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伪满洲国
南京伪国民政府
重庆国民政府
陕甘宁边区政府
小结: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被迫改变侵华战略方针,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在日本诱降下,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帮凶和工具。日本帝国主义为加强其殖民统治,加紧对沦陷区殖民统治,沦陷区人民不甘作亡国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反对日伪殖民统治并取得重大胜利。
二.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
1.的,但执行方针的方法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
抗战初:轻共重蒋,主要兵力对蒋。
进入相持阶段后:轻蒋重共,对蒋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日侵华政策改变的标志:1938年12月近卫第三次声明。
科目
历史
年级
高一
班级
K061—4
时间
课题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殖民统治




1.知识: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方针的改变;汪精卫叛变投敌,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人民反对日伪殖民统治的斗争。
2.能力: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方针变化原因及后果,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1.标志――1938年秋广州、武汉陷落。
2.形成原因:
日本:战役上取得胜利,战略上并没有胜,不仅没有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更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中国: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虽取得很大胜利,但仍远没有达到足以进行战略反攻的程度。中国人民还需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斗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二。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1.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
(1)政策:推行“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
(2)总方针: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经济附庸。
(3)手段:
农业方面
工矿交通运输方面
金融方面
劳动力方面
2.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
(1)建立殖民化的教育体制,推行同化政策,将日语改为“国语科”,不得使用“中华”字样。
3.思想:汪伪政权是日本统治人民的工具,他的卖国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重点: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及其产生的后果;日本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难点:日本在沦陷区经济掠夺的各种手段和方式。








复习提问:
1938年10月以前,国共双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日本能否实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计划?引入新课。
作业:
见《课程基础训练》第二章第二节。




2.实质: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灭亡中国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3.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和汪伪政权的建立
1940年春在南京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改变以后,以主要兵力对付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和残暴的政治统治,沦陷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
(2)在社会教育方面,大肆宣扬封建道德,进行反共宣传。
3.政治上: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日本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施保甲连坐制度。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三.沦陷区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
中共方针“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取得巨大胜利。
1940—1945年中国境内有三种性质的四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