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动因文献综述1.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兼并与收购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从19 世纪末至今,西方国家已经历了六次并购浪潮。
企业并购动因是促成并购行为的发端,可以解释为诱发企业并购行为的因素。
国外学者对于企业并购动因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并购动因理论。
一是协同效应理论。
Ansoff ( 1965 )最早提出协同效应理论,即指并购双方资产、能力等方面的互补或协同从而提高公司业绩和创造价值,使合并后公司的整体业绩大于合并前各自原有业绩的总和。
Berkovitch和Narayana(1993)也将企业并购动因归结为协同效应或效率,并分析该动因对合并后企业收益的影响。
Sirower ( 1997) 认为如果并购后的业绩改进已经被市场预期,那么该预期将以并购溢价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归集到目标公司股东手中。
Hagcdoom、Duysters(2000)在对计算机行业的并购研究中证明,在经营战略和组织结构上相近的两个公司合并有利于发挥双方技术协同效应,促进技术资源的重新配置。
协同效应理论包括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以及管理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假定存在着规模经济,合并后可以对企业规模进行扩充和调整,达到最佳规模经济,使相关业务单元的成本降低。
Stigler(1950)认为公司间的并购可以减少竞争者,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从而导致市场垄断。
即使不能形成垄断,也可以由于并购扩大的规模效应构成潜在进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
Meeks(1997)将并购的动因归结为扩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和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企业控股权的更迭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方面的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和证券交易而产生的。
此外,合并后企业将外部融资转化为内部融资,融资风险与成本下降。
Hannah和Kay(1977)认为税收制度有时会鼓励企业参与并购,其一是营业亏损和税收抵免的延续,通过将利润向亏损企业转移,实现合法避税。
其二是利用资本利得代替一般收入。
使成熟企业的现金流量或应税收入转化为成长企业的财务费用支出。
其三是营业税减免,通过纵向一体化,企业将不用在中间阶段支付营业税,这也成为企业开展并购的动因之一。
Weston 等(1998) 认为通过并购可以增大资产,扩大折旧额。
管理协同效应是指合并后,收购公司将更优秀的管理技能注入目标公司,从而将目标公司的非管理性组织资本与并购公司过剩的管理资本有机组合在一起,以提升目标公司的绩效。
Joshua Porter(2010)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协同动机对澳大利亚的大部分收购现象具有显著的解释作用。
二是战略动机理论。
Poter(1980)认为企业并购战略动机在于通过并购活动实现多样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并且还可以获得目标企业的现成资源,保证关键资源的投入,降低外部的不确定性。
Yip(1982)认为企业通过对行业内目标企业的并购,获得其生产能力、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或消除技术壁垒、产业进入政策壁垒等,实现有效的扩行业或跨国进入。
Alexander(1986)认为企业并购战略动机可以通过获取目标公司的技术优势或知识资本来实现成长。
J.Barney(1991)也认为当目标公司拥有并购公司所缺乏的对其发展至关重要的特殊能力时,可以通过并购取得该能力,并通过整合与吸收来获取竞争优势。
此外,Brouthers(1998)等认为,降低风险是兼并活动一个明显的动机。
三是代理动机假说。
Jensen和Meckling(1976)专门讨论了代理问题。
低比例持股会造成高层管理人员的懈怠,不关心股东效益而追求个人享受与获利,即“搭便车行为”。
而Fama和Jensen(1983)认为并购为企业解决代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外部机制,通过并购产生的持续威胁能够对维持管理层的勤勉产生作用。
Mueller(1969)从代理人报酬角度提出代理人的报酬是公司规模的函数,由于并购这一外部成长方式能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代理人具有很强烈的增大企业规模的欲望。
Jensen(1986)认为经理和股东的目标不一致,经理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可能会将公司规模扩大到最优规模以上。
Shleifer和Vishny(1989)也认为通过并购扩大公司规模进而可以提高公司对现任管理层的依赖程度,并购成为企业成长的手段。
四是价值低估理论。
Weston 等( 1998) 指出在并购时应考虑目标公司的股票市场价格总额与其全部重置成本的大小,如果后者大于前者,表明目标公司的市场价值被低估,此时可以通过并购刺激市场对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重估,从而为并购双方创造价值。
Holderness and Sheehan( 1985) 认为收购公司通过在低位上购入目标公司股票,而后整合双方业务、并促使市场发现目标公司在整合后的新价值,将目标公司股价提升到其应有的高位,便可从前后价差中获利。
五是过度自信假说。
Roll(1986)提出了“自大假说”(Hubris Hypothesis),认为控制机制不能有效解决代理问题,公司管理人员高估了自身的管理能力,在对公司进行规划时过分乐观,以致在资本市场上高调收购却最终失败,把并购过程的绝大部分利益拱手让给目标公司股东。
该假说在实证研究中被多次验证,即当并购消息传出后,收购方股价不涨反跌。
2.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与国外并购浪潮相比,我国的企业并购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带有中国特色,其中较为明显的是我国企业并购都有很深的政府痕迹在里面。
国内对于并购动因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中国国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国内学者有以下理论。
魏江(2002)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并购的调查,认为我国企业并购的直接动机有以下几类情况:一是完全的政府推动,企业处于被动状态;二是获取资源要素,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三是企业构筑企业集团,实现扩张的需要;四是获得优惠政策和合理避税;五是考虑长远发展,如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为了获取市场机会。
