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2019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技巧这类题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到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表达技巧),很多同学意看到这三个概念,脑袋都大了。

这三个概念怎么区别呢?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费心费力去做严格细致的区分,只要掌握三个基本方面就能够了。

第一方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我们在初中就掌握的东西。

就近几年高考热点来看,要重点掌握描写、抒情。

描写要注意动与静、虚与实、正与侧、点与面,抒情要注意直接与间接,尤其要注意景物与感情的关系(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这在古诗鉴赏中也经常出现。

第二方面,修辞:常见的修辞作用一定要清楚:比喻,生动具体,给人鲜明深刻印象,以浅显常见事物说明深奥道理,深入浅出;比拟,生动形象,引起情感共鸣;借代,突出形象,具体生动,引人联想;夸张,引起读者感情共鸣,给人启示,因人联想;排比,整齐匀称,语势强劲,说理透彻,抒情酣畅;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概括力强;设问,引人思考,文起波澜,反问,与其强烈,激发感情。

第三方面,象征、联想、照应、悬念、伏笔等等写作手法以上能够作为理论性的东西,大家一定要清楚掌握。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嘛,有了粮,如何做成饭呢?很容易,具体作题时,首先判断,作者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技巧、写作手法),这应该不是难事。

然后分析这个手法作者如何用的,比如作者把什么比做什么,作者把什么拟人化。

然后,分析一下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怎样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在做现代文阅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某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要回答好这类题,一些结构术语要很好掌握;铺垫、伏笔、照应、抑扬、波澜、线索、倒叙、插叙等等。

我们还能够结合段落位置来分析其作用。

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为下文埋下伏笔。

文章中间,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启示。

注意:在具体使用时,还是要根据文章内容,具体作答,不要言之无物。

现代文阅读——“作用”“好处”的解答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如2004年全国卷Ⅱ的第18题:”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如2004年全国卷Ⅳ的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使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2004年天津卷第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又如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和平时的训练题,“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几个方面: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宁夏卷》第12题: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广东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很多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宁夏卷》第12题答案为: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山东卷》第19题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广东卷》第16题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辽宁卷》第17题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能够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

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二、末段的作用《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

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

“这样的烟花”不但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

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长远,激发人们思考。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如四川卷的这道题,这个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也就是“看不懂”。

其实,“看不懂”正是道出了这个句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

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此外,既然这个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相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

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

三、中间段的作用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A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2001年上海试卷第㈢题的甲段,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而在描述之前,先在第3段中赞美大海的宽广与汹涌,那么,面对第13题"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的作用是什么"的提问,其作用恰如参考答案所说:烘托"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

B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如2004年全国卷Ⅳ选文《痛哭和珍》第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

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衬。

再联系选文中 "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描写作者自己的语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2003年全国卷的选文《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根据题目,先找到第四段,发现它是选文中最长的一段,当属较长的中间段,而且叙写的正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乡土情结,所以,它的作用和好处理应是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的基础上再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发挥。

那么看看答案,果然如此:①把乡土情结提升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理解,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四、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所以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使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

如2000年卷第22题第(1)小题"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的参考答案即为:“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每种人称的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增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体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五、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

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

如2004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6段开头有一句景物描写:"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

"其作用正好是用"落日的惨红"衬托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苦难而悲惨的命运。

而《那一束伴地莲》在写母亲背着孩子寻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之一就是"用明月积雪的明亮洁白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瑕"。

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如《野猫》有两段写景,其一是描绘希洛涅森林优美的自然风光,其二是描写欢快热闹的春游场面,其作用正是为了反衬老妇人命运之悲惨和晚景之孤寂。

值得注重的是,有些景物往往具有两面性。

如上文所述《那一束伴地莲》的明月积雪,固然因其明亮洁白而堪称美景,但在数九寒冬的深夜,它又何尝不是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呢?所以,其作用之二就是表现母爱的伟大,而这正是景物勾勒环境与反衬作用的综合。

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如《微山湖上静悄悄》,开篇就提出"这(指微山湖)是个在野的湖"的基本观点,然后连续插入"收留殷微子" 、"接纳张子房" 、"汉朝出高士"三段史实,那么,这三段史实的作用就是举例证明开篇的基本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