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设计构想方法
内容提要:为了适应武汉城市发展,拟建一中型区级图书馆。
围绕“让人感受的建筑”这一中心概念,分析观者从外到里,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过程中的各种感受的变化。
本文试图结合建筑设计与构想方法课程所学内容,从基地的分析开始,一层层解析这个建筑设计的全过程。
其结构分析,室内外空间的处理,细节的处理等等。
并在文章的末尾总结本次设计的缺点及需要努力加强的地方,吸取经验为以后做更有深度的建筑设计做铺垫。
关键词:建筑设计图书馆设计立意构思建筑语言建筑表达技巧
随城市的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人们思想教育、文明建设、素质教育、以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职能,图书馆建筑比以往更加普遍,其功能形式也从封闭,单一逐渐转化为开敞,功能多样性的建筑。
本设计本着以“让人感受的建筑”一理念,希望给市民提供一个开敞的、多功能的图书馆建筑空间。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此建筑的表达技巧:
1.对基地的分析
本基地处在某小区内十字交叉路口处。
没有坡地及一些特殊条件。
几乎成正梯形的基地北面是新住宅区,东面是老住宅区。
西南角有小河和公园景观。
退完建筑红线以及环形消防道路之后围和出一块梯形的建筑用地范围。
2.建筑入口的确定
确定建筑几个入口的时候,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图书馆的功能要求。
虽然是多功能图书馆,但是大面积的阅读空间需要一个宁静的环境,于是我认为将其主入口远离道路交叉口,使其不容易形成一个喧闹的馆前广场,而是应该让馆前广场更加安静一些。
于是从梯形背离道路交叉口的方向拉了一条对角线。
将梯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部分。
中间裂开形成了一条宽10M的通廊。
利用这个通廊连接两部分空间形成一个公共的交流场所,并在西北角对着新住宅区开第一个入口;其次,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因为建筑用地南面预留了发展用地,现处理成充满绿化的室外休息空间,借用小河的水景与公园遥相呼应。
于是在通廊的另一端也就是东南角靠近老住宅区开了入口;最后就是考虑到整个建筑将来有可能发展成的体型,在其中轴线上开了主入口,面对主干道和新住宅区,东面开了次入口只对工作人员开放。
西南角结合公园,小河,建筑发展用地的室外环境以及专门的儿童活动场地开了次入口对儿童开放。
3.建筑的内部空间
由于几个入口的地位和建筑大致平面形态的确定使得整个建筑的形象逐渐清晰。
在考虑完出入口的设置之后,没有急着开始布置平面上的房间。
而是从整个建筑的共享空间——通廊为切入点从剖面入手将建筑逐层展开。
通廊的一层是一个连接检索大厅的共享交流平台。
十米之宽,中间可设置座椅和室内绿化景观,为刚步入此馆的读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作为一个介于室内外之间的灰空间,它能使从外到内的人们由浮躁变为平静。
二层以上是围和的走廊,这样空间才能共享,才能流动,通过视线的交叉刺激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
于是通廊的二、三两层设计成围和的走廊。
用玻璃顶采集天光。
通廊大致成形之后就是与之相连的两个三角形体块部分。
如何让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图书馆一动一静,动静分区的特征如何体现?带着类似这样的些许问题,我开始布置两个体块内部的房间。
按闹静分区的原则分类:一层平面闹区,二、三层平面静区;按功能分区的原则布局:根据入口的初步设置以及上述动静分区的设置,平面功能分配基本是儿童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咖啡厅,报告厅设在左边体块的底层,方面人们出入且快速阅览。
相对阅览室这些房间都属于较吵闹的地方;美工、复制、采编、卸货、装订整理、储藏、出纳、书店等设置在右边体块底层,有单独的员工出入口,人流互相不交叉。
二层则设置了工具书阅览室,视听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控制资料库房以及善本书库等房间,相对一层较安静。
这些阅览室针对的读者停留时间也相对一层较长。
三层是相对而言最安静的阅读空间,设置了大面积阅览室,另外包括一个展览厅和期刊书库。
除此以外,利用二层的屋顶做屋顶平台和屋顶绿化。
其一,是为了方便读者疲惫之后可通过看窗外绿色植物来保护眼睛;其二,即使是在相对安静的一层阅览空间也需要有让人透气的室外平台,适当的劳逸结合有助于提高看书的效率。
局部四层是办公室、馆长室,设置在工作人员入口一边,方面工作人员出入。
4.建筑空间细部
建筑空间细部往往比整个建筑功能布局更重要,更能体现对建筑主体——人的关爱程度。
