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画中的抽象与具象

国画中的抽象与具象

抽象与具象——中国国画观感 一直都很欣赏国画的作画风格,看似寥寥几笔就可以勾勒出一种意象,随性而充满哲趣。

它不同于我们大学期间水彩或水粉写生的精心雕琢,也不必苛求那些“冷暖有别”、“颜色变

化”、“色彩呼应”的条条框框。犹记得今年7月我们在西双版纳写生时,王诚浩老师刷刷几

笔就描绘出了山水印象,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国画的魅力所在,并且想深入地了解它。

正值十一长假,和父母来到北京798艺术中心,近距离观瞻了吴冠中先生用点线泼墨而

成的《点线迎春》,也欣赏了笔墨奔放洒脱,抒发着对美丽中国真情实感的《雪域飞泉》。联

系课上所学,不禁有感而发。

国画创作是写意的,自由而感性的,它同大部分艺术作品一样,提神、养心而塑造品格。

它可以天马行空地抒发、宣泄作者对某一事物的情感,也可以使某一事物通过艺术的加工跃

然纸上。一直以来偏爱那些写实主义的唯美或精致,喜爱曹勇先生细腻而又动人肝肠的极致

画风,却对抽象表现绘画颇感不解——为什么一幅用蓝色铺满,上面有两点白色的画作可以

卖上几十万元?为什么那些由点、线、面组成的像是随意涂鸦的画可以成为传世珍宝?

看得多了就会在想,国画中的具象性与抽象性是对立的两方面吗?它们缘何而起又是怎

样和谐共存的呢?

想起齐白石老先生的一句话,“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似乎可以

解释国画中具象与抽象的区别——就是像与不像。具象的作品往往看上去明确的像什么,而

抽象的作品往往没有明确的形象,因此比较难理解或者可以有很多理解。

吴冠中先生的作品是抽象的,它们不受传统笔墨成规的局限,因而有一些杂乱、不受约

束的味道。老先生最为人所熟知的观点有三:一是“形式美”,二是“风筝不断线”,三是

“笔墨等于零”。他的作品中有“吴氏山水”招牌式的繁密曲线,也有用侧锋横笔的块面构

成来表现山势的奇崛。康定斯基说过,“线是一个点在一种或多种力量下的通道,力量不同

作用使之呈现为各种的形态”, “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独立的线或绘画的形就是一种

元素,就内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如此再去细细

品味他的画作,会发现老先生的笔墨是自然而成的,是充满张力、富有感情的。他是用感情

产生笔墨,而不是用技法支配感情——我想这也是国画作画的至高境界吧。 再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比起吴冠中的点线似是具象了很多。写虾画马,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气韵生动,跃然纸上,令人动容。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三百年前石涛说的一句话,“墨海中立定脚跟,笔锋下抉出生活”。源自生活中

客观事物的作品更容易与人们产生共鸣。作品当中所达到的这种视觉的真实感受,是作者深

刻感受的直观再现,而作品本身则是对客观事物提炼后的结果。之所以能够与观者产生共鸣,

则是因为作者在艺术加工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在了画面当中。

然而正是因为灌注了情感、理想、观念,使它超越了事物本身而获得了抽象之美,让后

世之人能从中不断领会到画家对生命的独特感悟。这种抽象化的表达使人们见其所不能见,

感其所不能感,从而更加领悟到生活其中的意义。

我相信绘画的抽象性和具象性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抽象是具象的发

展和高级形式,是具象的发展和丰富,它为具象事物的发展变化创造了多重可能性,也丰富

了国画艺术的表现魅力。作者往往是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看似玄奥的概念其实是自然而然的

创作手法。

中国画的“太似”是古人历来所蔑视的,以似与不似之间视为最高境界。在自身的绘画

创作与欣赏中,我更愿意将绘画理解为是一种自由。我们所学习的任何技巧或获得的任何经

验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唯有出自内心的执笔平宣,泼墨入画,方可深入内心,

铸就经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