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报告之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工作报告之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课程建设调研报告【篇一:1-2-1-1课程建设调研报告】化学工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调研报告随着山西煤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现代煤化工企业快速涌现,传统化工行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不断转型、进步、升级,企业的技术进步、设备的更新换代、操作控制水平的自动化,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变化。

要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

我校顺应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对化学工艺专业进行课程建设,为配合此次建设工作,我们对山西省及长治地区的4类煤化工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调研。

此次调研历时两个月,针对四类人群,调研多家企业,共发放问卷1053份,收回问卷1021份,经过细致整理分析,总结如下。

一、调研目的通过本次调研工作,收集和分析化学工艺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深入潞安集团及长治周边煤化工生产企业开展调研工作,掌握化学工艺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掌握毕业生就业岗位、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在示范校建设中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对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升级发展,为我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提高我校化学工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调研内容1.通过对化工企业一线员工的调研,要搞清楚工人的具体岗位,该岗位所属工种、该岗位的操作规程、岗位技能、岗位标准;该岗位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内容,操作安全注意事项,该岗位的重要性和对素养要求的自我认识。

2.通过对技术骨干的调研,要搞清楚技术骨干的具体岗位,该岗位所属工种、该岗位的操作规程、岗位技能、岗位标准;该岗位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以及这些所对应的知识、技能、素养(重点是知识和技能)。

并了解技术骨干的职业发展历程(从新工人到熟练工人再到技术骨干要经历怎样的发展经历),大概需要的时间,要完成哪些典型工作任务。

3.通过对行业专家的调研,要搞清楚化工行业的发展前景,化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该行业未来的人才需求和对员工在知识、技能和素养方面的要求。

4.通过对化工企业管理的调研,要搞清化工企业对一线员工通用能力有哪些要求,对职业素养有哪些要求。

5.通过对化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研,要搞清楚企业的规模、人员配置情况。

重点是一线员工的岗位和工种分布、学历结构、未来三年的人才需求状况。

6.通过对我校毕业生的调研,要搞清楚在校所学知识与目前从事工作的衔接情况;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岗位的迁移能力和目前的收入状况。

收集对我校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建议和意见。

7.通过对我校在校学生的调研,要搞清楚学生对学校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看法;对我校示范校建设的了解及建议。

三、调研方法与调研对象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调研方法,灵活机动,但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记录、整理,从调研中提取到足够的有用信息。

具体见下表:表1 调研方法与对象四、调研分析及结果(一)行业需求分析通过参加行业有关会议掌握的信息,我们对应用化工技术(煤化工方向)行业发展状况和未来走势有了基本的了解,对应用化工技术(煤化工方向)行业的人才需求有了一定认识。

山西煤化工行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各行业人才需求要求也越来越高。

煤化工方面同样需要有化工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如化工方面所需人才如图1:化工企业生产岗位设置分析:(图2化工企业生产岗位人员配置比例图)化工企业从业人员技能需求分析:(图3化工企业从业人员技能需求分析图)由调研的三组图,我们可以分析出化工方面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且这些技能型人才涉及的工种都需要化工设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始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设备维修技能,可见项目教学与实训结合是我们应该遵循和坚持的。

(二)人才需求分析随着煤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化工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随着安全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的贯彻执行,对化工企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有了很大提升,经过企业调研和资料查询得知,目前化工行业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主要有:化工生产工艺运行操作、化工设备维护检修、电气及仪表设备维护检修、原料及产品分析检验、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环境监测、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现场施工、施工监理。

(三)毕业生职业发展调研分析1、生产操作岗位化工生产工艺操作(内操和外操)、化工设备检修与维护、电气及仪表设备维护检修、化学分析检验、产品质量监控(生产调度、质检员)、车间班组管理(主任、副主任、技术人员、安全员、班组长、核算员)2、技能分析能分析化工原料和产品的质量,会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能够识读化工工艺流程图和设备图,会手工绘图和cad制图;能够正确选用化工单元操作设备;能够识别电气设备、仪表;能够进行dcs控制系统操作;具有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我们现在所用的化工方面专业核心教材的缺陷是只有理论知识,对实训部分也只有字面上的,而没有设计实际操作部分。

