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十二 补写句子 专题跟踪训练23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十二 补写句子 专题跟踪训练23 含解析

专题跟踪训练(二十三)成语、病句、连贯综合新题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相比早已__________的高铁,作为我国铁路另一高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载铁路却一直__________。

近日,由国家能源集团主办的首届重载铁路新技术新装备展览会在河北沧州举行,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__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表现。

进入展厅,中央的大尺寸沙盘首先映入眼帘,直观清晰地展现了国家能源集团铁路集疏运系统的地理分布。

展厅中最__________的是由三节车厢组成的机车模型,它就是“神华号”十二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

传统的机械开关地面过分相设备存在开关寿命短、故障率高、智能化程度低等缺陷,为此,神朔铁路分公司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该装置能实现列车无感知过分相,对重载铁路的运能提升、降低设备故障率和司机操作强度、提高车—网匹配性具有重要意义,开启了铁路牵引供电技术新纪元,值得__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家喻户晓无人问津有目共睹万古流芳B.脍炙人口鲜为人知有目共睹大书特书C.家喻户晓鲜为人知引人注目大书特书D.脍炙人口无人问津引人注目万古流芳[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这里强调的是高铁人人都知道,故用“家喻户晓”更恰当。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无人问津: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因为重载铁路一直处在研发过程中,外人不知道,故用“鲜为人知”更恰当。

引人注目:引起人们的注意或重视。

有目共睹: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形容事实极其明显。

此处说的是展厅中的“神华号”电力机车模型,故用“引人注目”更恰当。

大书特书:指事情重要、有意义,值得特别着力去记述、宣扬。

万古流芳:美好的名声永远流传。

由于语境中突出的是科技成果而非好的名声,故用“大书特书”更恰当。

[答案] C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次展览会围绕“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全面呈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B.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的主题,全面表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C.本次展览会围绕“科技前行智慧重载”的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表现。

D.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呈现。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病灶有两处:一是“围绕以……为主题”句式杂糅;二是搭配不当。

只有D项修改了这两处语病。

[答案] D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便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B.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也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C.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D.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则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及选用句式的能力。

该处应该填写一个过渡句,上承“神华号”机车模型,下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B项最恰当。

A、C、D三项,否定了其他展览项目是一道亮丽风景,不合文意。

[答案] 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__________的意象。

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茏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

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

薜荔不__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斜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

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

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__________,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袭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

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__。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B.层出不穷随波逐流青云直上爽心悦目C.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往D.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爽心悦目[解析]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

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

根据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

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

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

根据语境,用“扶摇直上”更恰当。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爽心悦目: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文中是指诗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景色美好,故用“心驰神往”更恰当。

[答案] C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薜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解析]原句的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

A、B两项,“身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不能并提。

C项,“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的说法绝对,且“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

D 项的修改最恰当。

[答案] D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解析]上文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

上文说了“风雨雷电”,这里说“天气晴朗”。

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

故选B。

[答案] B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南开大学徐文涛团队与美韩两国科学家合作,研发出了世界上________的柔性人造触觉神经,更智能的人造皮肤出现________。

人类皮肤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其中有成千上万个感受器用于感知压力、温度、位置等信息。

()。

如果能让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皮肤的触觉,可以感知温度、压力,甚至具有神经活动,那么它们将“解锁”更多新技能,进而实现__________的目标。

据介绍,这种柔性人造触觉神经能够很好地模拟人类皮肤触觉功能,能够与生物体神经信号兼容,实现人造神经与动物神经形成的杂化反射弧。

研究人员已成功利用其与蟑螂腿实现的连接以及运动控制,初步证实了这种兼容性。

这种人工神经触觉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柔性和高灵敏度,它可应用于假肢中与人体神经系统相兼容,柔性轻质的结构将使相关产品具有很好的舒适性,相关产品便会__________,对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具有潜在意义。

同时,由于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使其实现类似人类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冠绝一时指日可待随心所欲锦上添花B.首当其冲唾手可得随心所欲画龙点睛C.冠绝一时唾手可得为所欲为画龙点睛D.首当其冲指日可待为所欲为锦上添花[解析]冠绝一时: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

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语境是说中外科学家共同研究出的柔性人造触觉神经是世界第一,故选用“冠绝一时”更恰当。

指日可待:(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

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

句中要表达的是“不久就可以实现”的意思,故选用“指日可待”更恰当。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

因为“为所欲为”含贬义,不合语境,故选用“随心所欲”。

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此处指“相关产品”变得更好,用“锦上添花”恰当。

[答案] A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神经信号由这些信息转化而成,逐级传送到外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中B.这些信息转化成了神经信号,逐级传送到外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中C.神经信号将这些信息进行了转化,在外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中逐级传送D.这些信息被转化成神经信号,在外围神经和中枢神经中逐级传送[解析]由于括号前句末是“信息”一词,用顶真连贯法,应让“这些信息”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据此可排除A、C两项。

又由于信息是被转化成神经信号的,故应选用被动句,据此可排除B项,答案为D项。

[答案] D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因而实现类似人类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

B.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使其实现类似人类感知的作用,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

C.由于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使其实现类似人类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的作用。

D.这种人造神经可应用于软体机器人,从而实现类似人类感知,并在极端环境中替代人工作。

[解析]原句存在成分残缺的语病,即整个句子缺少主语。

“实现”缺少宾语中心词。

A项,修改后“实现”依然缺少宾语中心词。

C项,修改后整个句子依然缺少主语。

D项,修改后“实现”依然缺少宾语中心词。

[答案] 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