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三要素:一、论点(证明什么)二、论据(用什么证明)三、论证(怎样证明)(一)论点1、找论点:找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即: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怎么做。
应该隐忍负重”;“难道阅读不是愉悦的吗”不是论点,可转述为“阅读是愉悦的”。
“美德与勤俭”不是观点,而是论题。
③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全文,统帅分论点);分论点有N个只能统帅某一个或几个段落。
2、论点位置:先看标题——再看段首——后看段尾——浏览段中——没有,根据全文概括。
3、练习:,不是画“×”,可转换的转换。
①《一本通》P286《让有些话穿耳而过》()②《一本通》P288《切不可捧杀英雄》()③《一本通》P290《成熟的稻谷会弯腰》()④《一本通》P293《阅读的愉悦》()题二: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型例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例②心理学家认为,普通人与成大器之人,除了在勤奋、天资、机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之外,面对人生种种际遇,能否沉住气,宠辱不惊,也是二者的一个重要区别。
特别是一些所谓大器晚成者,在他们走向人生辉煌之前,都有沉着面对现实、长期奋斗的经历。
如此看来,沉住气者,方能成大器。
题三:篇末点题、卒章显志型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如滔滔长河,若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唐诗宋词,都将在后人的世界里湮灭无迹。
在所有的伟大发明中,最重要的当属文字。
②③④⑤⑥⑦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
我们不能以游戏的心态对待书写的随意和错误,而应当敬重汉字,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书写、传承下去,为五千年的文明史续写新篇章。
题四:根据各个分论点,整合归纳出中心论点。
如《一本通》P298《匠人与大师》的论点:P293《阅读的愉悦》的论点:题五:补充论点人生犹如连绵的山脉,有峰峦也有沟谷。
“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苹果公司原总裁史蒂夫·乔布斯的人生信念,他凭着iphone、ipad产品的畅销实现了自己“改变世界”的梦想。
但正是这样一位影响全球的天才,也曾陷入长达近11年的人生逆境。
在这段人生逆境中,他遭遇了三次重大的挫折。
先因决策失误而被董事会赶出自己创立的公司,接着因开发NEXT电脑没有销量而被人嘲笑,后来又因他对皮克斯公司产业定位不准而成为市场的笑料。
但在逆境与挫折面前,乔布斯能够沉住气,坚守人生信念,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终于使得皮克斯的电脑动画大获成功,最终以丰厚的资产与超人的智慧,重新回归苹果公司,引领苹果实现了“改变世界”的梦想。
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它能够统率全段的论证内容。
(2分)答案:(二)论据1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2、练习:题①:勤出智慧。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
可他不气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
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
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用简要语言概括文段中的两个论据:论据①:论据②:你能不能再分别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和一个道理论据,用以证明“勤奋出智慧”的观点。
事实论据:人物+事件+简评道理论据:题②、下面哪则材料能证明“只有深入思考才能享受思考的乐趣”的观点,为什么?(3分)【材料一】有一天,牛顿看到一个苹果落到他的脚边,他就想,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向地面呢?为什么苹果不向外侧或向上运动,而总是向着地球中心运动呢?地球是不是对苹果存在着一种向下的拉力呢?牛顿细致的思考促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正如牛顿自己所说:“我的成功归功于静心的思考。
”【材料二】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牛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驱使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为此,他进行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实验。
其间,他历经失败,受人嘲笑,但他仍坚持不懈。
一次偶然的苹果落地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答:题③、下面哪一则材料能够作为这段的所论观点的论据,请说明理由。
(3分)那些春风得意者,一帆风顺者,升官发财者,胜券在握者,没有一个不膨胀的。
不过,有的人把握得住自己,得意而不忘形;有的人沉不住气,头脑一热,让人不敢恭维。
A.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年幼时因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
但是她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
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掌握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B.周瑜年少得志,事业有成,婚姻甜美,羽扇纶巾,意气风发,但也仍然精心研究兵法,专心战事,丝毫不敢懈怠,力保吴国平安。
C.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虽然受到了秦桧的百般迫害,但直到屈死于风波亭,始终对国家忠心耿耿,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敬佩。
判断:理由:题④首段材料有何作用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
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3分):①列举周总理的故事(举例论证),引出论题,提出论点;②作为论据,充分证明“宽容是美德”观点;③激发阅读兴趣,增强可读性。
同类题型:①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意趣的奇言妙语。
有次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
”②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问:第①段事例的作用是什么?①②③(三)论证1、论证:用论据材料证明观点的过程。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作用举例论证:本段举了…例子作论据,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观点比喻论证:把…比喻成…,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证明了…论点道理论证:本段引用…名言,富有权威性地/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对比论证:将…与…对比,强调突出/有力的证明了…观点注意:不要混淆说明文术语: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引资料具体说明……⑵分析论证过程≠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首先、其次、再次、最后),是否有结论。
例: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
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却无法呵护你的下半生;儿女能够陪伴你的下半生,却不可能参与你的上半生……你无法在所有的时空里称心如意拥有你想要的全部天伦之乐,就像一只鸟无法在每一个季节都拥有自己优美的歌喉。
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有了“香九龄,能温席”的孝行;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慨叹……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充塞着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答:本段文字首先提出要“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这一观点,接着举例论证,举了家庭生活的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最后,道理论证,引用古人的观点来得出“我们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始终,我们一定要珍惜”的结论。
2、练习:题1、指出下面各句的论证方法①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③如果周围是冷风冷雨,或许我们真的永远对地倒在那里,再也爬不起来,但倘若这时耳畔传来一句“你能行”,即使这声音非常细微,我们也会知道怎么去面对失败。
——④鼓励不是鲜花,也不是太阳,但它却可以是一滴甘露……——题2、《一本通》P287《让有些话穿耳而过》从行文结构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间的关系是T2以第四段为例,分析论证过程。
(参考《一本通》答案)答:题3、《一本通》P298《匠人与大师》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提示: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全面性),充分有力+深入浅出地(2个效果词)证明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观点句写出,不可架空)的观点。
分析:有人误将“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当做举例论证,那如何区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呢?(四)议论文的语言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⑶词序;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1、谈对句子的理解:找到指代,还原喻体。
例:《一本通》P290谈谈对“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
2分答:例:《一本通》P298《匠人与大师》段3“瓜地”“一个一个去摘瓜”“提起一根瓜藤”分别指什么?答:2、不能去词或调整顺序:语言或论证严密、精当、逻辑性强例: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
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
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
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
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怎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改进的机会,始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问: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2分)答:2、填空,与段落一一对应;或根据句意例: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最为关键的事情,就是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有所创见。
否则,书读得再多,也只不过是【甲】,方法刻板,不知变通;【乙】,读了一些无实际用处的书;【丙】,不懂得将书中的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