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生命教育论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关于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等深层的问题迫切地摆在了中小学教育面前,本文转自免费教育文稿网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苏文金提出:必须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从孩子七岁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家长把生命中最珍贵、最有意义的另外一个生命交给学校,交给教师。
因此,小学阶段作为孩子成长的基础阶段,进行生命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一、心明眼亮察现状1、视生命为草芥3、用生命求解脱二、刨根究底探原因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由于年纪小,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的思想道德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
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交际面越来越窄,对宽容、互助、怜悯、关爱、自省等越来越漠视。
影视、网络等媒体中的畸形鸦片,又像沙尘暴一样,侵蚀着学生的纯洁心灵,从而使学生对生命产生了令人费解的行为。
2、学校教育体制的弊端3、家庭管理方法的不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家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冷漠,家人间的交往越来越来疏远,儿童的情感世界缺少爱的滋养,缺乏对生活的热情。
再加上多数家长不自觉地重智轻德,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同情心、责任感等美德,导致孩子逐渐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只懂索取,不懂付出。
此外,父母关系不好、家长的暴力行为等,也是孩子走上生命极端的一个因素。
三、多管齐下找对策(一)深挖教材,渗透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伴随着课改,小学教材里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正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要素。
加强尊重生命的教育加强情感教育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要想让学生对生命充满敬畏、珍惜,就要唤起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热爱。
在各科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情感教育素材,如:音乐学科中的《在祖国的怀抱里》、《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在美妙的歌境中向学生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教育;语文学科中的《她是我的朋友》、《掌声》,培养了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帮助他人的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来自社会的爱》,让学生在感受幸福的同时,学会对生命的欣赏、热爱,从而感激生命、感激父母,感激社会。
这样,孩子们才能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好和魅力。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4、培养正确的挫折观二)启发智慧,营造生命课堂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
打造生命课堂,激发生命活力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
1、更新管理理念近年来,学校实行的末位淘汰制、教师聘任制、待岗制等竞争性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紧张感,使教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压力又被转嫁给了学生,导致教师对学生做出一些难以意料的行为来。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学校管理者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生命意识,摒弃狭隘的功利主义管理观,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良性发展为管理的最高目的。
改变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师的一元评价机制,广纳善言,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师和学生参与管理,力争做到管理的民主化、平等化、自觉化,使学校成为师生的另一个家园,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平台。
2、转变教育观念3、改善教学方式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个体,生命的价值更在于他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扪心自问: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以尊严了吗?给学生以活力施展的空间了吗?给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了吗?叶澜教授曾告诉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为此,教师应该强化爱生意识,尊重学生人格,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切实履行“减负”要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从而减少乃至杜绝由此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有效地防范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三)社会架桥,探索生命意义生命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认知过程,不是靠一时的感情冲动和言语说教能完成的。
儿童的情感容易被激发起来,但也容易回落。
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
生命教育同社会现象相结合。
随着物质发展,社会中的许多现象都在迫使我们对生命进行思考,如让我们看到异端分子对生命的无情蔑视和践踏;非典、矿难、海啸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和活着的幸福。
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是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最生动、最真实的材料。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象的讲述和分析,增强孩子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之情。
生命教育同实践活动相结合。
此外,实践活动还是引导学生探索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一方沃土。
如运动会,可以激发学生拼搏奋进的精神;文艺晚会可以让学生发挥才能,展现生命的活力;春游可以让学生感受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气息,感受世界的朝气和希望……在活动中,学生磨炼了意志、增强了信心、发现了自我、开发了自我,生命之花更加绚丽多彩。
初中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二:生命教育论文一、借助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生命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一直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我在以下几节课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教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两年级“左与右”这节课中,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上下楼梯靠右走。
我带着学生们亲自在楼梯上走一走,感受到如果人人都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相互碰撞,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此外,在找左右邻居的游戏中,我抓住契机,适时加入了“远亲不如近邻”,“要与同桌和睦相处”等结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
又如在三四年级教学解方程时,不是教他们简单的模仿,在教会学生懂得利用数学依据解每一步时,对他们进行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以此来培养他们踏实、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不仅对自己所做的题目负责,做人方面也一样,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二、以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三、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你们是为祖国而学习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肯定是不大的,如果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这样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进行计算题教学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或在游戏中让学生去发现计算出错误所闹出的笑话,此时请学生想一想如果在将来的工作中出错会带来怎样的损失。
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
这样就有机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四、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教学1、利用“你是怎样知道的?”、“现在,你是怎样想的?”等第二人称提问方式,让发言的学生以及没有发言的同学,都感到自己是重要的。
“你是怎样想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发言角度;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发言角度;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也往往会萌发不同的想法。
更为重要的是,使用第二人称提问,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思维都能够在课堂交流中得到存在!学生也因自己思维的存在,而感受到自己的课堂存在。
2、在经历数学思考、数学困惑、数学领悟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课堂成长。
成长在哪里?成长,就在没有意识到形成思考的变化中;成长在哪里?成长,就在数学思考到数学困惑的过程中;成长在哪里?成长,就在数学困惑到数学领悟的喜悦中……3、在交流、合作、评价中,引导学生互学互助、悦纳自我、接纳他人。
以小组合作发言,代替学生个体发言,让更多的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关怀,从而慢慢养成对自我生命的悦纳以及对他人生命的欣赏。
五、让学生在比赛中增长自信六、让学生在求知欲望中探索善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是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所应创设的最佳心理环境。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前,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认识钱吗?关于钱的知识,你们懂多少?回去多请教爸爸妈妈,下节课我们要学习‘认识人民币’,比比看,谁是下节课的‘小博士’!”三言两语已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非学不可”的欲望。
学生们有的参阅课本,有的请教家人,有的甚至到银行去咨询专业知识。
当学生掌握了相关资料后,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个个跃跃欲试,上课时劲头十足,有疑问的在课堂上交流,掌握一定知识的在课堂上一展风采。
下面是教师出示课题后,生生间、师生间的问题交流:“人民币为什么要分成元、角、分?”“美国钱能不能换中国钱?”“钱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大人有钱而我们小孩没钱?”“老师,我考考你,你知道应该怎样识别假币吗?”“外国有没有人用人民币?”大家各抒己见,互助借鉴,互为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这也是他们积极探索精神和强烈求知欲望的表现,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加以扶持和鼓励,并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幼稚甚至荒诞的问题,因为这其中可能蕴涵着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七、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教师们的摸索,发现虽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但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有意识的把“两纲”教育始终贯穿与教学之中,这样才符合学生数学学习与生命教育的和谐发展。
这样的教学才是学生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