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本考点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材料的中心。
这是检测考生对一篇阅读材料整体理解程度的主要手段,也就是测试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
同时,它还检测考生的表达,要求能按照题干的指令进行归纳概括。
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需要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
即求考生能真正读懂文章能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知,在完成这一思维行为之后还必须具备语言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能把文中的内容(“原话”)变成自己的话。
对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能够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分析归纳,需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
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读懂作者的心思,把握文章的中心,是答题的前提。
面对具体的问题,还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和技巧。
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以往命题及答案,揣摩答题思路。
具体地说,可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逐点梳理,压缩归纳。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材料内容丰富,答题“点”比较清晰的试题而言。
对“点”较丰富的材料,答题注意一个个“点”依次梳理过去,对每一个“点”加以适当压缩提炼即可。
如2004江苏19:(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4分)【答案】①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②杜甫的苦寒人生;③中国历史上人才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或作“中国历史上士人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分析】本节文字有一系列标识性词语,考生只要较好地把握文章中这些标识性词语,就能准确归纳作者述说的要点。
问号后到“仅这些就足以”“这是……这是……”“这也是……”是一层,这一层叙说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意义,这一层意义考生比较容易掌握。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是第二层意思,这一层的意思是,通过杜甫草堂,通过杜甫的诗歌,我们还可以看到杜甫的苦寒人生。
“这些是不必说的”这一提示语说明前面两层意思还都不是作者要强调的,作者要强调的不是这些,作者要强调的在这一提示语之后。
提示语后面的句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也远不能……”与“这正是……是……也是……”似乎是讲了不同的意见,其实不然。
作者认为,仅仅知道杜甫诗歌的伟大成就、知道杜甫的苦寒人生还不够,还不能算理解了杜甫的意义,因为我们还未了解杜甫不竭的“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的来源,那么这一生命的内驱力从何而来?作者认为,它们源于“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接下去的句子是进一步的解说与概括:“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所以第三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意思,它的要点应该落在“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阅读必须有良好的习惯,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是要有文本意识,要能够仔细地从文章的字、词、句,从句与句的关系,从章与章的关系中把握作者表达的内容。
2.剖析形象,加工提炼。
因为是文学作品,有的全文形象生动,有的部分语句、段落形象生动。
对这样的文字归纳概括,我们必须解开这形象的“外衣”,还原作者的本意,然后再加以加工提炼。
这里说的“形象”,可能是运用了某种艺术手法(多为修辞),也可能是行文的风格幽默诙谐。
如2006天津,18:(3).造心先得有材料。
有的心是用钢铁造的,沉黑无比。
有的心是用冰雪造的,高洁酷寒。
有的心是用丝绸造的,柔滑飘逸。
有的心是用玻璃造的,晶莹脆薄。
有的心是用竹子造的,锋利多刺。
有的心是用木头造的,安稳麻木。
有的心是用红土造的,粗糙朴素。
有的心是用黄连造的,苦楚不堪。
有的心是用垃圾造的,面目可憎。
有的心是用谎言造的,百孔千疮。
有的心是用尸骸造的,腐恶熏天。
有的心是用眼镜蛇唾液造的,剧毒凶残。
(4).造心要有手艺。
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
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
一枚机敏的心,感应快捷电光石火。
一颗潦草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
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杂乱无章。
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
一道半是细腻半是马虎的心,好似白蚁蛀咬的断堤。
一朵绣花枕头内里虚空的心,是假冒伪劣心界的水货。
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三、四段主要内容。
(6分)第三段:第四段:【答案】材料不同,心有不同,造心应选好的材料。
方法态度不同,造就不同的心,造心应有好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
【分析】本题对第三段的概括是直接概括,而第四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述,答题概括就要“还原”修辞,指出这里的“手艺”是“方法态度”。
3.大处切入,分解层次。
一些文学作品从多角度、多层面描写,有些地方描写得很细腻,归纳概括的时候不能就这些小的层面简单抽取要点,而是要从作者的中心意图出发,大处切入,在主题的统摄下分解材料里面的层次。
如2004广东20: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与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
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
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
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
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
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
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
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
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
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
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
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据文章,加以概括。
(6分)【答案】(1)老树是寄托着我们对家乡故旧亲朋的思念,是一部历史卷轴。
(2)老树是我们的莫逆之交,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3)老树是艺术长青的象征。
或:(1)从乡情上火对故乡的感情上。
(也可以答成:老树是故乡的象征)(2)从历史角度或时间上。
(也可答成:老树活得长久,阅尽沧桑,成为历史卷轴)(3)从艺术的角度。
(也可答成:老树很有风韵,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答案可从第一段和第四段总结概括出来。
答题要注意概括的凝练与准确。
下面的三个答案分别得4、5、6分,可以揣摩体会。
①从历史的角度把老树比做历史卷轴,从环境角度写出冬天的树与夏天的树的特点,从艺术的角度表现出树值得珍惜,从自己的理解角度作为郭熙的后裔,去探询树的精灵,探询老树的可爱,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如江南早春的杨柳,北国四月,枣树瘦骨嶙峋等说明老树的可爱,值得珍惜。
(4分)②老树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是历史的卷轴,老树不但是人们歇脚的好地方,而且是卖艺人的场所,体态袅娜,使无数画家折腰。
老树是千百年的修道老,让人们感到岁月的可贵、历史的可悲。
老树让人们领略艺术的风格,感悟人生的真谛。
(5分)③从乡情上,从历史角度,从艺术的角度表现老树的可爱,值得珍惜。
(6分)4.抓住核心,挖掘本质。
这种方略主要针对于面向全文的归纳。
文学作品追求含蓄,我们答题的要求恰恰要求直接明晰,因此,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挖掘作者的用意,恰当地加以概括表述。
如2006全国1,17: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
”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
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
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
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6分)【答案】(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2)通过对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的评价,指出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分析】第1-3段,写阳光下农夫晒稻谷的情景,重在渲染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同时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第4—7段,写“阳光的香味”的发现及其影响农夫的人生选择的情况,其中贯穿了作者对农夫人生观的欣赏和肯定,尤其是对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和务农的选择的欣赏和肯定。
第8一11段,表现农夫的“哲学”——农夫借阳光的神奇作用抒发的对于人和自然、对于人生的观点。
这是揭示主题的部分,其中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会在都市里退化等内容,则从反面表达了农夫“哲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