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射治疗技1

放射治疗技1

放射治疗技术第一章总论⒈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主要手段之一。

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约有75%的患者需要采用或加用放射治疗。

⒉放射治疗技术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努力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改善其生存质量。

放射治疗的作用第一种是根治性治疗第二种是辅助性或联合治疗第三种是姑息性治疗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的联合应用⑴术前放射治疗⑵术后放射治疗⑶术中放射治疗精确放射治疗技术①立体定向放疗技术(SRT)②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CRT)③适形调强放疗技术(IMRT)第二章临床放射物理学基础放射源(S):一般规定为放射源前表面的中心,或产生辐射的靶面中心。

照射野中心轴:放射束的中心对称轴线,临床上一般用放射源S与穿过照射野中心连线作为照射野的中心轴。

照射野:射线束经准直器后垂直通过模体的范围,用模体表面的截面大小表示照射野的面积。

参考点:规定模体表面下照射野中心轴上的某一点作为剂量计算或计量测量的参考点。

校准点:在照射野中心轴上指定的用于校准的测量点。

源皮距(SSD):放射源到模体表面照射野中心的距离。

源瘤距(STD):放射源沿射野中心轴到肿瘤病灶中心的距离。

源轴距(SAD):放射源到机架旋转轴或机器等中心的距离。

建成效应:从机体表面到最大剂量深度区域称为剂量建成区域,在此区域内剂量随深度而增加。

对高能X射线,一般都有建成区域存在。

放射性:是指不稳定原子核转变成更稳定结构的特性,这个过程也称为放射性衰变。

放射治疗的临床剂量学原则遵循靶区剂量要高、分布要均匀尽可能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射范围和剂量,保护重要器官并使其受照射剂量控制在可耐受的剂量范围以内的原则。

一个较好的治疗计划应满足以下条件①肿瘤剂量要求准确,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照射野应对准所要治疗的肿瘤区域即靶区②治疗区域内的剂量分布要均匀,剂量变化不能超过±5%,,即要达到95%的剂量分布③照射野的设计应尽量提高治疗区域内的照射剂量,降低受照射区域内正常组织的受量范围④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免受照射,至少不能超过其允许的最大耐受剂量高能X射线的物理特性①穿透作用②电离作用③荧光作用④热作用⑤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因素放射线的质对其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照射野的大小对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源皮距对百分深度剂量的影响60Coy射线的物理特性①穿透力强②保护皮肤③骨和软组织具有同等的吸收④旁向散射小⑤经济、可靠高能电子线的物理特性①具有有限射程,有效避免对靶区后深部组织的照射②易于散射,皮肤剂量相对较高第四章临床肿瘤放射治疗基础体外远距离照射:放射源位于体外一定距离,集中照射人体某一部位的,叫做体外远距离照射,简称为外照射,这是临床最常用最主要的放疗方式。

近距离照射:将放射源直接植入被治疗的组织或放入人体的天然腔隙内进行照射,叫做组织间照射或腔内照射,简称为近距离照射。

近距离照射与体外照射相比的四个基本区别①近距离照射,其放射活度较小,而且治疗距离较短②体外照射,其放射线的大部分能量被准直器和限速器等所屏蔽,只有少部分能量到达被治疗的组织;近距离照射则相反,其大部分能量被组织所吸收③体外照射,其放射线必须穿过皮肤和正常组织才能到达肿瘤组织,肿瘤剂量均受到皮肤和正常组织耐受量的限制④由于距离平方反比定律的影响,在腔内组织间近距离照射中,离放射源近的组织其剂量相当高,距放射源远的的组织则剂量较低,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远比外照射差第五章常用放射治疗设备60Co源的半衰期为5.27年,β衰变产生的两条y射线的能量为1.17和1.33MeV,平均能量为1.25MeV。

第七章三维放射治疗技术⒈三维适形放疗主要使用由计算机控制的多叶光栅MLC形成的照射野来进行照射,有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种形式。

⒉如今是工程技术发展的时代,通过影像设备来引导适形调强放疗(IGRT)的技术已成为当下肿瘤放射治疗的主流。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一种治疗技术,是指在三维空间方向上,照射野的形状与靶区的形状始终保持一致。

螺旋断层调强治疗:是一种在CT影像实时引导下的360°全角度照射概念的调强放射治疗设备。

简单的说,螺旋断层调强治疗就是把直线加速器放在CT的滑环架上,使用扇形光子束实施治疗。

三维适形放疗的剂量分布特点①高剂量区的形状与靶区的形状一致②靶区外的剂量迅速下降③靶区内的剂量分布均匀IGRT临床应用的必要性①分次治疗的的摆位误差②治疗分次间的靶区移位和变形③治疗分次内的靶区运动三维适形放疗和传统的普通放疗相比首先,它可以精确的了解靶区以及正常组织受到的照射剂量;其次,由于它对靶区以及周围正常器官的空间位置有很精确的了解,所以不必要的照射可以遮挡,危及器官可以得到恰到保护。

放射治疗技术一、填空题1.直线加速器利用(电磁波)给电子加速。

2.影响百分深度剂量的因素包括(放射线的质),(照射野的大小),(源皮距)。

3.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应用于放射治疗的射线束有两种,即(高能X线)和(电子线)。

4.放射治疗常用方法有(近距离治疗),(远距离治疗),(同位素治疗)。

5.钴60放射性核素,是其稳定的同位素钴59在(在核反应堆中经中子轰击)而后生成的。

6.通常在X线治疗机中,采用(滤过板)以吸收其软光子,使X射线硬化。

7.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对于内脏的肿瘤应以(手术为主),对于鼻咽癌、早期喉癌和早期恶性淋巴瘤以(放疗为主),而对于白血病,中晚期恶性淋巴瘤、绒毛膜上皮癌应以(化疗为主)。

