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情表》教学案2(整理精校版)

《陈情表》教学案2(整理精校版)

《陈情表》教学案2必修教案0405 08:33::《陈情表》教学案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鉴赏本文形象精粹的语言和融情于事的表达技巧。

4、背诵全文。

【学法建议】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在叙述中蕴涵的真挚感情。

2、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艺术特色。

3、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体会文章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写法。

【课前预习】1、简介:李密,字令伯,武阳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蜀亡,晋武帝多次召他为官,以故推脱。

祖母死后征为尚书郎,转汉中太守。

后免官回乡,度过晚年。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西晋初年,武帝为了安抚、吸引蜀汉的士族尽心于晋朝,对蜀汉的旧臣采取了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为官,或征召他们到京城洛阳任职。

晋武帝下诏聘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是亡蜀降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另一方面作为亡国之臣,忧于司马氏集团的内部矛盾,顾虑多多,所以他要坚辞。

可若不应诏,又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难免招来杀身之祸。

于是,他写了这篇《陈情表》,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悲苦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真情可鉴,晋武帝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予了他比较优厚的待遇。

待刘氏死后,服丧期满,李密才出仕晋朝。

(2)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3)苏轼有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4)成语: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正音:闵(mǐn)凶终鲜(xiǎn)兄茕茕孑立(qiòng)逋慢(bū)险衅(xìn )祚薄(zuó )床蓐(rù )拔擢(zhuò )优渥(wó )猥劣(wěi )陨首(yǔn )希冀(jì)4、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给下列句子断句: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5、预习思考:1通读全文,对照注释,翻译全文。

圈出难解的字、词、句,注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思考: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的?3思考: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4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6、李密上表的原因:1要供养祖母。

2李密是蜀汉旧臣,对故国念念不忘。

3司马氏以篡权方式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暂存观望之心.7、解题:陈:陈述。

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教学简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引导学生体会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鉴赏本文形象精粹的语言和融情于事的表达技巧。

4、背诵全文。

【学法建议】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在叙述中蕴涵的真挚感情。

2、研读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艺术特色。

3、互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体会文章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写法。

【课时安排】全文三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任务:第一、二自然段一、导入新课苏轼有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分析阅读第一段:1、诵读正音: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常在床蓐()终鲜()兄弟期()功强()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本段所述之不幸,共有几个?试一一列举之。

答:总摄作用。

总提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答: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4、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答: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5、试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本段内容。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三、分析第二段:1. 本段哪些写到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2. 自己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答:感激不尽,而又身系祖母疾病,进退狼狈。

3. 怎样巧妙推脱任职?答:一方面感激朝廷知遇之恩,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苦处,即有卧床不起的祖母,博得武帝的同情。

4.归纳段意: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

第二课时一、分析第三段:1. 本段间接地阐释了自己的治国纲领,其内容是什么?答:以孝治天下。

2. 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答: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3、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李密最担心的就是怕晋武帝怀疑他因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拒绝为本朝效忠。

一方面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来一个彻底交代,全盘亮相:“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是为了“图宦达”。

既然“图宦达”,就说不上“矜名节”,就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虑。

另一方面,他又尽量把自己压低,把国恩抬高,表明武帝的措施使自己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深感“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完全应当“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这又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虑。

最后又勾勒了一幅祖母刘氏的病笃图:“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又一次综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连不可或离的紧密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句句出自肺腑,动人神魄,自然得出“区区不能废远”的结论。

4、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

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

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

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因素。

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5、归纳段意: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二、分析第四段:1、本段的关键词是什么?贯穿全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2、本段交代了全文写作目的,是什么?“乌鸟私情,愿乞终养”3、简单地表明了其理由是什么?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4、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引导: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5、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⑪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⑫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6、本文中有很多短语现在已经成了成语。

找出来,各造一句。

7、概括段意: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三、写作分析:1、本文是任何一步步说服晋武帝的?从特点来看,他是凭着什么方式去劝说晋武帝的?答:融情于事的方法。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但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诚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本文语言骈散结合,简洁凝练,请从句式、用词或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答:“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答: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答: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4)“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第三课时知识积累: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③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④臣密今年四十有四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并把你认为重要的其它词语整理在空白处。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②行年四岁,舅夺母志③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④门衰祚薄,晚有儿息⑤而刘夙婴疾病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⑦逮奉圣朝,沐浴清化⑧前太守逵察臣孝廉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⑩诏书切峻,责臣逋慢⑾母孙二人,更相为命⑿皇天后土实所共鉴⒀过蒙拔擢,宠命优渥⒁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⒃谨拜表以闻⒄无以至今日⒅本图宦达,不矜名节3.一词多义志:舅夺母志卒:保卒余年博闻强识卒成帝业寻向所志五万兵难卒合项脊轩志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举: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薄:门衰祚薄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但以刘日薄西山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厚古薄今戍卒叫,函谷举矜:犹蒙矜育举一反三不矜名节举世闻名愿陛下矜悯愚诚于: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以:臣具以表闻得复见将军于此臣以供养无主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谨拜表以闻急于星火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吾祖死于是猥以微贱,当待东宫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余船以次俱进4指出下列句式类型①臣具以表闻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③今臣亡国贱俘④而刘夙婴疾病⑤过蒙拔擢,宠命优渥⑥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⑦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⑧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38分钟课时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