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潍坊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潍坊一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

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晚风徐来,轻轻地滑过树稍、草尖、树们、草们就腰脊.闪晃,摇曳.着缥缈的梦。

河水迤逦着金色的光,浪花拍击着堤岸的碎石,弹奏着(清纯/清醇)的音符,唱着欢快的歌谣;还有鸟儿的鸣啾.与狗吠、牛哞、羊唤一起喧响,构成了草原的绝唱。

薄薄的雾气氤氲.,轻拂着盘树的虬枝,清丽的河水充盈着①。

两岸茂密绵延的红柳,烂漫成了火焰,尽情燃放,(显示/昭示)着生命的倔强与执着。

星星点点,灯火亮起,归牧的牛羊走在回答的路上,②,劳做..的乡民们陆陆续续地收了工,一天的忙碌与疲惫..画上了句号,人们荷.锄背草,扛袋提筐,脸上挂着串串晶莹的汗珠,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

1.文中加点字的注意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脊(jǐ)摇曳 B.啾(jiū)劳做C.氲(wēn)疲惫 D.荷(hé)洋溢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清纯昭示憧憬 B.清醇显示憧憬C.清醇昭示希望 D.清纯显示希望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B.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②阵阵蹄声奏出动听的诗行C.①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岁月沉淀的味道②阵阵蹿声奏出动听的诗行D.①岁月沉淀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花草的味道②动听的诗行在阵阵蹄声中奏出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一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聚众赌博已经蔚然成风....,这无疑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巨大的阻碍和危害。

B.目前在通讯行业只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分庭抗礼....,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市场竞争格局。

C.在公司表彰会上,财务部长的话无意中揭了他的短,他越听越冒火,到后来气冲霄汉....,与财务部长当场争执起来。

D.路遥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凡脱俗的才华为我们创造了一笔独特的精神财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改革不能只凭一腔热情,在改革前要对方案认真总结,严格论证,小心试验,并取得各方共识,方可推行。

B.江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印有“墨梅”图案,寓意有“梅花得自苦寒来”之意,表达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赞誉。

C.把“不忘初心”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D.《永远在路上》是一部展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成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是廉政建设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措施。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纵观中西古代艺术史,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理性精神。

中国从先秦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到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唐代韩愈等人的“文以明道”,到宋代程朱理学的“言理不言情”,弘扬的都是理性精神。

这种理性,不仅仅表现为纯粹的哲学思辨,还表现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鲜明地倡导人的理性精神。

他的名言是“美德即知识”,每个人都应该有知识。

在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更是强调理性性知识的作用,他在《理想国》中就把培养哲学家作为社会的头等任务。

苏格拉底所开创的雅典学派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正宗,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成了西方文化传统包括艺术传统的精髓。

不只文学艺术,其它艺术也体现了这一理性精神。

建筑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音乐舞蹈等表演不去逼真创造幻觉的真实,而是更多诉之于理解、想像的真实。

这明显高扬的是人类的理性精神。

人类理性精神的高扬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

人来到这个社会,就一定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

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意识,不同的意识导致不同的面孔。

社会角色规定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以及相联的行为模式,预定了牌该位置上的人的言谈举止的基本准则。

在儒家思想起主导作用的中国艺术王国中,人的角色意识非常强烈: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孔孟制定的这些道德规范成为每一个人的行动准绳。

在社会责任和“自我”发生冲突时,人们首先服从的是前者。

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王昭君因爱国纵身投江。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程婴以父子的死来救孤独及全国的孩子;而公孙杵臼则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使程婴父子活下来。

在面临生死的重大的时刻,他们几乎都不存在心理上的冲突,都没有“自我感情”的考虑;考虑的只是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某一地位并由此而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人说,中国人是重社会而轻自我,西方人是重自我而轻社会,。

这并不准确,起码在古代社会不是这样。

荷马史诗中的氏族首领大部分都是勇敢无私的。

阿喀琉斯的母亲曾经预言,他可能有两种命运,或者过和平生活而长寿,或者在战斗中早死。

为了得到荣誉和尽职,他选择了第二种命运。

赫克托尔的妻子规劝丈夫不要上战场,他响亮地回答:“保卫特洛亚是我的职责。

”中西方古代艺术所揭示的人的社会角色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层认识。

人一生下来,就首先面临着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问题。

人的角色意识是处理好这种关系的中介因素,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平衡的必要环节;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都是从中产生的。