本设计加入了很多空间想法,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叙述:
1)走廊
由于本设计将梯形体一分为二成两个三角形部分。
且东、西两部分功能动静分区稍有区别。
西部体块内有报告厅,所以层高与东部体块的空间层高不一样,所以再回头重新考虑中间共享通廊的围廊如何设置。
于是我大胆的插入两个缓坡连廊连接东西两个部分。
于是两个三角形体块之间穿插了两条长形体块将其
连接。
增加了内部空间的变化和外部造型的视觉效果。
两个连廊体块高低错落滴将三角形部分打断、连接,并且与中间共享大厅紧密相连形成中央交通枢纽。
长廊除用于连接建筑的两个部分之外,宽达3m 的空间还能用于展览,传播各种最新信息。
楼梯
由于梯形被对角线分成了两个三角体块,必然出出现一些尖角空间。
于是利用这些尖角空间做为楼梯间。
并使用玻璃材料为整个楼梯间采光,有效利用空间的同时增加其立面变化。
朦胧的玻璃背面是有韵律的楼梯梯段逐层上升,在楼梯上行走的人也成为了建筑立面的一大装饰亮点。
另外两部弧形旋转楼梯设置在中间共享大厅内。
功能上通过用半封闭围和走廊增加人们视线相交叉的机会,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知识共享。
中间这两部面对面的弧形混凝土夯实楼梯除了增加大厅的内部空间的变化之外,更加密切联系了楼层与楼层之间的人们的互动。
二、三层的人们无需围绕走廊一圈走到楼期间下楼到大底层大厅,而是可以直接通过这两部楼梯快速抵达底层,无论是去大厅休息或者准备离开都是最快捷的交通选择。
水景引入
因为基地西南角有小河流过,于是在底层对角线两端的入口上引入小河的水作为景观,然后又将流动的水引入共享大厅内形成室内景观最后再对角线的另一个入口以一个小喷泉结束。
这种把室外景物引入室内的做法主要目的在于吸引人们走向建筑内部,狭长的水道有方向引导的作用,带领读者的进入的却是一个知识的海洋。
然而进入室内之后便会立即融入到之前所述的共享交流空间内。
被其他读者的氛围所吸引和感染。
如此增加每天的人流量,使得更多的市民去读书馆充实自己。
立面开窗
基于根据不同功能需求开不同窗户的原理,被设计运用了许多开窗手法。
点窗,条窗,以及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立面虚实结合,透气感强。
并且结合窗外的景观,以窗框景。
让室外的景观如画一般呈现在室内,愉悦读者的心情。
建筑材质的选用
建筑材料常常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外观。
图书馆在我心中应该给人一种平静,稳重的感觉。
而不是招摇,五彩斑斓的像幼儿园一样。
她的形象应该清晰,淡雅,充满文化气息,超凡脱俗。
于是我选择了混凝土和玻璃做主要材料。
玻璃的轻盈与混凝土的沉重对比,同时体现楼梯本身的韵律感。
另外,局部用了能使人觉得宁静的木材。
引入大自然界中的元素常常能给人亲切的感觉。
用暖色的木材来平衡混凝土和玻璃的的冰冷感。
同时在错落的体块之间通过木材的点缀让人
们找到一个视觉中心而不会迷茫。
于是我将木材用在了检索大厅的上空,让人们一看到建筑的视觉中心就知道入口在哪里,引导他们进入。
5.不足与改进
通过学习建筑设计与构想方法,用老师讲的原理和表达技巧回头重新审视那时的设计就会发现很多缺点。
这次也是一个难得的重新自己评价自己作品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要从以前的失败之处学到经验为以后更好的设计做铺垫。
从两个方面说这个设计的不足之处。
第一,立意并不是太明确。
刚开始拿到任务书就从建筑基地分析开始下手,在设计之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立意。
建筑元素也是随着设计的过程不断冒出的独立的想法,元素之间联系不紧密,不能结合起来表达一个中心构思;第二,建筑表达技巧过多。
以开窗为例,开窗的形式太多,且各种形式之间没有联系,使得的建筑物看起来很凌乱、复杂,成为各种手法的堆积物,缺乏纯净感。
在以后的设计中,在开始做基地分析之前心中要有一个明确的构思。
然后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要根据这一条中心构思展开。
元素与元素之间应该相互联系,来之有理,不可任凭自己想象和喜好随便使用建筑语言。
同时表达技巧虽然很多,但是应该恰当选用与中心立意有关的手法,而不是只做无意义的手法的堆积。
最后就是细部的设计应该深入考虑更多方面,因为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现一名建筑设计者对使用者的关爱。
参考文献:
[1]爱德华·T·怀特/著林敏哲林明毅/译. 建筑语汇.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8
[2]程大锦(Francis D.K.Ching)著/刘从红/译邹德侬/审校.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5
[3] [德]迈因哈德·冯·格康/著张应鹏王天翼/译. 冯·格康-玛格建筑事务所作品集建筑设计1997-199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