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社会学概述1、产生的社会背景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农民分化加剧,农民组织格兰其,全美农民协会为保护农民利益进行斗争。
怎样认识农村,怎样协调城乡利益,历史进程催生着农村社会学。
快速工业化带来美国农村社会的危机。
2、农村社会学产生的两条途径(1)政府的反应:西奥多罗斯福和贝利农村调查、胡佛聘请专家开通农村调查、批准设立州立农业试验室和农学院;(2)学者的反应:a.1894年文森特斯摩尔《社会研究导论》中论述农村社会学;b.1894年亨德森“美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环境”课程c.1906-1912年吉丁斯指导博士生开展农村社区研究;d.1915年葛文宾《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解剖》e.1916年吉勒特《农村社会学》教科书f.索罗金齐默尔曼《农村-城市社会学原理》3、研究对象(1)多种观点分析:乡村居民的社会化、乡村社会组织、乡村社会群体、乡村社会心理、乡村社会问题;(2)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证:a.“差序格局”理论;b.个人—群体—社会的关系;(3)研究内容: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变迁;(4)与几门相邻学科关系a.与普遍社会学关系:一般与个别关系;b.与农业社会学关系:农业社会学包括在农村社会学,是它孕育的一门学科;c.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4、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举例说说明)(1)理论意义:更好的认识农村社会结构与运行规律;为促进社会学学科成长提供帮助。
(2)实践意义:为改革开放出现的社会问题探求适宜的解决途径;开展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理论咨询研究;为城乡关系提供详实资料和方向性的理论依据;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社会建设打下基础。
5、关于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研究方法性质结果中国经济派:生产力农村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化失败中国农村派:生产关系没有资本主义化胜利6、乡村建设运动定县模式邹平模式参与者背景留学美国、日本(晏阳初等)中国传统文化(梁濑溟等)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民族再造乡村建设理论与政府的关系未得到支持大力支持对农村基本问题认识愚、穷、弱、私文化失调措施以培养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进行精神陶炼进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评价改良运动探索,有积极意义二、农民、农业和农村1、农民的定义作为一种职业:“农者,耕也,种也。
”以土地为生的谋生方式作为一个阶级:解放前是无土或少土的利益群体,至今是“耕者有其田”的主人作为一种户籍身份:城乡户籍制度之下的农村人发达国家农民的终结农民与农村居民2、农村的概念与分类即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是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地域社会,由同质性农业劳动人口所组成的,有一定地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3、农村的分类按农村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分为平原农村、山区农村、沿海农村、滨湖农村、城郊农村;按经济结构,分为农业村、林业村、牧业村、渔村、旅游村;按村落形态分为,散村、路村、街村、沿河(湖)村、团村;按人口聚居规模和村庄职能分为,中心村、基层村;按行政组织关系分为,行政村、自然村;按农村社区内在要素联系方式分为,村落社区、集镇社区(如城中村)3、人地关系概念(1)在基本层次上,它是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2)在中间层次上,它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同时也是人口与食物供应关系;(3)在综合层次上,它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是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怎样利用土地流转防止土地抛荒(原因及对策)(1)原因:a.经济原因:一是农民生产的机会成本高;二是农业生产的绝对成本高;三是农产品价格太低;b.自然原因:耕地分布和耕地质量的区域非均衡性及农业生产的突变风险性导致耕地抛荒;c.社会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格局的长期存在,使城市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诸多的优惠条件,吸引了许多劳动力弃田抛荒,进城打工;d.政策原因:我国对农村和农民管理方面执行的是村民自治的政策,即国家财政不支付农业及农民的管理费用,农村社会发育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行政管理都靠农民自己负担,导致农民的负担加重,并且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收入低,但农村各种税费很重;(2)解决对策: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解决耕地抛荒的紧迫感;强化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保护和扶持政策;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怎样利用土地流转防止土地抛荒:土地流转是指承包农户将土地转给他人经营。
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一些地区的土地向种田大户和农业企业集中,也满足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首先应始终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和土地集体所有即农民所有的原则,正确处理稳定农村政策、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以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对于土地流转的形式,要坚持多样化,但应重点推广租凭制;再次,应该切实维护非农建设征地中农民的合法利益,对于非农征地,要区别对待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用地方式;最后,应加快土地流转的立法,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
5、人地关系缓和途径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增长率;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搞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确立农村的土地财产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三、农村经济的概念1、农村经济的含义农村经济是以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市场主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包括在农村地域空间中的农业、工业、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特征:主题是农民和农村组织;具有规律性;农村经济嵌入在农村社会结构之中;较强的历史性2、农村经济理论施坚雅的市场理论;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费孝通的“农工相辅”理论3、农村经济制度的概念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4、诱制性社会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诱制性社会变迁指农村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变化和替代或一种新的农村经济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施;通过政府行政命令或法律法规等正式途径引发的农村经济制度的变化和更新;5、人民公社产生的条件、特点人民公社:中国农村中同基层政权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及农村社会的基层单位。
