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3年第4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 14 2003总第204期Journal o f N ortheast Normal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Sum N o 1204[收稿日期]2002-12-28[作者简介]谷国锋(1966-),男,吉林农安人,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滕福星(1942-),男,辽宁建昌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谷国锋1,滕福星2(1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 要]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

笔者通过分析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指出影响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环境;评价指标;模糊数学[中图分类号]F 0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3)04-0024-07区域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和最直接动力[1](P475)。

区域科技创新处于一个中观层次,介于微观与宏观之间,对于其运行机制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有利于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及微观创新活动,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以区域为范围优化地区创新资源配置,并为当前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区域科技创新既涵盖科学创新又涵盖技术创新,是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因素互动的结果。

所谓区域科技创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一定区域背景下由科学、技术、教育、经济等诸要素形成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地方政府、教育科研单位、中介机构构成的区域系统。

它依托区域科学技术创新实力,有效地利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协调区际间的科技合作与竞争,实现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人才、知识、投入)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普及,从而创造和发展区域的竞争优势,保证区域经济发展[2](P3)。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是区域科学与技术组织、高校、企业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网络。

这种创新系统具有系统的主要特征,而且是开放的。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承担着把高新科学与技术内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自变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现代化、从而保证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任务。

区域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与企业科技创新的桥梁与纽带,在其运行中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社会创新、文化创新和政治创新等。

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与国家科技创新结构相类似,主要由区域科技创新结构、区域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和区域与区外科技创新互动等五大部分构成。

区域科技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仅仅是技术发明、技术进步,而是将发明首次引进工业生产体系并产生利润,进而在科学的指导下,使技术商品化。

区域科技创新是在科技推动或需求拉动的作用下,产生新技术或新产品的构思过程,是经过研究开发,进行中间试验,再使产品商品化生产,最终商品化的过程,区域科技创新经历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商品化)))产业化等几个阶段。

二、区域科技创新运行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区域科技创新的运行模式[3](P96):其一,创新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即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经过组织创新,在顺畅的条件环境下,进行分工合作、角色定位与优化组合,以适应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其二,在制度创新环境下,各要素互相作用,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复合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其三,复合创新主体在技术环境、政策环境的支持、引导和约束下,依靠良好的市场与法制环境,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稳定的过程,实施科技创新活动(见图)。

综上所述,区域科技创新就是一个从R&D开始到实现市场价值的动态过程,从其运行的轨迹看,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应用研究是根本,技术开发是手段,商品化、产业化是过程,经济发展是目标。

它们之间是紧密衔接而不可逾越的,而一旦某个过程受阻或环节出现问题,区域科技创新就将无法正常运行。

也就是说,内在的过程因素对区域科技创新活动能否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区域科技创新运行除受上述内在因素和成分的影响外,它的行为还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所处环境的控制和制约。

如技术发展状况,一国的法律、文化、社会规范等。

区域科技创新不仅是创新网络内部不同组织(企业、政府、科研单位、中介机构)相互协调的过程,而且也是他们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

因此,区域科技创新行为实际上是在各种制度及环境变量的约束下,各种组织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作用,创造新知识和新产品的过程。

建立切实有效的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经过过程创新最大限度地消除阻碍其高效运行的不利因素,将有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区域科技创新运行产生直接的决定性影响的外部环境可大致归纳为:11技术环境区域科技创新理论中,科技和市场是科技创新的两个直接动力。

技术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轨迹、现实科学知识存量和技术水平,它是本国企业创新和科技发展的基础。

一个良好的科技发展水平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合作行为的发生,相反如果发展水平低下,它也可能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制约作用。

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由于技术不确定性的增加,其对区域科技创新的顺畅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21市场与法制环境市场与法制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誉与法律约束基础之上的契约经济,竞争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它的根本特征,市场竞争环境是否公平,以及是否具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生产要素能否根据需要而自由流动,知识产权能否得到合法地保护,对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31制度环境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制度环境包括科技创新产权制度和政府的有关科技立法。

尽管知识产权制度从经济特征上看是一种垄断权,使资源的分配不能实现最优化,但在R&D领域却促进了竞争。

一个强的专利保护有助于鼓励科技创新活动,增加R&D经费,创造更多的新产品。

所以,制度环境决定了区域科技创新要素运动的原则和利益分配关系,决定了创新主体的经营行为和方式。

而个体的行为动机和地位,则有效地调动了区域科技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41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决定区域科技创新的具体行为步骤和程序。

