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危险源识别

建筑工程危险源识别

5
建筑业危险源可定义为: 在建筑施工活动中,可能导致施工现场及周围社区内
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等意外的潜在 不安全因素。 建筑业重大危险源可定义为:
具有潜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可能造成人员群死群伤、 火灾、爆炸、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以及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 响的部分分项工程的施工活动及设备、设施、场所、危险 品等。
四级破坏性的
危害后果 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破坏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但可排除和控制 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需立即采取控制措
施 造成人员伤害以及系统严重损坏
14
3、在我国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中规定了一些危险源的 危险等级,按坠落高度分类。国标 GB33608-83按坠 落高度(即与基准面的高差)把高处作业(坠落事故危 险源)划分为4 级:
9
(3)触发因素 1)人为因素 2)物的因素 3)环境因素 4)管理因素
10
二、危险源的分级 危险源分级一般按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转化为事故
的可能性大小与发生事故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危险源分 级实质上是对危险源的评价。
11
美国的海因里希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研究了事故发生频率与 事故后果严重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处理得出 结论,在同一个人发生的330起同种事故中,300起事故没有造 成伤害,29起造成了轻微伤害,1起造成了严重伤害。即,事 故后果分别为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无伤害的事故次数之比为l: 29:300。
作业场地杂乱 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 其他
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
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
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面滑
冰雪覆盖
地面有其他易滑物 贮放方法不安全
环境温度、湿度不当
28
(3)环境因素: 主要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包括施工生产作业的温度、湿
度、噪声、振动、照明和通风换气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 社会的软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因素或人的因素。
大道无境·诚以修远
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公示、监控、消项
四川大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程部
1
机具伤害 5.90%
起重伤害 7.02%
坍塌 14.83%
其他 8.13%
高处坠落 47.37%
物体打击 16.75%
施工现场安全事故比例图 (按照事故类型划分)
其他 41.79%
模板 7.50%
洞口和临边 20.41%
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 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
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 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 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
未戴护目镜或面罩
在必须使用 个人防护用 品用具的作 业或场合中 ,忽视其作 用
未戴防护手套 未穿安全鞋 未戴安全帽 未佩戴呼吸护具 未佩戴安全带
其他
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边作业穿过肥大服装 不安全装束
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是戴手套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23
(2)物的因素: 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 物的不安全状态(通常称为隐患),是指机械设备、物
脚手架 12.44%
塔吊 9.41%
施工现场安全事故比例图
(按照事故发生部位划分)
基坑 8.45%
内容提要
1 建筑工程危险源 2 建筑工程危险源辨识与控制 3 施工现场公示牌标准做法
4
1 建筑工程危险源
1.1危险源的基本概念
一、危险源的定义 现行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001-2011)中对危险源的定义为:可能导致伤害和(或) 健康损坏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也就是说,危 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从造成伤 害、损失和破坏的本质上分析,可归结为能量、有害物质 的存在和能量、有害物质的失控这两方面,即能量的以外 释放。
经济损失的事故。
32
二、危险性较大工程 1、危险性较大工程的概念 危险性较大工程是指建筑工程在施工工程中存在的、
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群死群伤或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分 部分项工程。
33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 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中,根据不同的指标, 将危险性较大工程分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和超过 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两级进行控制,对前者要 求施工单位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落实到位;对后者 要求施工单位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对安全 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
6
1、事故形成条件 事故是一种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幸后果的意外事件。
为了防止事故发生,首先必须进行正确的事故归因,即 弄清事故发生的原因,了解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 程。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消除、控制事故因素来 防止事故发生,保证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在事故理 论中,事故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有遭受破坏的对象,即承受因素; (2)有引起破坏的能力,即破坏因素,这是基本条件; (3)两者相距很近,能相互影响。
督和联络、禁忌作业等。 5、对来自相关方(供应商、承包商等)的风险管理的缺陷,如合
同签订、采购等活动中忽略了安全健康方面的要求。 6、违反安全人机工程原理,如使用的机器不适合人的生理或心理
特点。
30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 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 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 危险源在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 出现时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和约束条件状态。包括: 1)储存条件,如堆放方式、数量、通风、隔离等; 2)理化性能,如温度、压力、状态、闪点、燃点、爆炸极 限、有毒、有害特性等; 3)设备状态完好程度,缺陷、维护保养、使用年限等; 4)防护条件,如防护措施、故障处理措施、安全装置及标 志等; 5)操作条件,如操作技术水平、操作失误率等; 6)管理条件,如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计划等。
防护装置调整不当
坑道掘进、隧道开凿支撑不当
(防护不当)
防爆装置不当 采伐、集材作业安全距离不够
爆破作业隐蔽所有缺陷
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 其他
25
设备、设施
、工具、附 件有缺陷
物的不安全状态
设计不当、结 构不符合安全 要求
通道门遮挡视线 制动装置有缺陷 安全间距不够 拦车网有缺陷 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 设施上有锋利倒棱
12
1、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将危险源划分为六级,见表。
级别 A B C D E F
事故出现可能性 非常容易发生
容易发生 较容易发生 不容易发生 难以发生 极难以发生
13
2、按事故危险程度划分危险源等级 危险源等级按危险源转化为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划 分等级,详见表。
级别危害程度 一级可忽略 二级临界的 三级临界的
无个人用品、用具 所有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
照度不足
照明光线不良 作业场地烟雾尘弥漫视线不清
光线过强
生产(施工
)场地环境 不良
通风不良
无通风 通风系统效率低 风流短路 停电停风时爆炸作业
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爆炸作业
瓦斯超限
27
其他
生产(施工
)场地环境 不良
物的不安全状态
作业场所狭窄 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 采伐时,未开“安全道”
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 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31
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根据2007年4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
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按造成的人员伤亡或 者直接经济损失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 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质等明显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 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机械设备、零部件等由于性能
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
24
物的不安全状态
(无防护)
防护、保险 、信号等装 置缺乏或有 缺陷
无防护罩 无安全保险装置 无报警装置 无安全标志 无护栏或护栏损坏 (电气)未接地 绝缘不良 风扇无消声系统、噪声大 危房内作业 未安装防止“跑车”的挡车器或挡车栏 其他 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
29
(4)、管理缺陷: 1、对物(含作业环境)性能控制的缺陷,如设计、监理和不符合
处置方面的要求缺陷。 2、对人的失误控制的缺陷,如教育、培训、指示、雇佣选择、行
为检测方面的缺陷。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的缺陷,如工艺、技术错误或不当,无作
业程序或作业程序有错误。 4、用人单位的缺陷,如人事安排不合理、负荷超限、无必要的监
一级:2~5m; 二级:5~15m; 三级:15~30m; 特级:30m以上。
15
三、危险源的分类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安全科
学理论把危险源划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两大 类。
16
1、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有害物质的意外释
放是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 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能量载体)以及有害物 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
操作失误、
忽视安全、 忽视警告
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作) 奔跑作业 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 机械超速运转 违章驾驶机动车 酒后作业 客货混载 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 工件坚固不牢 用压缩机吹铁屑 其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