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在认识方法上具有“意会体悟”的直觉性,在思想方法上以“月令图示”的辩证性为主要内容,在分析方法上则首选“取象比类”的推理性。

中国的传统思维可以说是直觉性和悟性的结合
(1)什么是直觉。

直觉是针对某事务的直接的大致想法,可以说直觉来自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累积和重组,以及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

(2)悟性是高层次的直觉,有较强的领悟能力,由于悟性思维长于将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直接纳入人的经验,而不是进行部分的分析,因此,对事物认识只有概括性,同时还有点模糊性,缺乏了严密的而系统地论证。

(3)思维的模糊性,和朴素性促使人们用概括的语言笼统地直接说出格言式的定律和定则,然而,概括出的往往既具体对抽象的一般性结论。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秦汉以后的大一统,随着国家组织化日益严密和国家同构,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致思趋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视线开始从先秦百家争鸣时的种形态在收缩,流连于道德领域;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合二为一的结构随之向前倾斜,即使是在科学思维范围内,发展的心有偏向,与哲学思维相的辩证性特别发达,却忽视了另外的分析和创造性部分。

但是在宋明清时期,“由数达理”“缘数寻理”“事物之理”这些新思维发出了点闪光,给传统性思维带来了冲击,从模糊的整体观过渡为有序的整体观。

“月令图示”的辩证性,传统的思维方式擅长于从具体同一性出发,整体地,流动地,统一的认识对象。

在思考方法上,一直倾向于发展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而拙于以形式逻辑作为分析的主要手段。

是一种辩证思维,也是带有有机论色彩的过程性思维,认为万物都有生命,也包括非生物,这种观点代表中国的传统思维,说明中国人的思维则重于考察对象的相互联系及其运动变化的复杂情形,是把握对象动态联系的思维。

也说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成为现代科学“代数”的摇篮,代数代表了中国传统思维对现代科学的代表。

这种思维方式应该说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精于观察的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普遍联系的大量现象,利用进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的事物,尤其是科学尚未能完全反映真理的
时候,悟性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作为预测手段之一,导致形式应变的习惯,适应时事变化,应付事态的变化,应时应变,应事应变。

缺点:思维中存在大量的模糊现象,这现象无法界定事物的属性、状态,而仅仅是对事物属于某种性质状态的程度未加精确的数量分析。

古代中国人分析的知性传统较弱,解决模糊性问题只能依靠对立互补的方法求完成。

缺乏严密论证的非知性思维,偏重领悟,对量的分析推理的作用持怀疑的态度,对概念的形式反映不重视,使中国古人忽视了系统的理性阐述,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中国思维方式向近代转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