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年

化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年

江西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通用指南二〇一六年十二月目录1 适用范围本通用指南适用于江西省各行业企业的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

2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法》等法规、标准、相关政策及企业内部制定的相关制度等要求。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001-201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风险管理原则和实施指南》(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 27921-2011)3 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明确开展该项工作的严肃性和总体要求,以及开展该项工作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和应坚持的原则,确保该项工作开展的长期性、有效性。

4 职责分工明确该项工作的开展主责部门(牵头、督导及考核)、责任部门及相关参与部门应履行风险点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中应承担的职责,并将职责分工要求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考核。

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5 术语和定义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危险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风险(R)=可能性(L) ×后果(C)。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危险源的构成:--根源: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

--行为: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

--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作业环境的状态。

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

风险点通常指风险存在的部位,又称危险源。

风险点分类标准参见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企业在安全风险识别时不局限于标准分类,可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充分识别。

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评估/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风险分级蓝色风险或低风险:稍有危险或轻度危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或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

黄色风险或一般风险:中度(或显着)危险,需要控制整改。

橙色风险或较大风险:高度危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红色风险或重大风险:不可容许的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风险管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⑴可行性;⑵安全性;⑶可靠性;⑷经济合理性,并依次按⑴工程技术措施;⑵管理措施;⑶个体防护措施;⑷应急措施等四个逻辑顺序对每个风险点制定精准的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存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重大风险是指具有发生事故的极大可能性或发生事故后产生严重后果,或者二者的结合的风险。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6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辨识范围覆盖企业所有的生产区域、作业区域或者作业步骤等风险点,包括:(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和异常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辨识内容在进行危险有害识别时,应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险有害的根源和性质。

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和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辨识方法企业可结合实际,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

本指南建议以安全检查表法(SCL)对生产现场及其它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进行识别(详见附件D);以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并按照作业步骤分解逐一对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详见附件E)。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选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进行工艺危险有害风险分析。

辨识结果危险有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等20类。

危险有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声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7 风险度分析及评估方法风险度(危险性)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出后需要将危险程度量化,即需要计算每项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大小,即风险度或危险性,据此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等级。

风险度的分析及风险分级判定准则企业在选择适当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完成后,应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风险评估准则,以便于准确的进行风险评估。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从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影响。

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估准则。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各行业风险度分析应根据本行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详见本指南附件G),本指南推荐使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和风险矩阵法(LS)作为判断风险等级的的分析评价方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本方法的风险度由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及事故事件后果严重性大小决定的。

其风险等级(值)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评价分级(判断准则见附件A)。

该方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有害性。

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L—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事故事件产生后果的严重性。

D—风险度(危险性);本方法把风险等级分为5级,分别是:A(较低)、B(低)、C(中)、D(高)、E(很高)。

风险矩阵法(LS)本方法的风险度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判断准则见附件B)。

即:R=L×S其中:R—代表风险值;L—代表发生伤害的可能性;S—代表发生伤害后果的严重程度。

本方法采用风险矩阵法把风险等级分为5级,分别是:I级(很高)、II级(高)、III级(中)、IV级(低)、V级(较低)。

8 风险分级及管控要求风险分级:采用科学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划分等级。

(根据有关文件及标准暂定为“红、橙、黄、蓝”四级,企业原5级划分标准可参照进行调整。

)风险管控原则蓝色风险\A级\V级:员工应引起注意,各工段、班组负责该级别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管理,可根据是否在生产场所或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记录;需要控制措施的纳入蓝色风险监控。

蓝色风险\B级\IV级:车间、科室(车间级)应引起关注,负责该级别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黄色风险\C级\III级:企业、科室(车间级)应引起关注,负责该级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车间、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

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橙色风险\D级\II级:企业对较大及以上风险危险有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具体由安全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

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红色风险\E级\I级:立即停工整改。

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确定风险级别后企业应采取多种控制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落实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等;(3)教育培训和个体防护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减少职业伤害;(4)事故应急措施,减少事故发生,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

选择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的因素(1)可行性和可靠性;(2)先进性和安全性;(3)经济合理性及经营运行情况;(4)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3)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有害因素;(4)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5)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企业常见高风险设施和作业以下情形应直接确定为橙色风险(D级\2级风险):(1)化工企业开停车作业、非正常工况的操作。

(2)同一爆炸危险区域内,10人以上的现场作业。

(3)化工企业10人以上的检维修作业及特殊作业。

(4)涉及重点监管化工工艺的主要装置。

(5)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和设施。

(6)厂区外公共区域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