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其军事占领区进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包括暴力统治、奴化教育和欺骗宣传、经济掠夺几个方面。

一、暴力统治
在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下,沦陷区人民完全失去人身自由,过着亡国奴的生活。

日军在东北,通过伪满政权以“屯牌制度”即省、县以下,为村——屯——牌的行政系统,强化其殖民统治。

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采取并村、清查户口、发放“良民证”、实施保甲连坐制度等办法,企图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

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1、用刺刀维护殖民统治,实行法西斯专政
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政权通过“扫荡”行动,大肆屠杀中国人民,通过建立“保甲”制度,强行压迫民众。

他们建立起宪兵、警察、法院、监狱等镇压机构。

日伪宪警特务到处为非作歹、横行无忌,屠杀迫害中国人民,以禁绝一切抗日活动。

2、建立各级伪政权,制造无人区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采取欺骗与恐怖政策双管齐下的办法,进行严密的控制。

他们利用汉奸,建立了各级伪政权,宣扬“王道乐土”,号召沦陷区百姓作归顺的“良民”,同时强化保甲制度,推行连坐法,欺骗和奴役中国人民。

为恐吓中国人民,在沦陷区普遍修筑封锁沟、封锁墙和碉堡。

为了断绝人民同抗日队伍的联系,日军还制造了大量的无人区。

3进行灭绝人性的细菌战
1936年,日军建立了731细菌部队(主要对人进行细菌战)和100部队(主要对牲畜进行细菌战)。

据统计,731部队为进行试验杀害了3000余名战俘和平民。

731部队还多次进行细菌战演习,多次用飞机传播各种病菌,给百姓带来极大灾难。

100部队用细菌传染的方法致使大兴安岭地区150万头牲畜死亡。

二、奴化教育和欺骗宣传
日本帝国主义为巩固对沦陷区的统治,在1938年7月制订了《从内部指导中国政权的大纲》。

其中对文化教育的规定:“尊重汉民族固有的文化,特别尊重日华共通的文化,恢复东方精神文明,彻底禁止抗日言论,促进日华合作”。

“对共产党,应绝对加以排除、扫击”。

“对国民党,则应修正三民主义,使之逐渐适应新政权的政策。

”要“振兴儒教”。

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文化教育方面奴役中国的方针。

沦陷区的教育完全适应日本的奴化政策的需要。

高等教育是为培养各级傀儡官吏和高级奴才服务的。

中等教育,主要是所谓“实务”教育,即以培养为其效劳的下层技术人员和推行奴化教育的师资为目的。

初级教育,日寇最为重视。

向儿童灌输奴化思想,这是日寇妄图从根本上灭亡中国的最毒辣的手段。

在师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上日寇严加控制。

社会教育及宣传完全为日寇所控制。

日伪在沦陷区办了新民会、民众教育馆等团体和机关,出版大量报纸刊物,放映电影,演出戏剧,进行欺骗宣传。

日本帝国主义为适应其政治经济侵略的需要,在教育和宣传上常常变换手法。

初期,对中国原有的文化教育机关肆意破坏和摧残。

当日寇转为巩固占领区时,就侧重在进行奴化教育和欺骗宣传。

为了达到征服中国民心的目的,妄图利用中国民众的民族感情进行欺骗。

1940年汪伪政权建立后,日寇对孙中山态度的变化就是日本策略改变的一个明显表现。

他们从反共卖国的反动立场出发,对三民主义横加曲解,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日寇的所谓“大亚洲主义”、中日“同文同种”等谬论混为一谈,胡说“和平、反共、建国是当前救国救民的唯一指南针”。

三、经济掠夺
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1938年11月,日本御前会议制定的《调整日华新关系的方针》,其中关于经济方面的规定有: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华北、蒙疆地区,以寻求日满缺乏的资源(特别是地下资源)为重点,中国要“提供特殊便利”,在其它地区,关于特定资源的开发,中国也要“提供必要的便利”;对于中国财政经济政策的确定,“日本予以必要的援助”;在贸易方面,“采用妥当的关税制度和海关制度”,使中国对日本的物资供应“趋于便利、合理”;在交通通讯等方面与日本“合作”;在农业方面,中国要“设法栽培日本所需要的原料资源”。

