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4-65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 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 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疑点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可以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如果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力,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
在此基础上,自然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你的哪个手指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拿出尺子,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2厘米?3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练习本,看它有多宽。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手指、尺子、练习本这些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直观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二、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都学会了用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来测量一下讲台的长度。
这样测量方便吗?
教师出示米尺,如果用它来测量呢?教师示范用米尺来测量讲台。
用哪种尺子量方便一些?为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用直尺测量与用米尺测量两种测量方法,感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体会选择的重要性。
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时候,用直尺来量,用厘米做单位,如果我们要量讲台或者更长的物体的时候,我们就要用这种尺子——米尺。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
三、新课。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
度是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1米。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1米的实际长度,直观感受1米有多长。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1米有多长?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同桌比划1米有多长。
④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从我们周边的物体中寻找1米,将数学直接运用于生活之中,这些物体大多数是估计,由此可以说一说“估计”与“实际”的区别。
(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米尺。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l米有多少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l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设计意图:在上节课“数大格”的基础上,这节课可以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大格,也就是有多少个1厘米。
大单位与小单位之间的进率需要联系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多多体会。
2.试一试
(1)明确要求:用米尺量。
(2)示范方法:每量出1米,做好标记,再接着量,一边量一边数,有几个1米。
注意表述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米尺,往往不止1米,有的小朋友会直接拿左端到右端去量,这是错误的,所以在示范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做标记”!避免出现
所量物体的不准确性。
四、巩固练习
1.第2题
指派学生操作。
其他同学观察。
点评操作过程。
2.第3题,
先估计,说明思考过程,再测量。
说说自己估计的怎么样?
3.第4题
先测量身高,再测量1庹。
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4.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回顾这节课与上节课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说一说,加深对1米的认知结构,从而了解1米与1厘米的区别。
板书设计
l米=10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