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日据时期的殖民统治〉补充讲义
第一章〈日据时期的殖民统治〉补充讲义
第一章〈日据时期的殖民统治〉补充讲义
班级: 座号: 姓名:
复习:台湾历史的分期
约公元
公元
公元
1600年
1662年 1683年
公元 1895年
公元 1945年
【史前】时 【国际竞
代
逐】时期
【郑 氏】 时期
【清领】时期
【日据】 时期
【中华民国】在台湾
壹、昙花一现的台湾民主国
一、马关条约 (一)光绪20年(公元1894年),清廷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结果清廷
2.年号为「永清」,表示永远隶属于清朝。
3.就职当天仍然穿清朝的朝服,可知台湾民主国成立的用意。
贰、前仆后继的武装抗日
一、汉人的武装抗日 (一)前期:
1.时间:公元1895到1902年。 2.抗日行动:抗日分子在各地发动多次抗日事件。 3.日方因应:当时的台湾总督府采取【镇抚兼施】的策略,一方面以武
期 郑 经 1.称台湾为【东宁】。 2.一府:承天府;二州:天兴州、万年州。
1.清廷消极治台,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下
辖诸罗、台湾、凤山三个县。
前 期 2.受人民【拓垦】、【民变】等因素的影响,雍正、嘉庆
清领时 期
年间陆续增设县、厅,从一府三县增至一府四县三 厅。
1.【牡丹社】事件后,清廷治台转趋积极。【沈葆桢】增 后 期 设台北府等府、县。
原住民的生活空间,又以强大军队讨伐反抗的部落;同时也强化隘
勇线的作用,配合物资限制,迫使原住民屈服。 ※【隘勇线】:清代,在沿山地界线设置【隘寮】,以便壮丁守卫及
围堵原住民的活动。日据时期,隘寮数量大增,隘寮间藉联络道路 和通讯设备互相串联,形成包围局势。之后,还增设铁丝网、地 雷,甚至在铁丝网上通电,防止原住民越界。 (2)雾社(今南投县仁爱乡)原是日本治理原住民的模范部落。但原住 民因劳役负担沉重,加上其他冲突,使原住民忍无可忍。 3.经过:【泰雅】族原住民头目【莫那鲁道】领导族人趁机袭击杀害多 名日本人,总督府派军警镇压。 4.结果:莫那鲁道等人自杀,史称雾社事件。 (三)影响:雾社事件促使台湾总督府重新检讨统治原住民的政策,此后不 再发生大规模武力镇压原住民的事件。
※「台湾民主国」的成立,是马关条约之后为了要挽救台湾不被日本占领,以
「台湾人民不
愿让日本统治」为理由,向西洋国家求取插手干涉的一个外交设计,并不
是真的要独立成
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这可由它的国旗、年号及唐景崧就职当天所
穿的衣服可以看
出。如:
1.国旗用的是【蓝地黄虎】旗,而不是清龙旗,是为了避免冒犯清廷。
督专制】的统治体制,不受台湾民意的监督。 三、地方行政制度的确立: (一)初期:总督府参考清代旧制设立县、厅。 (二)后来历经变革,至公元1920年代才确立【州、厅】的行政区画。 (三)地方长官皆为官派,地方行政机关附属于总督府,欠缺【自主权】和
【自治权】。
肆、警察制度与保甲制度
一、警察政治: (一)形成背景:台湾总督府为了加强对台湾的控制,并镇压台湾人反抗,
1.日军在由【澳底】(今台北县贡寮乡)登陆后,守军溃败,唐景嵩、丘
逢甲等人乘船返回中国大陆。 2.日军攻克基隆,进占【台北】城,举行始政典礼,开始统治台湾。 3.此时,镇守南部的【刘永福】,仍以台湾民主国的名号,结合各地军 民继续抗日;但由于【兵力】、【武器】与日军相差悬殊,节节败 退。 (三)结局:刘永福也退回中国大陆,台湾民主国宣告瓦解,日本人从此控 制台湾全岛。
【苗栗】事件 1913年 罗福星领导起事。
日本殖 【西来庵】事 1915年
日据时期最大规模的民变,余清芳等人被处
民统治 件 时期
【雾社】事件 1930年
死。
台湾原住民最大规模的抗日事 件。
「台湾行政制度的演变」学习单
时期
主要内容
郑成功 1.称台湾为【东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郑氏时
2.一府:【承天府】;二县:【天兴】县、【万年】县。
力镇压抗日运动;另一方面则订定招降办法,诱降抗日分子。 4.结果:各地抗日势力悉数瓦解。 (二)后期: 1.时间:公元1907到1915年。 2.抗日行动:此时期由于受到【中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发生了数起具有 【民族革命】性质的抗日事件,其中以【罗福星】的【苗栗事件】较 为著名。此外,【余清芳】等人领导的【噍吧哖事件】(又称西来庵 事件或玉井事件),具有宗教色彩,规模不小。 (三)结局:台湾汉人的武装抗日行动,最后都因日本的镇压而失败,转而 采取非武装的政治社会运动。 二、原住民的反抗事件 (一)起因:日本官吏及警察的残暴和压迫。 (二)抗日行动:原住民各族先后发动过一百多次的抗日行动,最著名的是 【雾社事件】。 1.时间:公元1930年。 2.背景: (1)1900年代,总督府为了掠夺山地的【樟脑】与森林资源,不仅封锁
在各地设立【派出所】,建立一套严密的【警察制度】。 (二)特色: 1.地方行政以【警察】为中心,几乎任何事务都有警察介入,是典型 的警察政治。
2.由于警察的权力很大,因此被台湾人称为【大人】。 二、保甲制度 (一)起源:「保甲」原为清代台湾的地方自卫组织,协助政府维持治安。 (二)实施背景: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加以利用,全面成立保甲制度。 (三)内容:1.以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 2.保设【保正】,甲设【甲长】,与保甲里的民众共同负【连坐】责