同一制度模式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的决策者所执行的政策体系可能会有巨大差别,因而对区域科技创新运行产生的影响也会大不一样。

在政策环境中对区域科技创新影响最大的是利益分配政策、产业技术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就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

三、区域科技创新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运行是指从确定创新的产业技术领域到确定事实战略,再到选择科技创新项目,最后实现创新扩散、带动产业机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

反映一个区域科技创新强弱的标准,关键要看其创新能力,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是一项涉及诸多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不是某个指标或部分指标就能完成的,必须根据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区域科技创新的特点,结合其动力因素,构成一个既能反映行政区域内政府在培育和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及重视程度,又能评价市场机制在创新投入和产出方面的运作效果,同时还要兼顾地区科技发展潜力的指标体系。

11构建原则科学性:指标体系要科学准确地反映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规律以及现有实力和未来潜力,要兼顾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的质量,因此,设置的指标要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以现代科技统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必要的调查和考证,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进而得出科学合理、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

可行性:指标体系要在尽可能科学、客观、合理的基础上,兼顾指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通俗易懂,便于数据采集和计算操作,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或复杂的指标树。

计算公式要科学合理,评价过程要简单易行。

可比性: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用于横向比较,如国内其他地区或区域内同等级地市之间的比较,衡量标准和参照数值应以同一指标体系下,计算得出的有代表性的其他区域的评价指数做参照,也就是说只有选好参照系,得到的结论才有较强的可比性。

2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科技创新运行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是一个多层次、综合复杂的系统[4](P32)。

评价指标体系基本结构设为两个层次,即指标类和指标项,可设多个指标项,每个指标类可下设若干个指标项,它们的内容是复杂而丰富的。

一般说来,在评价指标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指标类和指标项越多,评价指数越精确,但操作复杂,可行性差。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指标类和指标项的内容将不断充实完善。

为了便于分析,这里我们根据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商品化)))产业化过程,经历研究与开发、设计与试制、生产、销售等阶段,对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起关键作用的五类指标进行分值评价。

即政策法规(数量)指标、科技投入(资源)指标、科技产出(效率)指标、科技实现(效益)指标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政策法规指标:创新前期指标,是硬指标,主要反映这方面文件、规定及措施的数量。

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和政府的引导和鼓励等支持程度有关。

因此,政策、法规指标的设立不仅可以指导区域科技工作的有效开展,而且对于奖励创新、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潜力以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这项指标内容包括地方政府指定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以及增加财政税收支持等方面。

表1区域科技创新指标评价体系指标类T i 评价指标指标项T ij指标项权重K ij指标类权重F i政策法规T1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文件数量)T11K1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文件数量)T12K12拓宽科技体制融资渠道(文件数量)T13K13加大财政税收支持(文件数量)T14K14F1科技投入T2人力投入科研人员(按中高级职称)数T21K21每万人口中知名科学家数T22K22总科技人员数T23K23年度教育培训投入T24K24财力投入R&D投入占GDP比重(%)T25K25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数T26K26地方政府科技拨款数T27K27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T28K28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T29K29地方人均科技经费支出数T210K210F2科技产出T3专利申请受理数(件/百万人)T31K31国内科技论文数(件/百万人)T32K32获国家科技成果奖数(件/百万人)T33K33高技术产品增加值数(件/百万人)T34K34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T35K35科技成果转化率(%)T36K36F3科技实现T4新产品产值率(%)T41K41新产品销售率(%)T42K42新产品利税率(%)T43K43全员劳动生产率(%)T44K44科技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T45K45F4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人均GDP(元/人)T51K51万吨GDP综合耗能(吨/元)T52K52单位产出三废排放量T53K53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率(%)T54K54环境污染治理指数(%)T55K55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率(%)T56K56教育经费实际投入占G DP比重(%)T57K57IN T ERNET用户数(户/每百万人)T58K58邮电通讯业务量数(每百万人)T59K59家庭汽车占有数(每万家)T510K510F5科技投入指标:即R&D阶段指标,R&D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它是区域科技创新的加油站和技术源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