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附答案)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1.下列比例尺最大的是()A. 1:100000B.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C. 1:1000000D. 1:10000【答案】 D【解析】【分析】解: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的三种形式是: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

数字式比例尺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也就是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分数越大,也就是比例尺就越大;把选项中的比例尺都化为数字式比例尺为:B、1:10000000,比较选项中的比例尺,D比例尺最大。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

其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实际范围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则地图的图幅越大,反之越小。

2.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欧阳修《踏莎行·雨霁风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词中描写的景象可能出现在上图中()A.①位置前后B.②节气前后C.③日期前后D.④位置前后(2)该日期前后,北京()A.万条垂下绿丝绦B.小荷才露尖尖角C.霜叶红于二月花D.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1)D(2)A【解析】【分析】(1)词中描述的节气是春分日,读图可得,④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春分日期前后,全球昼夜平分,北京正值春天,万物复苏,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派生机,A符合题意;“小荷才露尖尖角”描述的是初夏;“霜叶红于二月花”描述的是秋天的景色;“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冬季。

故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1)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2)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

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

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3.2017 年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如你想知道美国、以色列在哪里,应该查找什么地图()A. 世界政区图B. 世界地形图C. 世界人口图D. 世界气候图【答案】 A【解析】【分析】地图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想知道美国、以色列在哪里,应该查找世界政区图,故答案为:A。

【点评】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主题的地图所提供的地理信息也不一样。

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

4.下列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相关的是( )A. 季节的变化B. 昼夜长短的变化C. 昼夜交替D. 极昼极夜【答案】 C【解析】【分析】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时差;C符合题意。

【点评】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5.下图中①、②、③为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简图。

下列排序最符合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是()A. ①→③→②B. ③→②→①C. ②→③→①D. ③→①→②【答案】 D【解析】【分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凭着直觉认为“天圆地方”;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0世纪中期人造卫星不仅确证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故答案为:D。

【点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很久的发展历程,最早由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后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探测技术的运用,人们发现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6.如图是某同学用地球仪和灯泡演示地球运动,演示方法和结论正确的是A. 地球公转方向是aB. 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年C. 此刻①地正处于黑夜D. ①地比②地先看到日出【答案】 D【解析】【分析】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与图中b方向相符;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24小时;此刻①地正处于面向太阳这一面的白昼;受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影响,地球上位置偏东的地区比位置偏西的先看到日出,所以位于东边的①地比西边②地先看到日出,故答案为:D。

【点评】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

地球自转一周转过的度数是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那么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越靠东的地点越先看到日出。

7.绘制地图时,其图幅大小与所选比例尺的对应关系是( )A. 图幅越大,比例尺越小B. 图幅越小,比例尺越大C. 图幅越大,比例尺越大D. 图幅的大小与比例尺的大小成反比【答案】 C【解析】【分析】解:绘制地图时,在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的图幅越大,比例尺越小,地图的图幅越小,图幅大小与比例尺成正比。

故答案为:C【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

其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实际范围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则地图的图幅越大,反之越小。

8.读日本和新西兰地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两图图幅大小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大B. 两国的实地范围大致相同C. 甲图表示内容比乙图详细D. 日本位于新西兰的西北方向(2)关于两个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两国都是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②两国均为地广人稀的太平洋岛国③两国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④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两国都是发达国家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1)D(2)B【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甲图表示的的实际距离更大,比例尺更小;两国的实际范围有较大的差距;甲的比例尺更小,表示的内容也更简略;根据经纬网可知,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日本位于新西兰的西北方向,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关于图中两国的说法,两国都是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两国均为地狭人稠的太平洋岛国;两国国土面积狭小,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两国都是发达国家,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比例尺是个分式,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就是比较分式的大小,分母越大,分式越小,说明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分式越大,比例尺越大。

在图幅相同和等高距相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应越小,内容越详细,坡度越大.9.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A.①地-在山顶俯瞰泰陵B.②地-在山谷观察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C.③地-在鞍部观赏全景D.④地-在陡崖可开展极限攀岩运动项目(2)甲地与泰陵之间的相对高度大约是()A.50米B.100米C.150米D.200米(3)影响图中聚落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气候B.河流、交通C.地形、河流D.气候、河流【答案】(1)B(2)D(3)C【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①地等高线凸向数值高处为山谷,不是山顶,故A错误;②地位于山谷,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故B正确;③地不是两个闭合的等高线中间部位不是鞍部,故C错误;④地等高线没有重合在一起不是陡崖,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读图可知,该图等高距为50米,甲地海拔大于350米小于400米,泰陵海拔大于150米小于200米;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因此甲地与泰陵之间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大于150米小于250米。

故答案为:D。

(3)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在山区分布极少,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平的丘陵、平原和河流沿岸地区,所以影响图示区域聚落分布的因素是地形和河流。

故答案为:C。

【点评】(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2)海拔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是某地与海平面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标准来计算。

海拔的起点叫海拔零点或水准零点,是某一滨海地点的平均海水面。

相对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高度差。

(3)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

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10.2018年,山西省首届中学生地理研学旅行推进会在太原举行。

会上,同学、老师和专家分享了研学旅行收获,并展示了研学区城的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等高距是()A. 100毫米B. 100厘米C. 100米D. 100千米(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可能出现瀑布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3)图中阴影区域的地形类型是()A. 山地B. 丘陵C. 高原D. 盆地【答案】(1)C(2)C(3)D【解析】【分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等高距;读图可知,该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