(D)4.下列何者为日治时期「皇民化运动」所包含的项目? (甲)改从 日本姓氏 (乙)学习日本人的生活习惯 (丙)养成对日本的爱国心 (丁)参 拜神社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乙丙丁 (D)甲乙丙丁。
(C)5.日治时期的义贼廖添丁和他的伙伴红龟仔,某日逃到彰化的乡下 地区;当地的警察会指挥何种组织来围捕他们? (A)自卫队 (B)勇士团 (C)壮丁团 (D)义勇军。
参、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
一、台湾总督府的设立 (一)时间:公元1895年。。 (二)经过:日本人在台北设立【台湾总督府】,以【台湾总督】为首长,
拥有行政、司法及军事权。 二、颁布「六三法」 (一)时间与目的:次年(公元1896),日本为了加强统治,发布「法律第
六十三号」,简称【六三法】。 (二)内容:授权【台湾总督】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 (三)影响:此后台湾总督又拥有【立法权】,集大权于一身,形成了【总
战败。 (二)第2年(光绪21年;公元1895年),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
【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 二、台湾民主国的成立与瓦解 (一)成立:
1.当清廷割让台湾的消息传来后,绅民哗然,【丘逢甲】等人决议成
立【台湾民主国】。 2.推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抗拒日本的接收。 (二)抗日经过:
洲。战争末期,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2.民族自决: (1)民族自决的理念出现于19世纪,主张各民族有权自行决定如何组织
政府,追求自己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不受外人或其他民族的 干涉。 (2)民族自决反映的是人们不愿受外族统治、殖民或并吞的基本信念。
(三)统治政策: 1.日本为因应此一变化,改采「内地延长主义」,将台湾视为是「内
2.公元1885年,台湾建省,以【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日据时期
1.台湾总督有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形成【总 督专制】的统治体制。
2.地方行政制度最后确立为州、厅制。地方行政机关附属 于【总督府】,欠缺自主权与自治权。
九十六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作业第一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C)1.许多台湾官民不能接受清廷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的决议,因 此选择如何抗拒日本的接收? (A)向日本要求修改条约内容 (B)争取英法联军的支持 (C)成立台湾民主国 (D)发起社会运 动。
(C)2.日本统治台湾后,各地时常发生武装抗日事件,日军采用武力镇 压方式,大约到何时左右才告平定? (A)公元1895年 (B)公元 1896年 (C)公元1902年 (D)公元1910年。
(A)3.「雾社事件」迫使台湾总督下台,新任的台湾总督对此一事件的 解决方式为何? (A)重新检讨原住民政策 (B)杀尽所有原住 民 (C)将原住民集体迁徙到日本去监视 (D)放任原住民自治, 总督府不再干涉。
任。 (四)任务:
1.保甲的任务主要是【辅佐警察】和【地方行政机关】,调查户口、了 解保甲内部情形、宣达政策。
2.由保甲中的青壮年男子组成【壮丁团】,协助警察救灾及镇压抗日分 子。
三、影响:此后,台湾总督府运用警察制度,辅以保甲及壮丁团,遂建立 起坚实的统治基础。
伍、日本治台政策的演变
一、【渐进主义】(非同化政策)时期(公元1895~1919年) (一)时间:从公元1895年日本领有台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C)8.「公元1930年,经过多年痛苦的生活,不满情绪已经累积到临界 点,德赛克人终于发出怒吼,以白晃晃的山刀。瞬间将雾社变成 修罗地狱。」根据这段文字叙述,此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现今的哪 一县市? (A)花莲县 (B)台中市 (C)南投县 (D)嘉义县。
(D)9.下列关于日治时期「保甲制度」的叙述,何者正确? (A)规 定十户为一保,十保为一甲 (B)是日治时期首创的制度 (C)须 辅助军队管理国防事务 (D)实施连坐法。
地」(日本)的一部分,标榜【日台合一】。 2.同时由【文官】担任总督。 3.但实际上台湾人并未获得与日本人一样的待遇。 三、【皇民化运动】时期(公元1937~1945年) (一)时间:从公元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 降】为止。 (二)背景:由于日本进入战时,为充分利用台湾的人力和资源。 (三)统治政策: 1.再度由【军事将领】担任台湾总督。 2.全力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使台湾人民「日本化」,成为真正 的「日本人」。 (四)「皇民化」内容: 1.鼓励台湾人民使用【日语】。 2.改用日本姓名。 3.穿着和服。 4.采用日本风俗和礼仪。 5.参拜日本神社。 6.征召台湾人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