这些规定是日寇既定侵华方针之一“经济提携”的具体化。

在东北,芦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建立了满洲重工业开发股份公司,垄断钢铁、轻金属、汽车、飞机、煤炭等的经营,疯狂地掠夺东北的资源。

在农业方面,大量掠夺粮食,实行百万户农业移民计划,圈占大量土地。

在关内,日本在沦陷区对金融、工矿业、农业等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掠夺:
在金融方面,日伪先后在华北华中设立银行20余家。

1938年3月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以后在各处设立分支行30余处,这是华北“临时政府”的中央银行。

次年在上海成立华兴商业银行,它是“维新政府”的中央银行。

汪伪政权成立后,1941年在南京成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取华兴而代之。

这些银行除经营一般业务以外,都有发行伪钞、代理“国库”等特权。

它们控制着各该地区的普通银行和地方银行。

日伪利用这些银行发行的大量伪钞,掠夺物资。

日寇还通过发行强制性军用票掠夺中国的物资。

在工矿业方面。

1937年至1938年,敌人在华北采用“军管理”,在华中采用“委托经营”(即由被委托的“公司”经营)的方式。

但是由于工矿遭到破坏,工人离散,资本缺乏,这种办法归于失败。

“以战养战”政策提出后,敌人改用“中日合作”方式。

1938年设立了华北开发公司和华中振兴公司两个“国策公司”,并下设许多分公司,经营华北、华中的煤铁等矿产以及盐、电力、交通、通讯等。

企业经营权全归日本,大部分利润也归日本所有。

到1940年3月,随着汪伪政权的建立,日寇采取了更具欺骗性的办法,声称“将以若干财产交还给合法的原主”。

但所“交还”的工厂企业,只限于“军管理”下面的单位,而这些企业的大部分早已并入“国策公司”,余下的已很有限。

就是这些余下的企业也不是直接交还原主,而是交给伪政权。

总之,沦陷区的工矿企业完全为敌人所直接掌握和控制。

在农业和农村方面。

第一是强占土地。

中日实业公司及日伪合办的垦殖公司均没收了大量土地。

第二是由地方伪政权征收捐税。

第三是强制低价收购农产品。

华北各地粮食收购价格一般只有市场价格的一半。

第四是日伪军直接掠夺粮食、耕畜和各种财物。

敌人将粮食规定为军用物资,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实施所谓“配给”,造成普遍的饥馑和死亡。

除上述几方面,青壮年也是敌人掠夺的对象,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到1942年间,日本侵略者仅在华北就劫走青壮年六百万人,到东北等地从事苦役劳动。

到1944年,还有二十二万六千人被抓到日本去当苦工。

此外,日军还在许多城市进行逼良为娼的行动,以供其官兵泄欲。

为了稳定其“军心”,日军在中国还大量强征从军“慰安妇”,总人数约在1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以各种形式的斗争,反对殖民统治。

开滦煤矿工人,上海邮电、自来水厂工人和电车司机相继罢工。

江南十多万农民举行暴动,消灭了日伪军的征粮队。

这些反抗斗争对打击和动摇日伪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郭士杰:《日寇侵华暴行录》,北京联合书店1951年出版;
储华:《日寇的滔天罪行》,上海大东书局1951年出版;
张海鹏主编,王建朗、曾景忠:《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抗日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刘惠吾:《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孔经纬:《1931年至1945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至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历史研究》1961年第3期;
吕明灼:《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华北所推行的“治安强化运动”》,《山东大学学报》1961年第9期;
李占才、江明:《抗战时期日本在华中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及破产》,《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8月;
刘敬忠,米卫娜:《日本对华北沦陷区的移民及其影响》,《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3月;
李先明:《华东沦陷区日、汪关系的实态——以汪伪组府为中心的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