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公开课)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公开课)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象是生活在热带潮湿气候区的动物,据有关资料,公元前 4000年到公元前5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曾有野象栖息生 存。但现在我国只有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中约有300 头亚洲象在生息繁衍。
商周时期北界
春秋时期北界
唐代北界
说明了历史时期 我国气候是逐渐 变冷的。气候是 变化的。
B
C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2)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影响农业生产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对点训练】
(2017· 衡水模拟)右 图为我国东部某地 区土地利用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11题。 11.本区农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人类使用冰箱,破坏臭氧层,导致本区气候变暖 B.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导致本区气候变 暖 C.国家注重调整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 D.当地居民为了脱贫致富,采取了调整农业结构的措施
【自主学习】
1.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近现代全球气候变
化的特点?
2.全球变暖的原因?
3.全球变暖的影响?
4.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精讲点拨】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人为原因:
排放温 室气体
CO2浓 度增加
破坏森林
CO2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
全球气 候变暖
自然原因:目前,全球气候处于间冰期,气温较高
8.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 B.可能导致火山爆发和台风出现频率与强 度增加 C.北半球高纬度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 将会减少 D.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高度将会降低 9.将来南亚和非洲不少国家许多人的健康将 受威胁,最可能是因为 ( ) A.这些国家大部分人的收入将更少,医疗保 健方面的投入也会变少 B.高温酷暑天气越来越多,易使人体新陈代谢出现紊乱 C.高温将破坏人的免疫系统 D.高温易引起粮食减产,饥荒将威胁人们的健康
【方法点拨】 对策类问题的分析一般运用因果联系法,针对 原因联系影响制定对策。
改变 能源 结构
提高 能源利用率 控制温室气体 排放 植树造林 保护 原有植被 固碳
减少 燃烧矿石燃料
增加 温室 气体
吸收 政策手段
直接 控制 经济 手段
培育 新品种 气候变化 的适应性 对策 适应
气候 变化
调整 农业 结构 建防护 堤坝
厦门
中全新世古海岸线 现代海岸线
佛县 漳浦
0 13Km
4.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别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 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 ) A.逐步变暖 B.先暖后冷 C.逐步变冷 D.先冷后暖 5.下列自然条件对海岸线的变迁直接影响较弱的是( ) A.入海河流沉积作用 B.地壳运动 C.风力的侵蚀 D.海浪的侵蚀
技术手段
公众 参与 节能 技术 固碳 技术 生物能 技术
【对点训练】
2016年第二十二届联合国气候变化马拉喀什大会于11月7日-18日在摩洛 哥马拉喀什召开,这次气候大会是《巴黎协定》生效后的第一次缔约国大会主 要是谈判落实《巴黎协定》。完成1题。 1.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40%~4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降低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① ④ C.②③ D.③ ④ 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图,回答2题。 2.为抑制气候变暖的趋势,我国实现本 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 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B
三、气候变化的对策
合作探究三: 阅读教材P94活动,讨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有 哪些?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 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 埋场甲烷的排放量等)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 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 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采用技术手段(如节能技术、固碳技术、生物能技术) 6.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B
【经典考题2】
(17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第8 题。冻土是指温度在 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土。 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 的后果。
8.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现代
宋代北界
不同历史时期野象在中国 的分布北界示意图
【考点考情】
考点 考情 考向
气 候 的 2013课标II 命题多以区域图为背景,多采 形 成 因 2014 山东、浙江、福建 用嵌套组合方式,从微观和宏 子 文综 观考查气温、降水的差异和成 2015课标II、海南 因,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2016江苏 以及对基本地理知识和原理的 运用分析能力。 全 球 气 2013广东文综 多以详实的文字或区域图为素 候变化 2014福建文综 材,利用热点区域和事件,多 2015海南、课标I 结合气温统计资料变式图,考 2016浙江、上海卷、 查获取、解读信息能力,以及 课标II 运用地理知识分析 、 描述、探 2017天津文综、 讨论证具体问题的能力,重在 浙江选考 考查地理核心素养。
知识网络:
全球 气候 变化 及其 对人 类的 影响
过去的全球 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仪器观测时期 人为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自然原因
生态系统的调整
气候变化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 措施
海平面上升 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增加 人类健康
①开发使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②发展推广节能技术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提高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 济”发展道路
【 经 典 考 题 1 】
(2017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 生将图8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读图文材料,回答第下题。 1. 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8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 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 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D)
【经典考题3】 (2016高考地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 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 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 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3~5题。 3.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 的指标是 ( C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 度 4.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D C. 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5.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C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 降雪期推后 D.太阳
上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小麦和冬油菜适宜种植区的北界的变化。读图回 答4~5题。 4.冬小麦、冬油菜适宜种植区北界推移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种植习惯变化 C.机械化程度提高 D.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 5.据图推测该区域农业生产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棉花、玉米的种植面积缩小 B.春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 C.复种指数有所增加 D.作物适宜种植高度有所下降
A
C
2001年11月1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 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 并宣布 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 新西兰。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 平面上升 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6.使图瓦卢 成为 第一个“ 环境难 民 ”的根本原因 (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 7.为控制海平面继续上升,世界各国都做出努力,尤其是 发达国家应该( ) A.绿色消费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援助发展中国家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全球气候变化幅度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 度
大气的保温作用 动 画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射 射向宇宙空间
地 大气吸收19% 面 吸 收
大 气 辐 射
大气逆辐射
大 气 吸 收
大气上界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对点训练】
漳州
图
例
早全新世古海岸线
(16天津滨海新区五校) 右图为全新世(开始于 1.15万年前)以来某省南 部局部沿海海岸变迁状 况示意图。读图回答4~ 5题。
【限时训练】
据统计,2008~2009年冬季,我国平均气温为-2.6℃,较 常年偏高1.7℃,为1951~1952年冬季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由 此可见,2008~2009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暖冬。世界 经济论坛在日内瓦发布的报告将气候变化列为21世纪全球面临 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回答1~3题。 1.暖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正确的是( ) A.农作物生长速度加快,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B.降水量减少,气温偏高,土壤中水分蒸发严重 C.暖冬使地温升高,使农作物抗寒能力增强 D.暖冬使虫卵更容易越冬生存,有利于农作物品 种的更新 2.右图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 C.气候变化长短不一 D.冷暖干湿交替 3.遏制气候变暖,必须 ( ) A.缩减经济发展规模 B.发展中国家应承担和发达国家相同的责任 C.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 D.将温室气体全部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