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物理: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加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内容,它是今后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概念,2、学情分析加速度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物理概念,爱因斯坦就曾经指出:“精确建立加速度概念的公式,并且认识它的物理意义,该显示出多大的想象力”。
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并且在学生的生活语言里没有与加速度概念相关的语言,这些都为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带来很多困难。
由于学生已经熟悉了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也就是比值定义法,因此本节课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引入加速度概念。
这样既能降低本节课的难度,又能顺应学生的理解水平。
二、重点、难点根据学情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1)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它的矢量性学好高中物理离不开数学知识,图像的充分利用就体现了这一点,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是:(2)利用v-t图像计算加速度2、难点(1)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加速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方向学生更是难以判断,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是:(2)加速度方向的判定根据教学的重难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出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让学生达到的知识技能目标有四点:(1)知道加速度的概念、定义式和物理含义。
(2)会根据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判断直线运动的运动性质(3)掌握运用矢量公式的一般解题步骤(4)会利用v-t图像计算加速度2、过程和方法(1)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的应用(2)通过例题探析过程,让学生掌握运用“矢量公式”的常规解题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发现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
四、教法、学法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主要采取下面教学方法。
1、教法:(1)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2) 类比法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3) 多媒体展示法----直观、形象,有助于增强学生感性认识2、学法:(1) 类比法---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易于掌握。
(2) 自主探究法-- 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五、教学过程本节课可以设计为四个教学环节: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加速度方向的探究过程加速度矢量定义式的应用过程从速度图像看加速度1、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向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体速度经常是变化的,你能举出速度发生变化的例子吗?它们的速度变化的一样快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两种不同的速度变化:火车的缓慢启动和汽车的急速刹车。
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速度在变化时,的确有变化快慢的区别如何来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呢?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下面三种情况,引出加速度的概念:①:速度变化相同,所需时间不同②:速度变化不同,所需时间相同,③:速度变化不同,所需时间也不同,首先引导学生从前两种最简单的情况入手第一种情况:速度变化相同,所需时间不同。
例如普通的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速度都能达到100 km/h。
但是,一辆小轿车大约需要20 s,而一列火车大约要用500 s。
请学生分析:(1)哪个物体的速度“增加”得更快呢(2)它们的速度平均1 s内增加多少呢?然后启发学生思考:速度增加的快慢与单位时间内速度增加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并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探究结果。
通过分析和计算学生会发现小轿车的速度增加的更快,并且它的速度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也是更多。
接着引导学生在第二种情况下:速度变化不同,所需时间相同时,提出相同的问题,请学生继续分析这对关系,例如猎豹猎捕羚羊时,在相同的时间4s内:羚羊的速度由零增加到25m/s,猎豹的速度由零增加到30m/s通过分析和计算学生同样会发现,猎豹的速度增加的更快,而且它的速度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也更多。
于是我们得到了与前面相同的结论。
经过前面两种情况的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单位时间内速度增加多的物体,它速度增加的也就越快,这样就找到了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方法。
受此启发,让学生自己比较第三种更一般的情况:速度变化不同,所需时间也不同时,例如:飞机起飞时,在30s内速度增加300km/h;炮弹发射时,在0.005s内,速度增加250km/h.请学生分析,哪个物体的速度增加的更多,哪个物体的速度增加得更快。
计算的结果是,飞机的速度增加的更多,炮弹的速度增加的更快。
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增加的多与增加的快不是同一个概念。
