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水利用实例
中德科技合作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示范项目初见成效
海淀区双紫园小区自从建起了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处理系统后,浇灌绿地、洗车、甚至音乐喷泉再也没用过自来水,而是来自经处理后的雨水和生活污水,小区已全部达到雨水不外排,污水零排放的标准。
近期,北京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视察了双紫园小区的雨水利用试点情况,委员们认为,雨水和中水利用这一先进的用水试验项目很有价值,对城市节水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在全市小区推广应用。
这是中德合作实施的北京城区雨洪控制与利用技术研究示范项目,引进、吸收德国先进成熟的雨洪利用技术与设备,将汛期来自屋顶、庭院、道路、绿地等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后,直接回灌地下,或贮存利用。
小区试点选择三个模式
试验阶段选取了三个模式的小区作为试点,即新建成小区、将建设小区、老城区示范小区,根据小区的具体情况,雨水利用也采取了不同模式,据市水利局雨洪利用项目办曹波工程师介绍,新建小区选择了代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建成的居住小区,试验区设在海淀区双紫园,该小区占地面积两公顷,这类小区房屋建筑密度较小,具有可供拦蓄雨水的空间,主要是将楼房屋顶和道路的雨水通过管道收集起来,经过处理、贮蓄,再用于绿地浇灌、洗车、景观用水等。
为了让小区道路的雨水很快能渗入地下,地面铺设了透水性能很强的彩色透水砖,渗透效果明显,下雨不积水,下雪不打滑。
系统自去年6月29日建成到汛期结束,共收集雨水总量为434立方米,其中屋顶雨水166立方米,道路雨水268立方米。
仅今年5月1日至9月底,小区内降雨总量为280.4毫米,共收集雨水625立方米。
为弥补非汛期水量不足,小区又建成了中水处理系统,处理污水规模为日200吨,每年可为小区增加水资源7.3万立方米。
将建小区选在天秀花园小区和北京水利基础总队大院,总占地12公顷,代表将要开发建设地区的雨洪利用模式。
其中今年9月已经开工的天秀花园小区为11公顷,采用雨水利用模式为:将屋顶及部分道路的降水进行收集,经处理后,主要用于满足小区
5000立方米人工湖的景观用水和入渗回补地下水;小区甬道的雨水则采用透水性路面渗入地下。
北京水利基础总队大院为规划改造区,占地1公顷,改造工程已在两栋宿舍楼实施,其中一栋楼采用两栋楼屋顶雨水处理后冲洗厕所,另一栋楼采用盥洗池和浴池的中水处理后冲洗厕所,目前工程已完工,进口的德国设备正在进行调试运行中。
老城区示范小区选择在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院内,占地3公顷,建筑密度大,代表90年代以前建成区的雨洪利用模式,采用屋顶、道路雨水分别收集、分别处理后直接回灌地下的模式。
示范工程将用4年时间完成,专家们根据三种模式得出的试验数据,研究适合北京城市雨洪利用的理论、技术和设备。
为实现《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雨洪利用,为城市小区全面推广雨水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建房同时建立雨水设施
北京是水资源短缺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年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而北京汛期有80%以上的雨水得不到利用,仅每年规划市区就有2.81亿立方米雨水白白流失,造成水资源浪费。
如果能将北京市区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用来浇灌绿地、冲洗厕所、景观用水、洗车等,不仅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还可回补地下水,改善小区环境,避免马路及庭院积水,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的巨大压力。
水利专家说,全市如果80%的面积实施雨水利用和60%的小区实现分散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回用,每年可增加水资源两亿立方米。
因此,一些水利专家呼吁,尽快出台北京市城市雨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建议新建小区,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都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将雨水收集系统与处理回用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建设规划设计应给予配合,屋顶用材应为对雨水没有污染的环保材料;将新建小区、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建为透水地面,以方便入渗回补地下水;为充分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及增加雨水入渗量,建议道路应高于周围绿地,同时保留路牙并设置缺口,以便路水流进绿地;屋顶雨水也应尽量引入花园、绿地、经自然净化、渗透后再进入排水设施。
(2005年)。