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12-02-23T09:09:33.98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史菲菲
[导读] 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时常忽视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灌输教学的现象。
史菲菲
摘要: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时常忽视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灌输教学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教学目标;策略
作者简介:史菲菲,任教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实验小学。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要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通俗地讲,情境就是为学生参与学习营造的教学环境。
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一、小学语文实施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和学习自主意识
没有感情,或者求知欲不强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是由冷冰冰的知识、思想和情感构成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小学生的情感素质的培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撒在这土壤上。
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情感,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
情感性是语文情境教学的关键,只有让教学充满爱,我们的学生才会在爱中学习,在爱中成长,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多途径、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引起求知欲和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有利于营造探究型的学习氛围
教学的较高境界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当形象的事物作为某种图式出现时,就一下子引起头脑中原有图式的复活,接通了神经的暂时联系,新知与旧知立即同化、顺应,人的感知也就直接产生了。
情境教学用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境似”并不是实体的机械复制,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的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利用情境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小学语文实施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方法的把握不够
尽管现在很多小学教师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语文讲授式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讲故事、演讲、知识竞赛、辩论、小品等,形式丰富多彩、新颖生动,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师在运用这些活动时过分地脱离教科书,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一位小学教师教授《四时田园杂兴》时,由于范成的诗文表现得“诗里有画”,所以教师要求学生用画来描绘诗。
一位学生主动上黑板画,他画了山、水、竹、莲、渔舟……总之,诗里的意象都画到了,可是由于画画的水平问题,优美的诗句衍变为呆板僵硬的线条,导致山不像山,水不似水,竹莲渔舟更是画得幼稚难看的结果。
这样的画画,实景不实真景不真,虚景全无神境难现,不但不能引发人的美好想象,反而破坏了语言构建的意境,冲刷掉观赏者的审美趣味,诗情诗境诗味诗韵因而一下子全给画没了,完全没有达到教学效果。
教师的原意是希望此举能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体验,却没有想到这样的情境教学却成了败笔。
这是因为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元素是语言文字,尤其是文学语言,本身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点。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符号能够完全替代语言文字的这一特性的。
(二)对情境教学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过分注重情感培养
情境的创设应该根据文本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若脱离实际,学生就无从理解这种情境。
在实践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感,而采取了强硬灌输的手段,而这些手段的运用又完全脱离了文本实际,学生处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中。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授课文《小英雄雨来》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份情感,这位教师又是展现“董存瑞炸碉堡”的图片,又是播放有关长征的歌曲,课堂甚是热闹,然而,学生对教师提问的针对课文中心的问题,却一错再错。
其实现在的学生距离长征的时代已远,课文中所表述的“无名战士”对革命的一片赤诚之情,学生很难理解,因而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采取灵活的方式。
三、完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策略建议
(一)抓住小学生好奇心理,在情境中引入问题
小学生在其年龄段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恰当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入问题。
所以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探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
一堂新课,教师一开始就应该精心设计,创设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
(二)创设情景要讲究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
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
比如,在教《父母的心》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各自父母的心是什么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利用多媒体合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能同时呈现图形、声音、动画等,以全方位的立体方式传输信息,可以增大课堂传输的信息量,使小学生进行完整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将图片和动画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使孩子们多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
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这需要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小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
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中媒体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活动气氛,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课件《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运用媒体制作出形象生动的场景,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不仅让小学生体验到了景物的美丽,也唤起了他们对诺曼底号遇难的同情情感。
这一点远比教师直接讲述要来的生动和形象。
通过多媒体为小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余永泰.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反思[J].考试周刊,2009(5).
[2]郭家涛.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学苑教育,2010(1).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实验小学 048400
Research 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Situational Teaching
SHI Feifei
Abstract: Teachers always ignore learning methods and lacks innov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Chinese teaching is massive infusion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on, the author analyzes problem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on improving primary school Chinese situational teaching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