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实录及听课记录一、回顾单元要素,总结《麻雀》写法。
师:这周开始,我们进入了习作单元的学习。
习作单元,顾名思义,就是教我们——生:习作的。
师:是的,而且是教我们写——生:事情。
师:(板书:事情)教我们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补充板书)我们昨天学习的《麻雀》这一课,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将这件事写清楚的?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出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板书)是的,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就能把一件事写清楚。
那作者屠格涅夫又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呢?生:作者写出了他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
师:他看到了——生:小麻雀的弱小无助,猎狗的凶猛老练,师:他听到了——生:老麻雀绝望的叫声。
师:他想到了——生:母爱的伟大。
师:写出自己看到、听到和想到的,就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寻《爬天都峰》的写作奥妙,看看这篇课文又是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
(板书课题)二、探秘之一:初识黄山,初问选材。
师:天都峰在我国有名旅游胜地——安徽黄山。
有人去过吗?(学生纷纷摇头)没去过,不要紧。
听我介绍介绍。
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我们一一去领略一下。
(出示图文:黄山奇松)黄山松奇在哪里?生齐读:黄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
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师:千姿百态,果然是奇松。
(出示图文:黄山怪石)默读文字,谁来说说,黄山石怪在哪里?生: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
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
师:更奇妙的是同一块石头,不同天气,从不同角度去看,都各有韵味。
真是——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出示图文:黄山云海)黄山的云海又绝在哪里?生:以峰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
师:登上封顶,还给人“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感,绝!师:(出示图文:黄山温泉)黄山”四绝”第四绝温泉,久旱不涸,水质纯净,可饮可浴。
传说轩辕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还童,羽化飞升的,故又被誉之为”灵泉”。
孩子们开始心驰神往。
师:说到这里,我有个疑问:这么多美景,这么多好看、好玩的地方,都是游客们喜欢的,想看的,作者都不写,为什么要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呢?生:因为这单元都是写事情的文章啊。
师:可是,作者写文章又不是为了我们的教材写的,他写的时候并不知道会被选进建材啊。
生:……是他觉得这件事对他更有意义吗?师:没关系,我们把这个问题先放下,学完课文,或许就有答案了。
三、探秘之二:理清结构,初话构思。
师:昨晚已经预习课文,请三位同学来读人物语言,其余同学读旁白,边读边听边思考:作者爬天都峰,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湛鹏轩读老爷爷的话,王紫洋读小女孩的话,陈沐江读爸爸的话)师:了不起,角色感很强。
谁来回答?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生:按“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师:不错。
(板书)爬山前,就是事情的起因,是课文的那一部分?生: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师:听到爸爸要带“我”去黄山,“我”心里有活动吗?有对话吗?出发前,有准备吗?在旅途中,有故事吗?为什么这么多事情都不写,只是简单的一句“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生:那些与本课要写的没多大关系。
生:不是重点。
生:因为你说过,作文不等于事情!师:给你点赞!(板书:作文≠事情)开头要简洁,迅速入题。
四、探秘之三:抓住特点,往下联想师:课文哪一段你觉得写得好?为什么?生:第二自然段。
生:为下文做铺垫。
生:作者作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作者写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生:写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
师:换做我们写,可能就是“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封顶这么高,石级这么陡,我爬得上去吗?”作者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生:他运用修辞手法,把这两个特点写得生动。
生:他还写出了自己的联想。
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说过,要写得形象、生动、好玩,就要——生:把一个事物比喻成另一个事物,还要接着往下写。
师: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作者是这样写的吗?生仔细品读。
师:光说不练假把式。
出示:华山苍龙岭图片。
“啊,华山的苍龙岭真__,____。
”生:啊,苍龙岭真高真险,人在上面走,就像在空中踩钢丝一样,随时有可能掉下来。
师:出示:秋天金黄的梧桐叶。
“啊,秋天的树叶______”生:啊,秋天的树叶真黄啊,就像金灿灿的黄金,在摇钱树上向我们招摇。
生:啊,秋天的树叶真诱人,就像涂了黄油的鹅掌一样,让人垂涎欲滴。
师小结:要把事物写得生动,就要把一件事物想象成另一件事物,再顺着往下想。
五、探秘之四:说话句、留白,再探构思。
师: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作者爬山的过程?生:2-7自然段。
师:有些奇怪啊!写爬山过程,重点不应该在如何爬吗?可是,2-7自然段中真正写爬山的,却不多。
找到了吗?生:只有6、7自然段,两句话。
师出示文段,生齐声朗读:;;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师: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都怀疑自己爬不上去。
