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地质学学习课程知识点总结

石油地质学学习课程知识点总结

石油地质学学习课程知识点总结————————————————————————————————作者:————————————————————————————————日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3.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主要物性特征。

4.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5.试述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影响因素的区别。

6.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一、名词解释油气圈闭、油气藏、构造圈闭(油气藏)、背斜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油气藏)、裂缝性背斜圈闭、刺穿圈闭、地层圈闭(油气藏)、不整合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闭合高度、油气藏高度、流体势;二、问答题1.简述度量圈闭和油气藏的参数。

2.简述圈闭、油气藏类型划分的依据及主要类型。

3.试述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4.断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5.论述断层封闭的因素及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6.试述地层油气藏类型、特点及其分布。

7.简述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形成的沉积背景。

8.试述古潜山油气藏与基岩油气藏的异同点。

9.水动力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石油及天然气运移一、名词解释油气运移、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异常(高)地层压力、排烃效率、生油岩有效排烃厚度、浮力二、问答题1.论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

2.论述异常高压产生的原因及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3.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哪些?其相态演变方式。

4.解释油气初次运移的途径及方式。

5.油气二次运移中质点的受力情况(即运移机理)。

6.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及疏导体系有哪些?7.试述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哪些因素。

8.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分析含油气盆地中有利的远景区。

9.油气二次运移中油气性质的变化。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一、名词解释油气聚集、成烃坳陷、(有利)生储盖组合、有效圈闭;临界温度、临界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特点及意义。

(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原理论述盆地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2.论述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

3.试述生储盖组合的类型及形成大型油气藏必须具备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4.简述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5.简述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

6.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一、名词解释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带、油气田二、问答题1.含油气盆地的基底、周边类型。

2.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3.以地球动力学背景考虑其所处的板块位置,含油气盆地可分为哪些类型?4.试论(大陆)裂谷型盆地(如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5.试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分布规律。

6.试从大地构造观点来分析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聚集类型。

7.简述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

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一、名词解释地温梯度、地层压力、均—化温度二、问答题1.从油气藏形成理论论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

2.论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3.为什么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形成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地质环境?4.论述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凝固和液化:石油凝固和液化的温度范围是随其组成而变化的,无固定数值。

凝固点:原油失去流动能力的最高温度称为凝固点。

含高分子的烃越多,凝固点越高。

导电性:石油是不良导体,在地下属高电阻。

4、石油的分类代表性的分类方案是Tissot和Welte(1978)提出的,该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

分为六种类型。

5、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海相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25—70%,芳烃占25—60%。

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同位素δ13C值>-27‰陆相以石蜡型为主,饱和烃占60—90%,芳烃占10—20%。

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同位素δ13C值<-29‰7、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8、凝析气藏和湿气气藏的区别:凝析油中含大量的轻质烃类,重质烃类较少,呈淡黄色,刚开采是伴生气较多,随着气藏不断开采,伴生气越来越少;湿气气藏含的气体多,凝析气藏含的气体少8、天然气的物理性质:比重:在标准状态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同体积空气的重量比,即天然气的比重。

粘度:天然气的粘度与其化学组成及其所处的环境有关。

蒸气压力: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压力称蒸气压力。

溶解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热值:每立方天然气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称为热值9、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三、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1、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2、储集层的基本特征是具孔隙性和渗透性按岩石孔隙大小,有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三类。

原生孔隙是指:沉积作用过程中碎屑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支撑作用形成的孔隙,如粒间孔隙。

次生孔隙是指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或成岩以后形成的孔隙,如溶蚀孔隙.3、绝对孔隙度和相对孔隙度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是衡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

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4、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对于储集层而言,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的流动能力5、岩石的渗透率,国际单位为μm2,常用单位为达西6、绝对渗透率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K。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

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8、压汞曲线法原理:由于孔喉细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流体同处于岩石孔隙系统中或通过岩石孔隙系统渗流时,必然发生毛细管现象,产生一个指向非润湿相流体内部的毛细管压力Pc。

方法:在不同压力下,把非润湿相的汞压入岩石孔隙系统中,根据所加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绘出压力与饱和度关系曲线,称为毛细管压力曲线或压汞曲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