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速的测量

声速的测量

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张贺 PB07210001一、 实验题目:声速的测量二、 实验目的:了解超声波的产生、发射和接收方法,用干涉法和相位法测量声速。

三、 实验仪器:低频信号发生器、示波器、超声声速测定仪、频率计等 四、 实验原理:声速是声波在截至中传播的速度,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MRTv γ=(1)在C ︒0时的声速s m MRT v /45.33100==γ (2)在C t ︒时的声速15.27310tv v t += (3)由波动理论知λf v = (4)1.驻波法测波长由声源发出的平面波经前方的平面反射后,入射波与发射波叠加,它们波动方程分别是:⎪⎭⎫ ⎝⎛-=λπx ft A y 2cos 1⎪⎭⎫ ⎝⎛+λπx ft Acod 2叠加后合成波为:⎪⎭⎫ ⎝⎛++⎪⎭⎫ ⎝⎛-=+=λπλπx ft Acod x ft A y y y 22cos 21ft x A πλπ2cos 2cos 2⎪⎭⎫ ⎝⎛= (5)12cos =λπx的各点振幅最大,称为波腹,对应的位置()K 2,1,02=±=n nx λ;02cos =λπx的各点振幅最小,称为波节,对应的位置()()K 2,1,0412=+±=n n x λ。

因此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腹(或波节)的位置Xn 、Xn-1即可得波长n n x x -=+12λ。

2.相位比较法测波长从换能器S 1发出的超声波到达接收器S 2,所以在同一时刻S 1与S 2处的波有一相位差:其中λ是波长,l 为S 1和S 2之间距离。

因为l 改变一个波长时,相位差就改变π2。

利用李萨如图形就可以测得超声波的波长。

五、 实验内容:1.调整仪器使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1)使1S 与2S 端面平行(2)调整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谐振频率 2.驻波法(共振干涉法)测波长和声速测量前移动游标,将2S 从一端缓慢移向另一端,并来回几次,观察示波器上的讯号幅度的变化,了解波的干涉现象。

测量时1S 与2S 之间的距离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均可,选择一个示波器上的讯号幅度最大处为起点,记下2S 的位置,缓慢移动2S ,依次记下每次讯号幅度最大时2S 的位置,共12个值:(1)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出λ和λ∆,由谐振频率和测出的,利用(4)算出声速,并计算误差。

(2)记下实验室实验开始时的室温与实验结束时的室温,由式(3)算出声速理论值,与测量值比较,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3.相位比较法测波长和声速连接仪器,在信号发生器输出接线柱上再增加一根导线,接到示波器的x 输入,将示波器x 扫描旋钮旋至“外接”。

调节示波器使屏上出现李萨如图形。

缓慢的增加或减小1S 和2S 之间的距离,屏上就会反复出现图1.1.3-2的图形,每移动半个波长,就会出现直线图形。

测量时,将2S 从声源1S 附近慢慢移开,依次测出屏上出现直线时所对应的2S 的位置共10个值。

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出波长、声速及其误差,将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并进行讨论。

六、 数据处理:1. 声速的理论值实验开始时的室温: C 25.01︒=t 实验结束时的室温: C t ︒=5.252C C t t t ︒=︒+=+=25.2525.250.25221 声速的理论值: 15.27310tv v t +=s m s m /4311.34615.27325.251/45.331=+⨯=2.驻波法(共振干涉法)测波长和声速 谐振频率: kHz f 79.35=测得的12个i x 的值如下: 单位:mm(1)用逐差法计算x ∆:mm mm x x x 9533.4604.7676.1056171=-=-=∆ mm mm x x x 9367.4602.8164.1106282=-=-=∆ mm mm x x x 9367.4698.8560.1156393=-=-=∆ mm mm x x x 9167.4696.9046.12064104=-=-=∆ mm mm x x x 9100.4694.9540.12565115=-=-=∆ mm mm x x x 9267.4680.10036.13066126=-=-=∆ mm mm xx i i9300.469267.49100.49167.49367.49367.49533.4661=+++++=∆=∆∑=()mmn xxni i160033.00200.00133.00067.00067.00233.0122222212-+++++=-∆-∆=∑=σmm 0012.0=mm mm n u A 0005.060012.0===σmm mmCu B 0115.0302.0==∆=仪()()()()()mm mm u t u t x u B k Ap0225.00115.096.10005.057.22222=⨯+⨯=+=∆95.0=p (2)求波长:mm mm x 8600.99300.422=⨯=∆=λ()()mm mm x u u 0450.00225.022=⨯=∆=λ 95.0=p故波长的最终表达式为:()mm 0450.08600.9±=λ 95.0=p (3) 求声速:s m mm kHz f v /8894.3528600.979.35=⨯==λ()s m kHz mm mm Hz f u f u v u /1036.279.350450.08600.950)()(=⨯+⨯=⋅+⋅=λλ95.0=p故声速的最终表达式为:()s m v /1036.28894.352±= 95.0=p计算相对误差:%86.1%1004311.364311.3468894.352%100=⨯-=⨯-=mmmmmm v v v E tt r3.相位比较法测波长和声速 谐振频率: kHz f 79.35=测得的10个i x 的值如下: 单位:mm(1)用逐差法计算x ∆:mm mm x x x 8760.9508.7646.1255161=-=-=∆ mm mm x x x 8800.9500.8640.1355272=-=-=∆ mm mm x x x 8880.9596.9540.1455383=-=-=∆mm mm x x x 8920.9584.10530.1555494=-=-=∆ mm mm x x x 9120.9562.11518.16555105=-=-=∆ mm mm xx i i8896.959120.98920.98880.9800.98760.9551=++++=∆=∆∑=()mmmm n xxni i0140.0150224.00024.00016.00096.00136.012222212=-++++=-∆-∆=∑=σmm mm n u A 0063.050140.0===σmm mmCu B 0115.0302.0==∆=仪()()()()()mm mm u t u t x u B k Ap0284.00115.096.10063.078.22222=⨯+⨯=+=∆95.0=p(2) 求波长:mm x 8896.9=∆=λ()()mm x u u 0284.0=∆=λ 95.0=p故波长的最终表达式为:()mm 0284.08896.9±=λ 95.0=p (3) 求声速:s m mm kHz f v /9488.3538896.979.35=⨯==λ()s m kHz mm mm Hz f u f u v u /5109.179.350284.08896.950)()(=⨯+⨯=⋅+⋅=λλ95.0=p 故声速的最终表达式为:()s m v /5109.19488.353±= 95.0=p计算相对误差:%17.2%1004311.364311.3469488.353%100=⨯-=⨯-=mmmmmm v v v E tt r七、 误差分析:1.测量仪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测量环境和仪器性能随机涨落的影响。

2.发射换能器S 1无法与游标卡尺绝对垂直造成的误差。

3.无法控制读数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振幅是完全的最大,从而造成误差。

4.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处于不稳定状态。

八、 注意事项:1.调节两换能器平行时,应将其贴紧,以保证其严格平行。

2.温度一定要测量两次:实验前一次,实验后一次。

3.由于信号发生器上没有微调旋钮,故调节是要小心一点。

4.当调节换能器S 2时,不要忘记可以用微调。

九、 思考题:1. 固定两换能器的距离改变频率,以求声速,是否可行? 答:不行。

原实验中所用的频率可以使系统处于和谐状态,从而可以时示波器上显示的信号幅度最大,得到的实验结果便最精确。

但是若固定两换能器的距离而改变频率,会导致调节一段时间后,示波器内没有频率显示,也就无法进行实验了。

所以不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