蔡宁、何先进(2002)将我国企业并购动因归纳为追求规模经济、扩张市场势力、获得关键要素、多元化经营、管理者动机和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并通过与美国企业并购案例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我国的一些优势企业也开始从提高规模效益、扩大市场势力、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等动因出发来实施并购战略。
主要理论有以下五种:一是政府推动论。
谭劲松(2003)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原来的产权主体格局已由原先中央政府单一产权主体制度变迁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职工和投资者并存的多元产权主体制度,形成了一个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博弈。
并购行为直接打破原企业各产权主体形成的利益框架,构建了新的利益均衡。
在国有企业制度的安排下,地方政府居于“权力团体”地位,成为国有企业并购制度变迁中的“第一行动集体”。
刘峰、谢莹(2003)对新潮实业与新牟股份之间的合并进行了研究,认为此次合并与资源联合优胜无关,政府行为才是推动这次并购的主要原因。
曲一成(2012)认为目前并购重组已成为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出于经济与社会效应,愿意支持国企进行并购重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协同效应论。
张新( 2003) 认为中国经济的转轨特征和上市公司所处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公司并购中存在着大量的通过协同效应来创造价值的源泉。
如中国的公司普遍规模和经营领域都偏小,因此可通过并购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获得经营协同效应。
崔保军( 2004) 认为并购动机主要运用规模经济中的生产成本降低及市场营销、技术优势。
三是获取优惠论。
李京文(2005)认为,我国政府为鼓励企业并购,制定了许多财税、信贷方面的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出于利用这些优惠政策进行企业并购。
刘磊(2012)认为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
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
四是优化资源配置论。
郭俊华(2004)认为由于政策限制,许多条件较好的民营企业和中小高科技企业难以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壳”资源来获取直接融资的窗口。
张秋生(2005)认为通过并购,实现国有资产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张夕勇(2011)认为,从经营性扩张看企业并购的成因主要是因为并购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消除行业内过剩的生产能力,资源共享、强强联合。
五是发展战略论。
周凌霄、王禾军( 2002) 研究表明大规模的企业并购动机有: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巩固技术领先优势、加强垄断地位、拓展新业务领域等。
刘阳( 2003)认为当前公司并购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包括增强市场占有率,多元化经营等。
刘磊(2012)认为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是为了获取战略机会,突破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壁垒,降低经营风险。
六是组建集团论。
邱尊社(2006)认为并购是实现企业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构筑企业集团,可以实现企业快速扩张。
由于我国投融资体制的地方性特点,从全国范围看,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布局极不合理。
行业内的企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一些企业通过合并组建企业集团,获得了成功。
3.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对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国外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动因理论体系。
首先,协同效应理论、战略动机理论为并购的主要类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即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但恰当的并购方式还要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财务状况。
其次,价值低估理论、代理理论和过度自信理论则从企业经营的两个不同侧面来阐述并购动因,即资产质量和企业管理。
关于企业并购的动因,西方学者一直在不断进行着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力图从不同角度揭示隐藏在大量并购活动之后的真实动机,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但却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权威的、令人信服的全面解释。
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内学术界对企业并购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西方并购理论的探讨层面,主要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理论进行解释。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对企业并购动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
同时实践证明,企业并购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同时也是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
然而,回顾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不同类型的企业并购背后存在着不同的并购动因在推动着企业并购的发展。
通过对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可以知道什么是企业并购发生的原动力。
因此,系统探索研究企业的并购动机、寻找最适合的并购驱动因素对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