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教学要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法律制度日趋成熟,封建法学理论日趋完善,并在儒家思想被定为一尊的基础上,把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进程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同学重点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内容及结构体例方面的变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伦常法制化的表现,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机关的沿革与变化。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共约370年。

自东汉以后,先后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及西晋约50年的短暂统一,后因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朝自北魏始,经东魏、西魏至北齐、北周,南朝则由宋、齐、梁、陈四朝相继,最终由隋先取代北周、后灭南陈,重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在此期间,各种矛盾交织,社会动荡不安,民族文化融合,政权更替频繁,法律思想活跃,封建律学获得极大发展。

重点问题:
1、各封建王朝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2、法律形式的发展
3、封建律学的发展与立法技术的提高
4、封建特权法律制度的发展
5、“重罪十条”的确立及其影响
6、“五服制罪”原则的形成
7、封建刑罚制度的发展
8、司法机关及诉讼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
一、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
(一)曹魏“新律”
1、魏武帝曹操在位时,除了制定《甲子科》外,基本上沿用秦汉旧律。

2、魏明帝即位后,诏令尚书陈群等人参酌汉律,制定了《魏律》十八篇,史称曹魏“新律”,于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十月颁行。

4、“新律”成就:
(1)在法典体例上,把“具律”改为“刑名”,首次置于全律之首。

(2)首次将“八议”制度明确写入法典。

(3)在内容上,在《九章律》基础上又增加诈伪、断狱等九篇。

(4)改订了刑罚制度,减轻了某些刑罚。

5、除魏国以外,蜀国和吴国也进行过立法活动,如蜀国曾制定“蜀科”,丞相诸葛亮曾为蜀国拟定了科令、军令等一系列法律令。

(二)西晋的《晋律》
1、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正式颁行天下,史称“泰始律”。

2、晋律完成后,著名律学家张斐、杜预为之作注,经晋武帝批准一并颁行,注解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因此,后人把张、杜的注解与《晋律》视为一体,称之为“张杜律”。

3、《晋律》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新的重大发展:
(1)体例更严谨,结构更合理,增加“法例”。

(2)内容上进一步纳礼入律,“准五服以制罪”
(3)文字简约,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

►《晋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惟一颁行全国的法典。

(三)北朝的《北魏律》和《北齐律》
北朝始自北魏建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由北周灭北齐,直至隋灭北周,前后历经140余年。

1、《北魏律》的制定最终完成于孝文帝太和十年(公元495年),共20卷,它融汇了汉代以来的儒学和律学,将更多的儒家规范纳人法律(如“存留养亲”制度等),其体例和内容在魏晋律的基础上均有新的发展。

2、《北齐律》至武成帝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完成,共十二篇,949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对后代封建法典影响最直接、最深远的一部法典。

►《北齐律》取得的成就:
(1)《北齐律》把“刑名”、“法例”合为一篇,置于全律之首。

(2)在内容上,“重罪十条”。

(3)在封建刑罚体系的确立上,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法律形式的发展
1、律,在多种法律形式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基本法典。

2、令,也是一种常用的法律形式。

3、格,北魏将律无正条者编为格,与律并行。

4、式,名称源于秦汉,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

第二节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
一、律学、法典结构、及立法技术的成就
(一)在法典的体例结构上,形成了总则在前、分则在后的模式。

(二)在法典内容的逻辑关系上,经过调整,日趋严谨合理。

(三)法典中法律概念及术语的解释和使用更加规范化。

(四)法典的条文由庞杂向简要发展。

二、世族门阀特权的法律化
(一)“八议”入律
(二)官当”制度
三、“重罪+条”的确立及其影响
1、“重罪十条”是《北齐律》中规定的对十种最严重的犯罪予以严厉制裁的制度,且不得适用“八议”和赎刑。

2、十种犯罪是:“一曰反逆,二日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日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日不孝,九曰不义,十日内乱。


3、从“重罪十条”的内容看,主要包含两大类罪行:一类是严重危害皇帝的人身安全、个人尊严及威胁统治秩序的犯罪行为,另一类是严重违背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

4、“重罪十条”对后世封建立法的影响极其深远。

四、“五服制罪”原则的形成
1、“五服”制度的含义。

2、西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准五服以制罪”。

3、“五服制罪”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4、“五服制罪”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

五、刑罚制度的发展
1.废除宫刑
2.徒、流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鞭、杖、笞刑及其数额的规范化,“封建五刑制”雏形。

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的沿革与变化
(一)中央司法机关
审判机关仍为廷尉(仅三国的孙吴称大理,北周因仿效西周之制而称秋官大司寇),最高司法审判权掌握在各封建王朝的皇帝手中。

1、魏明帝时,在廷尉之下增设律博士一职,专门负责教授法律知识。

2、北齐,廷尉正式改名称为大理寺,律博士由一人增至四人。

3、中央统治机构逐步由一省制向三省制转变,东汉时的尚书台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

南朝梁和北齐,尚书台正式改为尚书省,下属“六曹”。

(二)地方司法机关
1、仍依汉制,司法与行政合一。

2、一般案件州、郡一级即可决断,只有重大疑难案件才上报廷尉。

二、诉讼制度的发展
1、死刑奏报制度的建立
2、刑讯制度的发展
3、“登闻鼓”直诉制度的建立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主要法典的主要特点。

2.论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与律进一步融合的表现及影响。

3.《北齐律》的主要特点及贡献。

4.评述从“具律”到“名例律”的演变。

5.论述《北齐律》中“重罪十条”的确立及其影响。

6.论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制度的逐步完善。

7.评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律学的发展及其对封建立法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