大家想想,他爬山的过程顺利吗?生:不顺利。
师: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生1:可能爬着爬着,脚下一滑,差点摔倒。
生2:可能有小动物跳出来捣乱。
生3:可能遇到一个超陡的坡,他需要死死拽住铁链,铁链把手都勒红了,甚至磨破皮了。
生4:太辛苦了,他都没力气了。
回头一看,天,这么陡?腿都发软了。
生5:他甚至不想爬了,想要放弃,下山算了。
……师:可是,这么多的困难曲折,他都没写,他只写了“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一个省略号,就把大家所说的全省去了,为什么呢?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师:写爬山过程,大部分笔墨放在了哪里?生:对话。
师:出示对话。
生自由朗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生眉头紧锁,茫然地看着老师。
师:在刚才说到的困难里,什么困难最难攻克?生(若有所悟):是害怕,是他自己!师:是啊,累了,可以休息;太险了,可以小心点;可是内心害怕了,想放弃了,该怎么办?生:需要鼓励。
生:哦!我明白了!作者之所以重点写对话,就是因为她从和老爷爷的对话中汲取了力量。
师:那我们来读读对话。
(出示3-5自然段。
)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我们已经知道说话句写得好,秘密在提示语里。
看看这三句话的提示语,有哪些特点?生:表示“说”的提示语不一样,用到了“叫”“问”“说”。
生:提示语里有逗号,写出了人物的动作。
师:是的,掌握了这些秘诀,你也能写好说话句。
师: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我”听了后,会怎么想?生:老爷爷年级这么大了,都来爬天都峰,我一个小孩子怕什么!我也一定能爬上去。
师:很真实。
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写呢?生:留白,供读者想象。
生:因为他接下来就写了他奋力爬山。
师:也就是接下来他写到的内容充分提现了他此时的内心活动,所以这里不写。
你们还记得朱伊琳上次的佳作《吃青菜的小妙招》吗?文中,她写她告诉妈妈一个小妙招,却并没有写出妙招是什么。
为什么呢?生:因为后面她就写了妈妈是怎么做的。
如果前面说了妙招,后面写就重复了,没意思了。
师:朱伊琳是高手啊!她早就了解到了这个妙招呢——如果在后文会写到自己的做法,前面的想法就可以留白。
这样会给读者留下悬念。
你们还在电影电视中是否也看到过类似的处理?生:坏人密谋坏事的时候,就往往只看见嘴巴动,没有声音了。
后面看下去就好紧张,好担心,不知道他们的阴谋是什么?能不能被识破。
师:看来,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编剧和作家们都在运用这一秘诀——留白。
(板书:留白之美)师:“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爬上去了。
到底是怎么战胜自己的?是经过了反复尝试,还是想起了什么名言?或是有谁帮忙?生:是老爷爷的话和老爷爷爬山鼓励了他。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后文中有答案!我们来读读“爬上顶峰后”这三部分。
(出示课文8-10)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找到答案。
生:我找到了,答案在爸爸的话里:“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老爷爷感谢“我”——生读:“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师:我感谢老爷爷——生读:“我是看您和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师:所以爸爸总结道——生齐读: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他们从对方身上汲取到的力量是——生:勇气!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作者写爬天都峰,不把笔墨重点放在爬山过程上,而重点写对话吗?生:因为在对话中,他们汲取到对方的力量。
师:回到上课之初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不写黄山之美,而是选择写爬天都峰这样一件事吗?生:因为这件事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他约会了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了自己。
师: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仅仅是这次爬山让他战胜了自己吗?生:不!应该会影响到他一生。
再遇到其他困难,他也能从身边的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战胜自己。
师:所以,他选择写这件事——生:这件事对他意义非凡。
同时,他还想告诉大家这个方法。
程瀚翔: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不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吗!师:为你们点赞!我们各有所长,只要你愿意,就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汲取力量!六、探秘之五:联系实际,感悟明理。
师:生活中,你也有过或者见过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经历吗?生:我有过。
我和易子轩去攀爬,一开始,我爬得快些,易子轩本来爬不动了,看到我爬得快,突然来了力量,奋力爬了上去。
我本来回头一看,这么高,腿开始发软了。
但仰头一望,看到他爬到顶了,我好像突然有了力量,也爬了上去。
生:我妈妈恐高,我想去坐摩天轮,她一开始不敢,但为了陪我玩,又担心我害怕,就硬着头皮坐了上去。
我呢,以为很好玩,但上去才发现那么高,心里害怕起来。
我知道妈妈恐高,把害怕藏在心里,鼓励她。
这样,我们后来就不害怕了。
……师:其实,最近,我们班部分同学组群背诵《山海经》不也是如此吗?有没有人今天不想背了,但看到别人都背了,也鼓起劲背出来了?(几个孩子纷纷点头。
)有没有谁原本背得不熟练,磕磕巴巴的,但听了别人背得流利,就下决心再反复读,终于也流利地背诵了的?(孩子们相视一笑,用力点头。
)这,不就是从同学身上汲取力量吗?(出示微信群截图)其实,杨老师也是这样呢!我也和学校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队学习,每天读书、练字、写文。
我们总是相互鼓励,相互监督。
当我觉得累极了,想要放弃时,看看朋友们对我的鼓励,就能坚持下去了。
今天,杨老师要告诉大家一句话(板书):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依靠团队的力量,我们才能坚持下去,获得更大的力量,更大的进步!生:齐读并抄写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