条件:土改后形成的农村私有制与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目标的背离;保证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原始积累;由国家全面控制各项资源的产权构成中国农村的宪法秩序;特点:(1)政社合一的组织制度、集体所有的财产制度、按工分分配报酬的分配制度;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与局限性意义:(1)家庭承包制的实施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变化粮食产量增加、经济结构变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农民收入变化;(2)造成了公社原有制度安排的失效政社合一组织制度解体、集体财产制度的变化、分配制度的变革、农产品的流通体制的变革、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矛盾与问题(1)内在缺陷的权利的不完全性、土地流转的低效性、农民收益的非规模性;(2)个体农民的小生产与变化莫测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3)个体农民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目标之间的矛盾;(4)个体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与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矛盾;(5)个体农民生产经营投入与农业开发性投入的矛盾;7、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克服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收;吸收剩余劳动力;导致农民社会地位和身份变化;四、农村工业化1、农村工业化概念工业化是一个农业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工业化为中心的非农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过程2、农村工业化的特点社区性;历史性;多样性3、中国农村工业化三种模式比较模式特征苏南模式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政府主导温州模式自下向上由农民自发推动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小商品起步的模式,市场主导珠江模式前店后厂、三来一补、引进外资新苏南模式从环境换发展到环境优化发展、从政府口袋第一到百姓口袋第一、从招商引资强政府到社会建设强政府、从只长骨头不长肉到既长骨头又长肉;五、农村城镇化1、特征:(1)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东疏西密;(2)以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为基础;(3)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2、城镇化的机制(1)内生性机制——客观力量a.宏观生产力机制——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b.微观市场机制;(2)外生性机制——主观选择a.阻碍作用:重工业优先—资本排斥劳动、市场分割—城市化停滞;b.促进作用:乡镇企业兴起、当前的综合机制;六、农村社会分层1、农村社会分层的特征:农民阶层分化导致就业多样化、。
农民阶层分化的程度较低、农民阶层分化的不稳定性;2、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状况(1)解放前的农村的阶级与阶层a.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观点陈独秀:地主、自耕农、半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地主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b.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观点——伦理本位、只有职业分立,无阶级对立;(2)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阶级阶层分析1950年《关于农村划分阶级成分的决定》(3)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阶层政治身份是主要分层标准、人民公社:干部和社员——平均化;(4)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分层的变化a.产权身份的阶层制:家庭承包劳动者、乡村集体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受雇民工;b.职业阶层系列:农业、非农业、兼业者;c.工作生活社区:城市农村劳动者、小城镇农村劳动者、乡村劳动者;3、农民工含义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七、农村社会流动1、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三个时期(1)解放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正向流动a.1950年—1955年,自由流动;b.50末,支援城镇建设,非正常流动;(2)60年代初到70末,反向流动a.1961—1963,压缩城市人口,动员城里人下乡;b.文革,城镇知识青年下乡,干部下放;(3)改革开放后a.1979—1991,放弃政治二元身份体系,以能力为本位;b.1992年以来,权力、声望、收入决定下的社会和分层变化,新的社会阶层成长;2、农村社会流动原因(1)农业经济体制的变革;(2)农业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3)城市生活方式的示范和先导作用;(4)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3、农村社会流动现状(1)群体特征a.青壮年是主体;b.受教育程度高于流出地,低于流入地;c.文化程度上男女差别明显;d.未婚人口比例明显;(2)农村社会流动的渠道a.个人选择;b.社会筛选:教育筛选、认识筛选、市场筛选、政策筛选;4、农村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1)农村社会流动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制度排斥三种分割机制:二元的社会结构—本地户籍劳动力与非本地劳动力;二元的经济结构—公有部门(体制内)与非公有部门(体制外);二元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专业性人才市场和飞技术性体力劳动力市场;(2)限制农村社会流动的再生产机制与作用路径制度排斥面对社会流动的限制被不断强化并在代际间复制的机制与过程;5、城市中的“城中村”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文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化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成为“都市里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