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抽象与象征——泛论绘画形式因素及结合李福岩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摘要]:具象与抽象,是绘画领域的两个表现形式。
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本文就二者不同的特质运用到绘画中进行多方位探讨,包括概念与应用,而象征又是结合二者因素的好办法,并提出了相应的结合方式,以试打破当今绘画领域只运用单一手法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的弊端,从而使绘画艺术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关键词]具象、抽象、象征、形式因素、改变、转换、多元化。
正文绘画艺术,在表现手法上通常分为具象与抽象两大类。
或由此分支出其它的绘画手法与形式。
架上绘画走到今天,具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基本上还是以“写实”来体现客观世界为首要的表现形式,但已远不是历史上被狭义地理解为简单的再现“写实”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与定式。
简言之,那种将“写实”奉为绘画艺术唯一正宗的老式教条主义也早已被多元的形式格局所打破,这已被一百年来无数中外艺术家创作的绘画作品所证明。
而抽象的意义,顾名思义是具有独立性质和意义的抽象形式符号(如色彩、形、点、线、笔触)所组成的具有巨大精神价值及审美取向的绘画作品。
其价值在当今艺术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其方式是与写实相对应的,是在自然物象及写实中抽离出来的一种表现手法。
绘画是一门表现性很强的艺术门类。
从中外艺术史上看,一件绘画作品,一个画种,不论它是以何种方式体现,它总是要表现某种内容,表现艺术家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精神寄托,或一个生活场景,或一种创作理念。
那么在作品中,一般是将具象与抽象相结合,二者没有截然分开。
因为除了创作中心构成是研究创作的因素之外,表现手法也是决定艺术作品优劣的主要体现,因为表现手法及手段是艺术作品运用艺术语言的总体风格,如果表现手法不同,那么绘画作品的风格就会有很大差异,所以才产生了绘画上“具象”与“抽象”等表现手法及形式因素。
具象从广义上讲一般是指写实性较强的绘画形式,在世界艺术史上,其占主统地位的历史相当漫长,也是架上绘画的主要风貌。
具象的绘画形式,其特点主要是保留了客观世界各个具体物象的直观状态,画面形式与人的直观所见近乎一致,人们根据自己已经习惯的视觉经验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具象风格作品所展示的画面物象是什么,然后就可根据具象图象的描绘,审析出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审美等。
所以,具象表现的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更具有直达性,真实性,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正如韦启美先生所讲的那样:“体现了画家的真诚感情和表现了生活真实的现实主义作品总是有打动人的力量和审美价值”。
①具象艺术历史悠久,而且范围也极其宽广,从传统意义上讲它并不说明什么,只是表达一种形式,而且是在抽象艺术尚未兴起的时代是作为绘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经久不衰。
抽象是与具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构成作品抽象形式的符号也很多,但主要是以具有独立性质与意义的结构线、形、色彩及笔触等最为重要,因为抽象是对事物本质,类型及内在真实的认识与表现,是对一切可视形象感知,确定和发现具有一般性和象征意义时所使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人们在欣赏抽象绘画作品时,不能用看具象作品时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作品中图象与真实生活是否相近,它只能通过那些诸如线条,色彩等符号体系去品味其作品要传达的精神指向和内涵,因为抽象艺术是从具象中抽离出来的精神载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现实客观物象的直观形象,甚至完全改变了它们的本来面目,所有能够按正常视觉所能接受的物象体质,而且是包含了艺术家个性和主体情思的文化含量和精神理念。
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图形和色彩,在人们的直观视觉经验里已找不到那种可以习惯的视觉语言。
它要求欣赏者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和方式去解读具有抽象意味的艺术作品。
抽象绘画作品所表现的是不可见的事物形象。
绘画形式上的抽象,抽象中沉潜的生命力中含蓄的诗意,诗意中形而上的变易哲学——这都是抽象形式的国际性语言,古往今来,抽象绘画大师的作品中,我们有时甚至看不到可视的形象,一切都在主观意念中存在。
画面上没有山,没有水,没有天,没有地,但却呈现出山山水水的灵动,大地的浑厚,没有人,没有物,但却有生命的运动和节奏,一块客观世界的普通色彩,在抽象作品中被赋予了一种深远的意义。
“它已经离开了物质表面的那种意义,由艺术家的内在需要赋予它精神的内容。
”②抽象的含义隐匿在形体后面,是一种内在的沉静之阴性的现实,它追求的是表现人的内心,是画笔的动态与力量,颜色的质感和力度。
其代表画家波洛克、德库宁、巴塞利兹等大师的力作,不论在抽象表现的精神方面,还是抽象表现的色彩方面都给欣赏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具象与抽象之间没有绝对的概念和界限,二者在作品中也经常呈现出相互依存的现象,具体作品也存在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在具象绘画中,形式手法本身已经体现出一种意味,给欣赏者留下意味深长的想象空间。
所谓一览无余的艺术索然无味的。
中国画讲究笔墨艺术,而笔墨的运用既能体现自然之景,画中之景相交融,在具象中体现一种抽象意味。
而抽象作品也不是单纯地将色彩,线条等因素无意义的组合,它也必须依赖一定的形象因素。
对诸如色彩、点、线条等因素的组合中我们甚至道不出它们究竟是一个什么形状或图形。
但我们总能感觉到它通过一块色彩,显现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从一个线条中体现出命的律动,并体味出一种具象的物质意义,可以说这些色彩和线条被作者赋予了感情与生命,使人感悟到一种隐喻的抽象美。
具象与抽象是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表现形式,它们又都是从生活中得来。
具象能够较真实地再现生活中的人与事,与生活密切相关,但作为艺术,它又不能复制生活,它只是高于生活的一种反映。
具象不是简单的写实,它同样要经过作者的改造,选择与变形,在“似与不似”之间游离。
