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江南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初三语文试卷(2014.10)审题人:朱武英命题人:吴玉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诘.据(jiã)生意盎.(àng)然 B.栈.桥(zhàn)玲珑剔.透(tī)C.褴褛.(lǔ)惬意(xiâ) D.拾.级(shí)浮想连.篇(lián)2.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攒(zǎn)聚五行(hánɡ)缺土 B.阴晦(huì)消声匿(nì)迹C.殷(yīn)红郑(zhânɡ)重其是 D.阔绰(chuî)泠泠淙淙(líng cïng)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A.书:字条B.以:同“已”,已经C.怪:使……感到奇怪D.王:称王4.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A、扶:沿着B、志:标记C、诣:拜见D、向:先前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近日事业不顺,心情如这阴晦..的天气一般糟糕。
B.很多观众表示看着《致青春》,恍惚..间,回到了渐渐远去的大学时代。
C.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天放学同行到岔路口,然后分道扬镳....。
D.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游人如织的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6.词类活用常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以下加点词语不属于这种用法的一项是()(3分)。
A.我流着泪微笑,泪水纯洁..我的心情B.长久地凝视初绽的花苞,让缤纷的色彩亮丽..小生命的肌肤。
C.千百双小草的手,在拭.干.了岁月的忧伤之后,终于失手破碎了那颗烘烫的太阳。
D.长在泥土味中,滚爬在泥土味中,妈妈的毛线针已长成一片竹林,青翠..我的童年。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
B.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C.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D.拒绝为救护车加油的行为不可原谅,应杜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8.从文后的选项中,选出最适合的一项作为该语段的结尾()(3分)被细雨浸润、滋养的苏堤苏醒了。
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
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____。
A.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B.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C.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D.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9. 下列所引用的名著人物与表达的内容不匹配的一项是( )(3分)A.生铁制成钢,只有靠一种途径——炼!他就像保尔·柯察金一样,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当作了人生的炼炉。
B.青少年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应该注重培养自信自立、遇事果敢的优秀品质,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现代的林冲。
C.出租车司机曾是一个令许多人羡慕的“小康”阶层,然而随着经济趋势下行,油价的不断攀升,许多的哥不堪重负,嘲笑自己快成骆驼祥子了。
D.这一类有着同一种模式的网络谣言犹如白骨精,隔三岔五换壳再生,居然也忽悠了不少不明真相的网友。
10.对下面这段文字的寓意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这是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实验课。
教授拿出一个容器,注入一半清水,容器中的水呈现出常态。
然后,他把容器放入冰柜,0℃以下后常态水结成了冰。
最后,他又把成冰的容器放到点燃的酒精炉上,温度上升,冰慢慢融化,沸腾,变成了水蒸气。
实验结束了。
教授问:“水去了哪里?”教室里鸦雀无声。
“水升华到了辽阔的天空!”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水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人生莫不如此!常态的人生就像容器里的清水,倒入小溪,流入江河湖海,可以拥有大地;炽热的人生就像水蒸气,不仅拥有大地,还会拥有蓝天;人生的温度如果在0℃以下,他的世界就只有巴掌那么大。
”A.要努力保持常态的人生,像清水一样不被污染。
B.人生就是要脚踏实地,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C.水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
D.人生应当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才能创造更大的成功。
二、阅读与赏析(共58分)(一)墨翁传(14分)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
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
他身操杵臼,虽龟手黧②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
人望见,咸异之。
时磨墨沈③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所制墨,有定直。
酬弗当,辄弗与。
故他肆之屦④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
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⑤,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吾侪⑥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⑦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⑧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注] ①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②黧(lí):色黑而黄。
③墨沈:墨汁。
④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⑤玄圭:黑色的玉。
⑥侪(chái):同辈。
⑦弸(pãng):充满。
⑧徼(jiǎo):求。
11.下列句子中“之”与“子之墨虽工”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客有诮之曰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12.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翁的墨用的是上好的材料,做墨用的力也特别辛苦,就因为它制作艰难,所以他认为很容易就能卖出去。
B、对那些对外打着卖古代墨汁的旗号,而内里却拿着不好的出卖的行为,墨翁不想效仿。
C、墨翁的行为让那些吟诵着圣人的言论,嘴里充满着高尚的品德,仅仅是装饰外表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感到愧疚。
D、本文运用对比,突出墨翁则临财不苟,洁身自好,坚守道德准则。
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①他身.操杵臼_______ ②咸.异之_______③所制墨,有定直._______ ④叹息而去.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①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4分)一鹭图刘羽(明)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5.阅读上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4分)(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的春景有何特点?对刻画白鹭有什么作用?(2分)答:(2)这首诗托物言志,请结合第三、四句诗说说“独”“叹”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三)(6分)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资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
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至33亿。
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③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
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
”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
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
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
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
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④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⑤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要浇1200多立方米水。
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
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2吨。
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⑥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⑦觉醒吧,国人!如果这种用水状况还持续下去,那么我国水资源枯竭那一天必会来临!16.阅读第③段,概括出题目中“贫穷”的依据。
(4分)答:17.请分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所使用的最主要得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分)答:①书,人人皆读,然而未必人人会读。
史学家顾颉刚述及自己读书治学的经历时曾有这样的表述:以前他非常喜好读书,但这种喜好只是被动的,只知道局限在书里边。
后来他有了这样一个觉悟,书籍里的东西可以由个人的意志主宰,书籍中的材料可以为个人所用,把书籍当作一种参考而不是作为准绳。
②这真是智者之见。
顾颉刚悟出的这种读书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书主”而不能当“书奴”。
③中华民族自古尚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籍在人们头脑中被神圣化了。
贩夫走卒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读书人则固守经说,点划句读不敢有丝毫改变,否则便是“非圣无法”。
这真是大谬不然!殊不知,在这种不以我为主、被书籍牵着鼻子走的方法指引下,皓首穷经最终只不过成了一只“有脚书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