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书P4-P8)定义: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自然原因条件人为原因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火山喷发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分类洪涝灾害:大雨或融雪、凌汛、海啸、风暴潮自然灾害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赤潮、海水倒灌生物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病虫害、鼠害、蝗虫人员伤亡影响财产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具有严重的危害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特点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具有区域性具有联系性(连续发生)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一、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含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构造变动90%成因火山喷发人为活动陨石冲击(一)地震震级:地震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规模、测量震级越大烈度: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震中距越近震源深度越浅房屋、工程建筑质量越差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板块、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太平洋分布:板块交界处——范围大、影响广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非洲、印度洋含义: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利于水流汇集——地形条件(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地表条件多暴雨或冰雪融水——气候(径流)条件分布:山区雨季降雨高峰期或连续降水之后特点:突发性含义:斜面上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地势起伏较大(20°-40°)——地形条件(三)滑坡 形成条件 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表条件植被破坏严重分布: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特点:渐变性、突发性二、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含义: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低气压漩涡,其强度以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确定 形成条件 有广阔的热带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促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致雨)(一)热带气旋 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 最易发生源地:5°-20°热带、副热带多发季节:夏、秋灾害: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海啸、破坏农业及交通通信设施 (※可缓解旱情) 含义: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所造成的大范围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现象 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和孟加拉国沿海发生季节:秋、冬、春(对农业影响最大:春、秋)(二)寒潮影响范围: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除藏、滇、台、琼)危害:使通信和电力受损冬半年高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受太阳辐射少成因冰雪覆盖,反射率高太阳高度角小含义:因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牧草等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危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三)旱灾分布: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华北地区春旱的成因春季降水少(与南方比)探究春季蒸发旺盛(与东北比)江淮地区伏旱的成因:雨带推移到北方,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含义:由于降雨、融雪、冰凌、风暴潮等引起的洪流和积水造成的危害(洪水灾害和涝渍灾害)(四)洪涝分布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江河两岸,特别是河流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灾害:淹没农田、道路、房屋,引发其他的灾害三、海洋灾害:(一)灾害性海浪含义: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和强冷风等引起的海浪(浪高3米以上)灾害: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含义:由于强烈大气扰动,引起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现象(二)风暴潮分类:热带气旋风暴潮(台风风暴潮);温带气旋风暴潮分布: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美国、中国、孟加拉国(最严重)含义: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引起巨浪(三)海啸分布:80%~90%发生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也常有发生(四)赤潮: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导致渤海地区发生赤潮的原因有哪些?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夏季水温较高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较多,水体富营养化四、生物灾害(农业或林业灾害):(一)虫害常见农作物害虫:蝗虫、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常见森林害虫: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被人们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田鼠野栖鼠草原鼠分类林鼠(二)鼠害家栖鼠危害: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和草原破坏;还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三)世界各大洲主要的自然灾害:(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利:抑制或减轻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弊:加剧或引发,甚至导致多种人为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不合理开采、过度开垦,加剧洪涝)二、人类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1. 破坏森林和草原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旱涝灾害加剧风蚀沙化——→沙尘暴灾害加剧2. 城市规模扩大、建筑物增多、排放热量集中——→城市热岛效应——→河流现象显著3. 人类工农业生产、生活产生的含有氮磷的污水排入海洋——→海域水体营养物质增多,海洋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赤潮——→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渔业减产4.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面积破坏植被——→全球变暖5. 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三、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减轻:(一)人类合理利用土地,生态建设(如:植树造林)修水利工程使得径流量稳定,减轻洪涝灾害修桥梁、涵洞、护坡和堤坝等工程,减少泥石流发生(二)人类防灾减灾措施炮击云层驱散形成冰雹的强积雨云,防止冰雹产生利用温室、覆盖、烟熏等办法防止霜冻培育良种,合理使用农药预防和减轻农林病虫害等(三)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本身的易损程度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与危害分布:多发,很不均匀,呈明显带状(西多东少;新疆、青藏、华北、台湾多发)危害:严重,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东重西轻)分布:云南省西北、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山地、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地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特点:山区、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危害:冲毁城镇、乡村、矿山,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及其他工程设施,损坏农作物、耕地及林木,堵塞河道、阻断航运、引起洪涝灾害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地区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四、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方法:1.