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资本市场P219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以期限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

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2直接融资P63是指直接连接筹资者和投资者,不需要金融机构参与中介的融资活动,如股票、债券等。

3经济货币化P428经济货币化一一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主及其变化过程。

4企业信用P65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5货币政策P382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通常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6金融结构P444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7格雷欣法则P26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指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8货币乘数P353指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不同口径的货币供给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9国际资本流动P271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的运动。

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10金融市场P170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

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11派生存款P350派生存款则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12间接标价法P40又称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13公开市场业务P393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14票据贴现P207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15商业银行P133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

商业银行的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所以通常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16货币市场P200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

货币市场主要解决市场参与者短期性的资金周转和余缺调剂问题。

17基础货币P347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

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18货币制度P200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

其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

19货币均衡P36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货币均衡从实质上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恢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

货币均衡的实现具有相对性。

二、简答和论述题1同业拆借市场的特点P202答:同业拆借市场是指各类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拆借活动所形成的市场。

特点:参与者限于金融机构;拆借时间短;没有特定金融工具;拆借利率变化频繁,能够灵敏反映金融体系的资金供求状况,影响力大。

2通货膨胀及其判定的主要指标P365答: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判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包括: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隐蔽型通货膨胀的判定需要借助结余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等变动率、市场官价与黑市的差异、价格补贴状况、市场供求状况等其他指标。

3 简述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意义和不足之处P432答: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积极意义:(1)关于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分析与说明,对研究现代信用货币经济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2)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专门、深入的研究,弥补了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丰富了西方金融理论和发展经济学;(3)论证了市场机制在推动金融、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作用,提出的金融自由化和运作市场化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金融压制论与金融深化论的不足之处:(1)过分强调金融自由化;(2)过分强调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4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和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P13答:划分货币层次的原因:(1)现实经济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货币,需要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有科学的口径。

(2)处于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不同。

(3)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性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因此划分货币供给层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

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共同依据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但具体货币层次的划分均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进行。

我国货币层次3个口径的划分:◎M0=流通中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5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其含义, 货币政策时滞及其分类P385P398答: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这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

货币政策目标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的。

当代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可概括为五项:稳定币值(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稳定物价: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

充分就业:失业率降到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

失业率若控制在4%左右,即可视为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的增长是各国政府追求的最终目标。

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是通过保持通货和物价的稳定,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国际收支平衡:良好的货币政策能使国家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保持外汇储备的适当流动性。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措施的具体实施,如稳定利率、稳定和调整汇率等,能解决和预防国际收支的失衡问题。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一)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实际行动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中央银行内部认识、讨论、决策的时间。

内部时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认识时滞。

从客观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认识时滞。

2.行动时滞。

从中央银行认识到这种必要性到实际采取行动所经过的时间,称为行动时滞。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预见能力,反映灵敏度、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与速度,等等。

(二)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对经济起作用的时间。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所决定。

内部时滞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效率提高而缩短,对于外部时滞,中央银行则很难控制,所以研究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更加重要。

一般货币政策时滞更多地是指外部时滞。

6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P93答: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这两种利率是根据利率的真实水平划分的。

名义利率是指包括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金融机构公布或采用的利率都是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通常用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即为实际利率。

7货币制度及其主要内容P20答:货币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自国家干预货币流通以后就开始形成。

较为完善的货币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逐步确立的。

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规定货币材料,即确定哪些商品可以作为币材。

(2)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3)规定主币和辅币。

(4)规定货币铸造权或发行权,金属货币流通下规定货币铸造权;信用货币流通下规定货币发行权在中央银行。

(5)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即法律规定货币具有多大的支付能力。

(6)准备制度,如金准备、外汇准备、有价证券准备或物资准备等。

8 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和缺点的基础上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P30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双挂钩”的安排;实行固定汇率制;IMF为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事先作出安排。

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货币措施。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缺点:(1)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扩大对外投资,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操纵国际金融活动。

(2)美元作为国家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各国储备的增加主要靠美国,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

如果美国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3)固定汇率有利于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而不利于各国利用汇率的变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因为在这种汇率制度下,各国要么消极地管制对外贸易,要么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

布雷顿森林体系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该体系的安排中隐含着诸多的缺陷尤其是“双挂钩”的安排导致了其最终走向崩溃。

9简述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P392复习指导P59答: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其不足之处在于:(1)作用过于巨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2)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

10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原则:答: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中央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主要职能包括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其业务活动的原则为(1)不以盈利为目标。

其目的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和经济稳定。

(2)中央银行与国家政府关系密切,享有国家法律上所授予的特权。

(3)中央银行具有特殊的业务对象。

中央银行不对工商企业和个人办理业务,其业务对象是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