这时候就可以向学生指出加速度的概念,并让学生体会引入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
定 义:。
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加速度,需要对学生做下面五点说明1、通过类比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定义式所求出的加速度为平均加速度。
2、速度变化量: 由于学生第一次遇到变化量的问题,这里要学生强调:在物理上,一个量的变化量总是用末状态的量减去初状态的量。
3、物理意义: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4、单 位:加速度的单位是m/s2(米每二次方秒)5、研究方法; 比值定义法。
要向学生了解,利用物理量的比值定义新的物理量是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
2、加速度方向的判定加速度有大小,它有方向吗?它的方向指向哪里呢?引导学生进入加速度方向的探究过程。
首先引导学生做出推理:由于加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加速度的方向就应该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如何分析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呢?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分析下面两个问题:(1)在加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有什么关系呢?(2)在减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环节采用作图法,帮助学生分析:具体做法是:用有向线段分别表示出初速度和末速度,通过有向线段的伸长与缩短形象地表示出速度的变化,从而找出速度变化量的方向。
在这里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最简单的情况:初速度v 1 ,末速度v 2 ,v 2 可以看作是v 1沿初速①加速直线运动:度方向伸长了△v ,有向线段伸长的方向就是速度变化量的方向, 与初速度同向。
初速度v 1 ,末速度v 2 ,v 2 可以看作是v 1沿初速②减速直线运动 度的反方向伸长了△v ,有向线段缩短的方向就是速度变化量方向,与初速度反向。
这样就找到了速度变化量的方向,所以第一种情况加速度与初速度同向,第二种情况加速度与初速度反向。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下面三点结论:1、加速度和速度变化量都是矢量,并且它们的方向总是相同的。
2、指出判断直线运动性质的方法。
① 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② 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3、加速度的定义式v 2 、v 1、a 均为矢量,这样的公式为矢量公式。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矢量公式的运算问题,在这里要学生强调公式的矢量性是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重要区别。
矢量公式的运用有它特有的运算法则,运用矢量公式需要注意什么呢?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环节3、例题探析 矢量公式的运用例题1、如图所示,小球以3m/s 的速度与竖直墙壁发生碰撞并以原速率返回,已t t v a v v ∆-=∆∆=1221v v v ∆=-知小球与墙壁的相互作用时间为0.1s ,求小球在碰撞过程中的速度变化量和平均加速度对于这个例题我是这样来处理的,首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引出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受初中标量的影响,会认为速度没有变化,得出加速度等于零的错误结论,然后指出学生错误的原因,最后给出矢量公式的运算法则。
目的是要纠正学生对矢量变化的错误理解。
针对学生的思维误区,在这里要强调矢量有两个要素:大小与方向,只要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矢量便发生了变化,也便有了变化量。
1 .规定正方向:对与直线运动,一般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2. 根据正方向将表示出各矢量:与正方向同向矢量为正值,反向矢量为负值v 1 =3m/s , v 2= -3m/s 3. 将各矢量(连同正、负号)一并带入公式运算即 4. 计算结果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面对这种变化过程,学生常常存在疑惑,可以通过上面有向线段的伸长与缩短的方法让学生解释变化过程。
(简笔画)数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学习物理离不开数学知识,利用速度图像计算加速度就体现了这一点4、从v -t 图象看加速度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观察速度图像。
分析下面的问题:a 、b 两条直线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
哪个物体的加速度比较大?为什么?首先请学生在速度图像中找到与,v t ∆∆相对应的线段,然后引导学生在这个三角形当中分析/v t ∆∆就所对应的数学意义。
请学生总结加速度的大小与直线的倾斜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结果是:在同一坐标系中,直线的倾角越大,加速度越大,比值∆v /∆t 就是直线的斜率 为了巩固这个知识点设置这样一个例题例题2:如图所示,是一物体的v-t 图像,试分别求出物体在加速阶段和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并比较其大小。
在这里学生有两点误区(1)在求a 2 时学生常常会遗漏负号“--”(2)受数学数据的影响,学生会认为225/-10/m s m s >,针对学生的这种思维误区,此时要强调:利用速度图像求加速度时 ,结果要保留正负,因为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另外矢量的正负只表示其方向,不表示大小,让学生明白在这里物理数据和数学数据是存在区别的。
5、课后思考:相近概念的辨析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请学生在课后思考:速度大”、“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 的区别与联系。
并且在下节课中由老师做出点拨。
在这里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下面两个问题:思考1: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一定大吗? 请根据公式分析说明212m/60-0.1s 3m/s -m/s)3(-s t v v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