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4)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本课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

第一目介绍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第二目从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三个方面加以介绍;第三目讲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经济史的掌握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有普遍较差,因此在讲述经济史的内容,特别是古代经济史时,需要我们尽量联系实际,借鉴浅显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学生。

★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八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农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古代农业生产体系: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耕作方式的进步【讲述内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设问: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资料回放】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农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我国的传说非常多,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

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有了农耕。

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

那么实际上考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

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一万年的稻谷。

这说明了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

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业发展的转变关头。

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果实。

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

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资料回放】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通有》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汉书·地理志》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刀耕:用石斧、石锛除草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3)人们生活: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 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4)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2、商周时期的农业(1)农业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耒: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

有木耜、骨耜和石耜(2)耕作技术提高: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4)人们生活: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第二部分1.耕作工具的进步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时的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备课资料】筒车亦称“水转筒车”。

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其原理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两个硬桩,制一大轮,将大轮的轴搁在桩叉上。

大轮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里,可自由转动。

大轮轮辐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个个竹筒,岸旁凑近轮上水筒的位置,设有水槽。

当大轮受水板受急流冲激,轮子转动,水筒中灌满水,转过轮顶时,筒口向下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并沿水槽流向田间。

此种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约产生于隋唐时代。

唐诗人刘禹锡有《机汲记》加以描述。

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仍使用之。

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唐陈廷章《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

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

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宋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

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宋史.太祖纪三》:“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輓金水河注邸中为池。

”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

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

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

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

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

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2.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的垄作法西汉时的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过渡设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不知哪位男同学和女同学能否对唱这段戏曲,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一下?欢迎这两位同学对唱《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

男女对唱: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青山带笑颜。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完毕)师:两位同学的歌声确实好听,我看到下面有许多同学在小声地跟着唱。

在听歌时,我留意到其中一句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分析】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在当时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这种耕作方式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