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2. 地貌类型多变(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3. 坡面物质松散4. 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5. 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1. 登陆地区:东部沿海2. 影响范围: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粤、琼、浙、台、闽(最严重);苏、桂(其次)】3. 生成源地: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菲律宾群岛以东)我国南海海域移动方向登陆地区从生成地向偏西方向移动粤、琼4. 移动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方向移动浙、台、闽从生成地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北方向移动东部沿海5. 多发季节:夏、秋强风: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6. 危害暴风雨:导致巨大洪涝灾害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渍化、农田受损7. 益处: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提供充沛的水资源气象卫星等加强监测准确地发布预报、警报8. 防御措施加固沿海堤防增强建筑物的牢固程度海上船只及时返港户外活动停止,赶紧进入室内二、寒潮——反气旋:1. 多发时间:9月至次年5月(春秋季有两个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2. 生成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冬半年高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受太阳辐射少成因 冰雪覆盖,反射率高太阳高度角小西路:从新疆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3. 移动路径 西北路:从新疆北部进入,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北路:从北方直接南下西北 4. 影响范围 逐渐减少东部季风区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5. 危害 大雪、冰冻: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和通信中断大风:(沿海地区)风暴潮、海上翻船事故6. 益处:低温冻死病虫害、发电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做好防寒防风准备 【四川盆地、滇南谷地(影响最小)】原因:纬度低、远离源地;海拔高;东西向高大山脉阻挡城市交通做好应急预案7. 防御措施农、牧区的牲畜、农作物做好防寒准备海上船只返港电力、电信部门及时对损毁的基础设施进行抢修三、旱灾:华北2. 多发中心华南西南江淮地区3. 特点:面积广,但分布不均东北:春旱为主,夏秋次之(原因: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4. 时间江淮地区:伏旱农作物在生长期,用水量大)西南、青藏高原:秋、冬、春影响农业生产5. 危害人畜饮水困难林业、渔业、水电工业受影响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6. 措施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7. 夏季风的进退直接影响雨带的推移推移速度快:北涝南旱四、洪涝:东部多,西部少1. 分布特点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多,高原山地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秋季节;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2. 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流速慢,流量大,排水不畅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两广闽台(次数最多、范围最大)湘赣北部3. 五个多发区苏浙沿海与闽北淮河流域海河流域4. 多发季节:夏5. 危害频次高,范围广,造成损失最严重冲垮河堤、交通等设施,淹没农田、房屋,造成人畜伤亡、财产损失抗洪抢险,加固大堤紧急救助被困群众修筑堤坝,整治河道6. 措施工程措施修建水库,退耕还湖修建分洪、滞洪、蓄洪区等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行防洪保险等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一、风暴潮:影响我国的风暴潮二、灾害性海浪:影响我国的灾害性海浪三、赤潮:多发地区:渤海湾、辽东湾、杭州湾、珠江口、黄海北部近岸、厦门近岸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一、虫害:(一)农作物害虫:1. 蝗虫:(1)分布:(以北方为主)渤海黄海的沿海滩涂;河北山东低洼地区;黄、淮、海沿岸低地(2)危害: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吃光庄稼,毁坏草场,影响农业生产,吃光树叶,影响树木生长(3)防治:①生物防治——利用蝗虫的天敌微孢子虫灭蝗;牧鸡牧鸭,取食蝗虫②化学防治——喷洒农药③人工捕杀——夜晚篝火焚烧④农业防治——减少蝗虫食物源、生存地、产卵地2. 水稻螟虫:(1)分布:(以南方为主)秦岭—淮河线以南;近年发生范围向北扩大(2)危害: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3)防治:①生物防治——放养天敌②化学防治——喷洒农药③农业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3. 黏虫:(1)分布:广大东部地区(2)危害:范围广、频次高、危害大;农作物大幅度减产(3)防治:①生物防治——利用和保护天敌②化学防治——喷洒农药③人工捕杀——食物诱杀、灯光诱杀(二)森林害虫:1. 松毛虫:(1)我国松毛虫主要种类: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等(2)分布:油松毛虫——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处,第二级阶梯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除新疆北部)落叶松毛虫——中温带赤松毛虫——暖温带马尾松毛虫——热带、亚热带(2)危害:不仅对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二、鼠害:1. 特点:分布广、种类多、危害重2. 危害:(1)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2)破坏森林和草场;危害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3)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等3. 防治:(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控制或杀灭害鼠种群数量(2)化学防治——利用药物(3)物理措施——人工器具捕杀(4)综合防治——采用多种防治技术三、棉铃虫:1. 我国棉花主产区:新疆、华北、江淮2. 我国棉铃虫严重危害区:黄河流域棉产区、新疆棉产区四、生物入侵: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危害经济发展第五节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灾害种类多样,灾次频发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受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地域差异显著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处二、中国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原因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山区面积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我国旱涝频繁三、我国的自然灾害:地震:105°E以西,华北及部分沿海地区、岛屿洪涝: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一)分布差异旱灾:西北、华北、华南、东北中部、西南东部海洋灾害:东海海域地质灾害:第二阶梯,尤其是一、二阶梯与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西南)(二)危害差异:1. 损失:东部>中部>西部2. 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直接危害较轻,但引发的资源、环境破坏效应最为显著四、自然灾害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