8.高能X线物理特性包括(穿透作用)、(电离作用)、(荧光作用)、(热作用)、(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

9.在X线特性中,(电离作用)是放射治疗的物理基础。

10.在放射治疗中使用的γ射线是(放射性钴60 )在其(衰变)过程中产生的,它的本质是(电磁波),平均能量为( 1.25MeV ),半衰期为(5.27年),最大剂量点在皮下( 0.5cm )。

11.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的联合应用包括(术前放疗),(术中放疗),(术后放疗)。

12.精确放射治疗技术包括:(3DCRT ),( SRT ),( IMRT )。

13.γ射线的物理特性包括(穿透力强)、(保护皮肤)、(骨和软组织具有同等的吸收)、(旁向散射小)。

14.在肿瘤治疗中,约有( 75%)的患者需要采用或加用放射治疗。

15.放疗用高能X线产生的条件是( 高速电子 )、(高真空)、(阳极靶)。

16.高能电子线主要用于(表浅或偏位)肿瘤和(侵润淋巴结)的治疗。

17.三维适形放疗是利用(多叶准直器)调整照射野的形状。

18.放射治疗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

二、概念1.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即放射性强度减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之为物理半衰期。

2.皮肤量:照射野范围内,射线被皮肤表面吸收的剂量。

3.HVL:使χ射线强度衰减50%所需特定吸收体的厚度。

吸收体一般用铝或铜。

4.内照射:将放射源植入组织内或放入脏器腔隙内进行照射。

5.等剂量曲线:将模体中百分深度剂量相同的点连接起来,即成等剂量曲线,实际上它是一个平面。

6.放射生物效应:放射线导致的生物机体的放射性损伤,包括直接放射生物学效应和间接放射生物学效应。

7.照射野:射线束经准直器后垂直通过摸体的范围,用摸体表面的截面大小表示照射野面积。

8.组织量:在照射野范围内,射线穿过皮肤一定深度组织的吸收剂量。

9.外照射:放射源距体外一定距离进行的治疗叫外照射。

10.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由不稳定原子核转变成更稳定结构的过程。

11.百分深度剂量:在照射野中心轴上,模体内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率Dd与参考深度d0处的吸收剂量率Dd0之比。

三、选择题1.影响X线穿透力的是( A )A.管电压(KV);B.管电流(mA);C.曝光时间(s);D.照射野;E.以上都不是。

2.滤过板的作用是( B )A.使线质变软;B.降低被检者剂量;C.降低 X线高能部分的比例;D.增加X线强度;E.增加对比度。

3.直线加速器与钴60治疗机比较其优点是()A.皮肤剂量大;B.结构简单;C.半影较大;D.治疗深度大;E.骨吸收大。

4.以下属电离辐射的是( A )A. γ射线;B. 无线电波;C. 微波;D.超声波;E. 红外线。

5.以下属于肿瘤综合治疗方法的是( E )A. 术前放疗;B.术后放疗C.术中放疗D.同步放化疗;E.以上都是6. 肿瘤综合治疗方法不包括 ( E )A. 术前放疗;B.术后放疗;C.术中放疗;D.同步放化疗;E.理疗。

7.影响照射剂量的因素是( E )A.电子速度;B.电子数量;C.照射时间;D.照射野;E.以上都是。

8.γ刀与X刀相比较其缺点是( B )A.更小的表面剂量;B.半影大;C.靶区剂量高;D.治疗深度大;E.结构简单。

9.滤过板的作用不包括( A )A.增加X线穿透力;B.线质变硬;C.减小病人剂量;D.总能量减小;E.高能X线比例增大。

10.以下不能实现精确治疗的设备是()A.γ刀;B.X刀;C.射波刀;D.螺旋刀;E.MRI四、简答题1.画出6MV高能X线百分深度剂量曲线。

3.放射治疗使用的放射源。

放射治疗使用的放射源主要有三类:(1)放射性核素产生的α、β、γ射线;(2)χ射线治疗机和各类加速器产生的不同能量的χ射线;(3)各类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等。

4. 剂量建成效应。

γ射线及高能X线在穿过人体组织时,最大剂量点位于皮下一定深度处,而皮肤剂量较小。

这种现象称为射线的剂量建成效应。

5. IMRT技术。

IMRT:肿瘤剂量要准确;治疗区域内剂量分布要均匀;照射野的设计应尽量提高治疗区域内的照射剂量,降低受照射区域内正常组织的受量范围;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免受照射,至少不超过允许耐受剂量。

6. 射波刀产生的X线物理生物学特性。

(1)穿透作用(2)电离作用(3)荧光作用(4)热作用(5)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7. 射波刀产生的γ线物理生物学特性。

(1)穿透能力强,深部剂量高,射野半影小,剂量分布均匀,适用于治疗体内深部的肿瘤;(2)射线能量高,皮肤剂量低,其最大能量吸收发生在皮肤下0.5cm深度处。

(3)骨和软组织具有同等的吸收(4)旁向散射小(5)经济可靠8.近距离治疗的特点。

辐射能绝大部分被肿瘤吸收,可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细胞,而正常组织及邻近的敏感器官很少受到照射。

被视为“高剂量-高精度”的治疗方法。

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较差。

9.照射防护方法是什么?。

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10.高能电子线物理生物学特性。

①射程有限,可避免靶区后深部组织的照射;②易于散射,皮肤剂量相对较高;③随着源皮距的增加,照射野的剂量均匀性迅速变差,半影增宽,百分深度剂量随照射野大小变化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