它高扬的是人的自觉性,是人的理性精神。

当然,高扬理性既有正价值,亦有负价值。

人一切从社会要求出发,扮演好自己所充当的社会角色,势必把自己看成是具有群体生死需要、有伦理首先自觉的个体;势必以理驭情,以社会利益来压制个人的欲望。

这样,个体的主观情感、本能欲望被排斥在精神生活之外;合理的要求常常被当作有害的东西而加以压制,个人的创造探索也往往被视为异端而遭扼杀。

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艺复兴史纲》,有删改)6.关于“理性精神”,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理性精神是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古代中西方艺术家们都积极弘扬和倡导这种理性精神。

B.理性精神表现出的纯粹的哲学思辨,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中也有体现。

C.理性精神在古代西方也很受推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就是西方文化传统的精髓。

D.理性精神不只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在建筑、音乐、舞蹈等其它艺术领域也有明显体现。

7.下列关于“社会角色意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意识又让人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社会上。

B.王昭君、程婴等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角色意识,反映出儒家道德规范已成为他们的行动准绳。

C.阿喀琉斯最终选择在战斗中牺牲的命运,体现了他作为氏族首领“勇敢无私”的社会角色意识。

D.人们只要有了社会角色意识,就会产生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用苏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识”和柏拉图强调培养哲学家的看法,阐明了古代西方也注重倡导理性精神。

B.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法,用中外古代故事证明正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让人产生了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境界。

C.屈原投江自尽,介子推割股奉君,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D.文章第五段在前文论证调拨理性精神具有正价值的基础上,又辩证分析了其消极作用,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C.仲尼适.楚适:游学D.则失者锱铢..锱铢:很小的重量单位,此处指很少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失其所.与,不知B.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长于.水而安于水州司临门,急于.星火D.虽.天地之大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B.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C.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D.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梁丈夫之所以能在消遣畅游无碍,是因为他顺而不逆,达到了“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境界。

B.佝偻丈人认为循序渐进是能够轻松粘到蝉的关键,而孔子则从他身上看到了专心致志的重要作用。

C.“处石入火”的人堪称“和者”,他能做到物我一体,与外物高度融合而不为外物所伤害和阻碍。

D.本文通过有趣的故事、采用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我们有启发意义的抽象道理。

第Ⅱ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

察子,则人也。

请问蹈水有道乎?(5分)(2)用志不分,乃拟于神。

其佝偻丈人之谓乎!(5分)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点绛唇·咏梅月①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

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

君知否?雨僝②云僽倦,格调还依旧。

【注】①南宋淳熙十五年冬,词人赴江西探望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返回后写下此词。

②僝(chán):折磨。

与“僽(zhòu)”同义。

(1)分析上阙“水边清浅横枝瘦”中“瘦”字的表达效果。

(4分)(2)“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诗经·关睢》中“,”两句,表现男子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日夜思念。

(2)杜甫《登高》中“,”两句诗写出了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手法细致人微地描写楼阁廊檐的两句是“,”。

五、(12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用四个词语概括中华文明的四个特征。

(4分)回顾历史,能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诸多优秀、深邃的特征。

中华文明的中和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华文明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与周围互相补充,吸收,融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开明的中华文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二是广开言路,三是举贤授能,四是以法为准。

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了无数次的革新,而每一次革新都带来长足的发展,正如《周易》所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17.阅读下面这首英语诗的译诗,完成后面题目。

(4分)我以前来过里但何时或如何我不知道我知道那门外的绿草香甜的味道,叹息声,还有岸边的灯火【附】英语原诗:I haveBeen hereBefore/But when or how ICannot tell/I know the grassBeyond theDoor/The sweet keen smell/The sighing sounD.the lightsAround the shore 有人以古诗的形式将译诗的前两句进行了改写,请参考这两句改写后两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