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归纳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教案)【解读考点】所谓“归纳”就是把具体的容加以抽象、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
“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
文章的容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文的。
概括“中心意思”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容或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形式就是“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影响”等。
“作者观点态度”其实就是理解作者对文中涉及的某问题、某现象的看法。
本考点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容加以整理。
【考查方式】1、根据要求归纳要点:(1)试用自己的话归纳作者关于XX的感受;(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XX进行描述;(3)从全文来看,作者的看法(感受)是什么;(4) 作者对XX的看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2、概括文章或文段的主旨(1)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旨;(2)对某文段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某段的容。
3、分析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1)下列表述符合(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项(2)文章阐述了作者对XX的看法,请简要概括。
(3)请分析概括作者对XX所持的态度(即归纳要点)。
【方法指导】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1、归纳容的步骤。
【步骤】整体阅读,分清文体,理解文意(弄清作者写了人、物、事、理,怎么写的)——跳出文章,结合背景,整体把握主旨(文章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有哪些潜台词,弦外音)——舍本逐末,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真意和灵魂,即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科技文: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价值(对社会有何意义)社科文:中心观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论证——结构特点——语言特点文学作品:写了什么人、事——人(事、物)有何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
2、明确主旨的角度。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如《古都的秋》作者借助对古都的秋景和景物的描写,揭示了古都的秋“来得清净、悲凉”的特点,抒发对古都的热爱。
(2)从开头、结尾入手。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的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就就会使人感觉到。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作者高度评价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科学等方面的贡献,抒发对他的崇敬之情。
(3)从写作背景、文章关键句入手。
如:“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作者针对如何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主要从揭露“送去主义”、“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送来者”的本来面目,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等方面来阐述的。
(4)从散文的类型入手。
记叙类:以记人物叙事为主,主要看作者所写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画龙点睛的句子,分析赞扬了什么精神,鞭策了什么世风;抒情类:以抒发作者主观的感情为主,主要看抒情的方式,直接还是间接。
间接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还看流露什么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
(包括哲理散文)议论类:以议论为主,主要看作者的观点,借助哪些生动形象的材料来论证的。
(5) 学会用一句话概括主旨。
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描写)了……,表现了(抒发)……品质(感情)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主要从……方面(角度)来阐述本文通过……故事,告诉我们(说明了)……道理。
二、归纳文章局部容(类似于压缩语段)1、归纳容的步骤。
(1)统读全文,领略大意,(2)审读题目,明确要求(要求——词?句子?围——全文?某段?)(3)找到对应的容,分析要点,(4)组织语言,整理有效信息(要点全、容实、文句简)2、【经典例题】本段对“瓦的音乐”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可分为哪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各有什么特点?请分条述。
瓦似乎是专门为雨而设置的乐器,平常里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叮叮地奏响了,那声音酷似古筝,清脆且韵味十足,在黑暗了想四面八方弥漫。
雨势急骤,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百鸟齐鸣;又如两军交战擂鼓助阵。
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下去,像激战后的短暂休憩。
又像是“冰泉冷涩弦凝绝”。
雨声大概是世界上最繁复难解的音,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混乱不堪又似包罗万象。
而那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地演奏着,听雨人的脑海中便漫漶出不尽的情意。
【解析】首先找准信息点。
题目要求对“细致描写的”“瓦的音乐”的部分进行分析,从原文中看,信息区间在“平日里他们……又像是‘冰泉冷涩弦凝绝’”这一部分。
其次,划分层次。
划分层次是防止漏点的有效方法。
在划分层次时可给每一句话编号,然后看句与句直自己觉得关系,语意相近或相似的合围一层,层次之间用双竖线隔开,比如上文可分为:(1)平日里…(2)那声音…|| (3)雨势急骤…||(4)雨势减缓…“冰泉冷涩弦凝绝”。
然后筛选概括容。
