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研究
一、知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所处时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国家动荡重大事件、政策方针等如《蜀相》(杜甫):“丞相祠堂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大臣稷和契。
安史之乱后的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久又遭放还,从此郁郁得志。
因此,入蜀后他便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细细揣摩——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创作的风格流派
作家的独思想和创作风格必然会现在作品中。
因此,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流派是诗词鉴赏的要点。
所我们平时要对一些重要作有所了解。
如:屈原、曹操、陶渊、“王孟”、“高岑”、“杜”、“元白”、李煜、苏辛”、“姜柳”、李清、文天祥、于谦、龚自珍等。
首让我们来看曹操的《龟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在千里。
烈士暮年,心不已。
盈缩之期,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是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所写的组诗《步出夏门行》其中一。
联系作者生平思想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盈缩之,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就不能只理解为:命长短在天,可保养身,心情舒畅,也可使人长寿。
想看,曹操岂会是专于养生的人!再来联系一下以上的诗句,我就知道,原来曹操是张扬人的能动性:千里马和有之士,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建功立,
这样便可延长自己生命。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百年多病独登台”。
离家万里,悲叹己经常漂泊他乡,代的苦难,家道的辛,让诗人倍尝忧思苦。
“百年”,犹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痛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面,情才因景而生“艰难苦恨繁霜鬓,倒新停浊酒杯”则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这样,甫那沉郁顿挫的风格、国伤时情操,便跃然纸上。
三、品味词句——把意象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这一点是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法,也是鉴赏古诗词的基能力。
范仲淹有这的词句:“碧云天,黄叶,秋色连波,波上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情,更在斜阳外。
”(《苏幕》)这里“云”是“云”,“叶”是“叶”,“烟”是“烟”。
这些均是直描述性的意象。
而“秋色连波”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图,一“寒”字更出了秋天意境的寒凉。
正这种寒凉的意境引词人触景生情,随视线想到“更在斜阳外”的“芳草”,即乡亲人所居之处。
遥不可见多么无情!这正是“乡魂“旅思”的多情处。
这里,随人视线的转移和心理空的变化,“芳草”已是想象中的意了。
四、深入挖掘——探究诗词景、事、人、典的用意
王安石在《桂枝.金陵怀古》中写道:“登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肃。
千里澄江似练,峰如蔟。
征帆去棹阳里,背西风、酒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竟逐。
门外搂头,悲恨相。
千古凭
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犹唱,后庭遗曲”这首词意在借古讽今,“女”借指一味追求奢华享乐的朝中臣。
不明白这一点,这首就很难读懂。
《锦瑟》(李商隐)中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写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爱和执著追求而有不敢亵渎的思叹惋,营造了一种胧的意境。
作者借“南鲛人”和“蓝田玉山”典故说明梦想和爱情破灭后得的只有泪水和迷。
五、浮联翩——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体加以感悟
没有联想和想象,没情感体验和感悟,无法谈诗词鉴赏。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如不利用联想和想象去再词中的情境并结合情感体加以感悟,行吗?请:“昨夜雨疏风骤,浓睡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依旧。
知否,知否?是绿肥红瘦!”想一想,“昨雨疏风骤”,按说会让人难以入,可诗人还是一夜浓睡。
原来她喝很多酒。
风雨再加闷酒,是借酒销愁。
是因离情别?还是寂寞?是为飘泊?还是为伤?或许都有。
早晨还睡在床上,挂念着风雨后的海棠。
这时侍女进来卷起窗帘。
于是便海棠怎么样了。
回答说“依旧。
她说,你这个傻头,你知道吗?应是“肥红瘦”。
看来,在她心中早知夜风雨之后,海棠叶子肥大了,而却落了。
如果联系诗人个人遭遇,词中的感便可想而知了。
以上所谈就是古词鉴赏的一般方法。
掌握了这些法,还需在鉴赏活动中不断索、实践,以此来强我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