而抽象艺术则通过自身的存在说明:“艺术总是在自己的真实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它表明艺术既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现实表象的再现,也不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表现,而是真正的现实和真正的生活的表现……它们在造型中难以下定义,但却真实可感。
”③抽象是从具象中抽离出来的形象来间接反映生活形象,它主要是反映了艺术家主体对社会,对显示生活和对历史思考的方式及其深度。
是与人类理性的发展相一致的。
在抽象绘画领域,其素材同样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它要追求和要达到的目标同样是为了体现人文精神与理念,也是艺术本质的另一种体现方式,是全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体现方式,它更具有独到的精神内涵。
那么在我们在创作中应该怎样将具象与抽象两个形式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具象走向抽象的道路中,中西方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这主要取决于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念,对世界本体的认识各抒己见。
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形成的与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审美观和主体的思维方式,艺术方法相联系,它不拘泥于物象的表面,而重于抒发内心的感受,重在:“写”字,力求“神似”,以心写神。
主观意志改变客观物象。
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客观真实的直觉效果,再现客观对象,画面具有认识性和叙事性,是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以主观意志更换客观具体。
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以笔墨情趣和齐白石先生指出的“似与不似之间”的适度把握来做为主要表现形态。
而西方绘画中的主要表现形态是色彩的感情化和形式的理性化。
这是两种不同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不论哪一种都是作为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反映现实世界的特有方式。
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艺术创作中吸收合理有利的成分,推进艺术事业的发展。
过分地拒绝抽象而推崇写实,与极端地高扬抽象而贬低具象,在艺术活动中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愚蠢的。
因为当我们刻意追随某种手段和潮流时,往往会适得其反,追求充分表现反而与艺术本质相去甚远。
所以,各取所长,有机结合才是我们应该予以肯定的。
“象征”是具象与抽象结合的好思路。
“对一切明确的思想,都存在着一种表达它们造型上的见解。
但是我们接触到的思想常常是混乱的,模糊的。
因此重要的是首先把它们清理出来,把它们清楚地置于内心的目光之下。
一件作品从一种含糊的冲动中产生,它就像蛋中的小鸡一样包容在冲动之中,我反复考虑隐藏在这种冲动之中的思想,直接澄清在我的眼前,显现出尽可能充分的清晰度、这时我才寻找能准确表达它的场景……这就是“象征”。
④象征主义大师阿诺德·勃克林把象征主义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释义。
象征主义创作手法在艺术创作上,既可以给人们一种可视的具体形象,又寄以可思的想象空间,它比单纯的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的语言更具有广泛的审美范围和魅力,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艺术不同的审美需求。
它所表现出的更如抽象艺术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所说::“出自心灵的内在需要的才是美的,内在的美才是美”⑤。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在这方面也有多种体现。
尤其在绘画上,以梅、兰、竹、菊象征梅之傲骨,兰的清幽,竹的高风亮节,菊的耐寒,以物喻人。
以池中荷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
不与恶势力同流的高尚情怀及人文精神,这些在其它艺术形式上也有广泛的体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想旁通,伏采潜发”。
说的就是形象。
概念之外的隐涵之义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美学道理。
象征是“超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一幅画应该讲些什么,象一首诗那样给观众以思考并像一首歌那样给观众留下一个影响”⑥。
所以象征主义是艺术上的一种形式,它可以满足人们描写现实的愿望,同时也满足人们超越现实的愿望,在它当中有具象,同时也存在着抽象,即带有明示,也带有隐喻。
这种手法较适合于绘画的制作,在欧洲历代绘画大师中我们可以例举出许多借象征手法来体现主客观精神的力作。
奥地利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吻》,保罗•高更的《死神在守夜》等等。
它们大大扩展了画面中的内容与想象的空间。
在具象的图式中,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已然超越了二度空间的狭窄范围,扩大了艺术的伸展力。
因此,象征手法具有更强,更多的表现力,它主要体现在:首先,它可以把不同时空的人物进行重新组合和布置,使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设想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这在西班牙艺术大师达利的作品中有很多体现。
以及中国画中没有时间,地点,空间形状等严格界线,我为自然,自然为我的哲学思维。
例如梅兰竹菊,它们生长开花在不同季节,但中国画中却可以把它们结合在同一画面中,还有唐代韩璜的《五牛图》的构成关系也是令今人无法思议的好作品。
其次,艺术家可以通过用具象的手段来传达抽象的理念,使作品呈现出含义的不确定性,即作品的模糊性。
这样就使作品中出现了多种含义和多种解释,从而使观念获取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其三,艺术家在创作时,通过画面的具体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来表达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
而不是靠画面所传达的生活情趣去说服人,打动人。
这样就避免了琐碎,繁杂的动作和表情及场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干扰。
从而使画面中的人物的典型形象给观者提供一个艺术想象的媒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