从具体材料中去粗取精,加以改造和浓缩,拟出与原材料相吻合的答案。
如第一层中提取关键词“奏响”|“清脆”“韵味十足”,第二层提取关键词“急骤”“慷慨激昂”,第三层提取关键词“减缓”“弱下去”。
最后注意赋分,分点答题。
如果没有提示,为防止答不全,应注意分支。
一般4分至少2点。
【答案】可分为三层:雨声奏响、雨势急骤、雨势减缓,特点是:清脆、韵味十足,慷慨激越,余韵渐止。
三、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1)、明确所问的是对什么的看法2)、找准相应的阅读区间,画出议论抒情的句子3)、整合相关的语句,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作答。
【经典例题】(09)《书房的窗子》作者问什么说,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生动?请联系4、5段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蒙灵动。
②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③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
四、掌握归纳要点方法方法一:摘句归纳法。
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达段意的句子,如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局,把它们摘录下来作为段意。
方法二:联词归纳法。
从文章中找出能表达本段容的词语,然后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组成段意。
方法三:节意归纳法。
将由几个小节组成的一段文章,一节一节的归纳出节意,再联系主要容,归纳段意。
方法四:分层归纳法。
将一段话分成几个意思来叙述,最后按照主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把它归纳成段意(注意不是将层意相加)。
方法五:借助归纳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
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注意:语段层次的概括要准确,事物特点的概括要简明,作者观点的概括要明确。
【答题模式】题型一“……原因是什么,或为什么……【规答题】1.审题干,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并标明。
2.在问题出处的前后搜寻答案。
3.划定答案区间,尽量用原文句子作答。
4.注意字数要求,适当增删。
5.选准答案用语。
6.答完后,回望答案,语言表达准确通顺。
(09)《书房的窗子》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生动?请联系4、5段简要分析。
(相关语段)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
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像的世界放大了。
我们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睛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坠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
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收敛。
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像的距离。
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溶冶、铸出来的作物。
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解题分析】根据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已知原因就可以推出结果;已知结果就可以推出原因。
如果问原因,则所提的问题就是结果;如果问结果测所提的问题就是原因。
如果问“原因是什么”或“结果是什么”,答案显然在问题的前后。
这是由文章的前后文互解的规律决定的。
这个题目已经有了结果“更为生动”要求回答原因。
这个问题先要准确理解两句话的含义“月下景物”比“日光下的景物”更生动。
【参考答案】:①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蒙灵动。
②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③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
题型二“表现在哪些方面?或”从哪些方面写到……“(08)《敦煌》本文对都会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解题分析】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全文中找答案;二是在某一段中找答案。
前者注意每段的开头句或结尾总结句;后者则注意答案就在“表现在”的后面。
这句话有总起下文作用,题目中明确规定是“本文”,这是对文章整体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考查。
答案要点不难拟出。
题目“哪些描写”提示之描写的容。
就非常明确了。
【规答题】1.找出问题的出处并标明。
2.在出处的前后寻找答案。
3.选准答案用语:“……表现在……”4.分序号1、2……答要点,注意字数。
【参考答案】:表现在(1)绕楼穿窗而过的飞人。
(2)迈着舞步的马(3)美丽的菩萨(4)童子嬉戏土(5)一笔一划抄出的经书(6)顶天立地的佛像。
题型三“文章写了XX的…特点?”(08)《雾》文章的②③自然段中着重描写的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
从本文的主旨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相关语段)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
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
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
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
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
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
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
【解题分析】要求结合全文的主旨,归纳“雾”的特点。
描写的容方式把花看成砖头,可见在雾中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雾中的事物是模糊地;在雾中只听到鸽子和狗的叫声而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可见雾很浓,具有遮蔽性。
结合全文主旨,作者是对模糊性的思考,因此可归纳为“模糊性和遮蔽性”,而不需要写出雾的浓厚特点。
【规答题】1、找到问题涉及的容,2、归纳特点。
3、结合文章主旨确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