而我们现在要采用的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这就要求我们所用教材必须适应课程的改革。

工学结合要求学校要与企业相结合,那么必须要有与企业配套的教材,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

而现有核心教材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所以需要在这基础之上,根据我们所做的企业调研方案和开发方案编写该核心课程。

我们的优势决定了我们采用工学结合办学的优势,我们的上属潞安集团及各矿都给我们提供了技术和设备上的支持,这为我们编制该核心课程有了更实际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该课程所需设置的主要模块和开设实训项目要围绕这些单位中化工生产岗位来培养技能人才,培养热爱祖国,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吃苦耐劳,适应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化工生产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化工生产装置操作及维护、工艺运行控制、生产技术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在教材体系上我们改变过去的以知识理论构建学习体系的模式,变成以培样学生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方法过程目标的“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把专业课分成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为了更好的体现专业方向又增加了专业方向课和拓展课程。

真实的实现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目标。

这样的课程体系更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表4-1现行课程体系【篇二:关于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以校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关于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实施和管理的课程,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全面把握我校发展的现状,找准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进一步谋划和理清发展思路,寻求学校内涵发展的突破口,我校牢牢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有利时机,立足于“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重点围绕“校本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教师业务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走进课堂,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广泛征求学生、家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思考对策,力求使学校能够突破发展瓶颈,得到科学内涵发展。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调研内容1、谈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2、我校有哪些校本教材?各年级的校本课程每周开设了几节?简要评价我校校本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

3、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校本课程应该如何开发、实施和评价?二、调研开展情况1、调研时限:调研于11月2日-11月13日期间进行。

2、调研范围:全校教干教师、全体学生、部分学生家长。

3、调研组织:成立了由业务校长任组长,教导处、教科室及其它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专题调研小组,认真研究调研内容,制定调研方案,安排调研活动日程,并开展具体工作。

4、调研方式: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召开座谈会和走访家长代表、设立征求意见箱的方式展开调研工作。

三、调研所反映的问题及其分析1、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比较浅薄,认识上政策性不强,没有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生存、生理的需要,不少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只是学校的点缀,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

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仍然缺乏生气,学生仍然天天精疲力尽,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现象严重甚至辍学。

这说明我们的教师缺乏课程理念的学习,导致对国家的课程政策、标准、方案等把握不准。

2、教师对学校校本课程的认识是学校设立了校本课程教研组,有专职任课教师,但对于具体课程和课时情况不甚了解,对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没有多少理性的认识,没有多少很有价值的建议。

普遍认为校本课堂教学情况一般,效果不大,质量不高。

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已经起步,并在逐渐步入正规。

另一方面也说明我的工作还不到位:一是对校本课程的宣传不够,师生的重视程度不足;二是教材设臵还不到位,缺乏科学的指导;三是教育内容方面不够全面,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偏低;四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不好,实施的质量太低,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规范化、有效评价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教师普遍认为学生综合素质十分低下,对自己培养的学生很不满意。

不只是我们,家长、领导、社会也是众说纷纭。

认为学校教师过多的偏重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看重考试成绩的优劣,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给了我们许多警示:既要传递给学生文化知识又不是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学生,既保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又不使其脱离实际生活和需要,既要保持学生的独特性而又不忽视创造和合作,这项工作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综合的、持续的、艰巨的过程。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

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这一举措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基于调查研究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我们的以上认识,我们决心宁可牺牲所谓的眼前利益,也要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并实施好校本课程,确立了以下思路:1、完善好组织管理要成立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划、方案等。

定期召开主题研讨会,调度校本课程开展进度,督查校本课程教学教研工作,全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要健全校本课程教研组,具体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教研活动。

落实好校本教材,落实好教师配备,落实好课时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