类型盆地之上的复杂的克拉通内盆地(克拉通内断拗盆地)。

类型划分构造位置:克拉通内部盆地、克拉通周边环境盆地。

演化期次:克拉通内简单盆地、克拉通内断拗盆地。

动力背景:裂谷拉张型、拼拉缝合型、造山褶皱型、稳定结晶型。

克拉通内盆地一般特征a.盆地宽缓、均匀下凹、剖面对称,长宽比一般1:1—2:1;b.地壳较薄、镜象关系;c.地温梯度高、热流值高;d.构造简单、发育正断层;e.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一致;f.底部的凹陷部位富含有机质,油气离心式运移,沿盆地的内部构造带和盆地边缘常具有地层—构造复合类型的圈闭。

克拉通内简单盆地特征1.总体特征:该类盆地浅而宽阔,形似盘碟,构造简单,沉降速度慢,沉积厚度小(3000-4000m)。

2.具体特征:(1)盆地宽阔,大致均匀下凹。

翼部一般平缓地过渡到周四台地而没有明显的构造边缘;整个盆地的横剖面基本上对称;(2)盆地范围内地壳厚度较薄。

盆地基底形态与莫霍面的起伏常成镜像关系,即盆地基底下凹地方正是莫霍面上隆之处、反之亦然;(3)地温梯度高;(4)造山变形作用不强烈,盆地内构造简单,褶皱平缓,断层断距不大,这可能由盆地收缩变形或不断增长的沉积负荷引起的均衡调节作用;(5)正断裂发育,盆地下部层位常有盆地基底下沉早期阶段的地堑构造;隐伏的地堑走向通常显示出三叉分裂型式;(6)在盆地底部被分割成隆起和凹陷的情况下,凹陷部位常有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层,油气运移方向是离心式的。

沿盆地内部构造带和盆地边缘,常具地层--构造复合类型的圈闭。

10.断陷盆地与拗陷盆地的区别(热体制)断陷盆地—受断层控制并发生快速沉降、沉积的盆地。

(热隆张)拗陷盆地—由于地幔拱升后热沉降而形成的盆地,平面呈圆形或碟状,发育在稳定地块上,沉积比较稳定、沉积速度慢。

(热沉降)断坳盆地构造、圈闭类型断裂构造(断块油气藏、断鼻油气藏、断背斜油气藏)背斜构造(普通背斜油气藏、逆牵引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断背斜)潜山构造(古潜山油气藏)底辟构造(盐、泥或流体底辟油气藏)火成岩构造(火成岩油气藏)不整合构造(不整合油气藏)反转构造圈闭……(断陷盆地除了普遍发育上述构造圈闭外,还发育大量非构造圈闭:隐蔽圈闭等)11.裂陷盆地裂陷作用指引张力作用于整个岩石圈并且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开裂和断陷的地质作用过程,或造成岩石圈“伸展构造”的既“裂”又“陷”的构造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